【摘要】基于系统论提出课堂教学的“四度”评价标准。丰裕度指示进入教学系统的资源量,有教学内容充裕度、教学活动丰富度和教学策略多样性三个分指标。聚合度指示教师与学生的结合程度,有吸引、参与、默契三个层级。灵活度指示教学系统的变化能力,其指标是实际教学相对于教学预设的变化程度以及教师对非预期教学事件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效果。均衡度指示教学的公平程度,以学生之间得到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的差距作为指标。“四度”评价标准的主要功能在于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关键词】系统论 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08-02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但教学评价的评价结果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还受评价标准的影响。评价标准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有倾向性的框架,以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同一节课,得到的结果是有所不同的。纵观诸多学者为课堂教学建立的评价标准,发现它们大多是分析性的。它们将课堂教学分解为几个维度或几个方面,对每一个方面进行评价,再将其加总起来就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总价值。然而,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本身具有系统的特性,以分析的方法来评价课堂教学,将致使课堂教学的系统特性无法得到反映,而这些系统特性却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提出基于系统论的课堂教学“四度”评价标准:丰裕度、聚合度、灵活度和均衡度,以期有助于以整体的观点来认识和评价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的系统效应得以发挥出来。
一、丰裕度
物质、能量、信息是系统处理的三种基本对象,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系统处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学信息。教学信息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主体引入教学系统,使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课本、教师、学习材料等都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信息。教学信息的丰裕度是衡量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标准,它标示着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很难想象一节信息贫乏的课堂能够成为一节好的课堂。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总是能够给予学生大量的教学信息,并使其有效地为学生所接受,持续地驱动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课堂教学的丰裕度可以采用三个分指标来表示。一是教学内容充裕度。在教学时间固定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充裕度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成正比。考察一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要考察教师在一节课中教授了多少教学内容,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学内容。学生学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教学内容的量也不是没有限制的,但教学内容之所以有上限,在于过多的教学内容将引起系统的另一种反应,这将由教学的其他标准所制约和评价。二是教学活动丰富度。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外在于学生的信息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意义的必经途径。对于以人为主体的教学系统来说,教学信息以教学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所接受。并且,学生不是通过单一的活动方式接受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的活动方式使得教学陷入单调沉闷。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评价教学效果还要考虑教师采用了多少种活动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三是教学策略多样性。单一的教学策略也难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的。因此,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包括在激励学生、引导学习、指导活动、评价学生、时间管理等方面采用了多少策略也是课堂教学丰裕度的重要指标。
二、聚合度
丰裕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础评价标准,因为丰裕的课堂有可能是一个散乱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无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应当是不但教学信息丰裕,而且这些信息还能够有效地聚合起来,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换而言之,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活动,教师能否将学生聚合起来共同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评价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课堂教学的聚合度。聚合度是指教学主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响应、相互配合,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具有向心力,呈现出指向于有效教学和学习的合理结构。如果教学结构是散乱的,则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充裕,学生也很难有效地获得和内化这些教学内容,教学必然陷于无效。如果教学结构是聚合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顺畅的交流通道,教学信息就可以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为学生所理解和内化,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会影响到教学的聚合度。但教师是决定课堂教学聚合度的主要因素。简言之,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将学生聚合起来,课堂教学的聚合度就能达到多高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聚合度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吸引。有效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能够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只有在教师发出‘教的行为能促发和引起学生‘学的行为时,才能算有‘教学行为”。如果学生没有被成功吸引,他的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则他虽然身在课堂中,但其聚合度仍然为零。当学生被吸引过来,教师就有条件对学生进行施教,教学才获得有效性基础。为了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师会采取各种方法。第二层级是参与。吸引和参与有所不同,吸引只是一种心向,并且是被动的,而参与则是学生的一种行动,它是主动的,因而参与的聚合度要比吸引更高。参与意味着教师与学生有了实质性的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通道已经建立起来。第三层级是默契。如果说在参与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能还存在交流障碍,那么在默契的层级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已经达到顺畅无阻的境界。这时教师所做的学生完全理解,教师希望学生做的学生顺利完成,学生给教师的所有信息反馈也被教师所接受和理解,这是课堂教学聚合度的最高层级。
三、灵活度
有聚合度的课堂教学可能是机械的,这种机械性表现在教学只能按照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难以容纳和引入非预期的教学内容,也表现在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机械的,不能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调整互动方式,更加不用说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创造新的互动方式。“教学作为一项人为的、关系性的活动,不可能在任何境况下都维持着自己的原初设计状态,它必然会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与特征。”教学系统是以人这一特殊主体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复杂系统,人具有多向度的自由性,由许多人组成的教学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教学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产生非预期的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对教学的行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果教学不能灵活处理这些教學事件,教学就很有可能陷入无效的状态。灵活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指示的是教学的可变性和生成性,其基本指标是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处理了预设之外的教学事件,包括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两个方面。预定的教学设计只构成实际教学过程的小部分,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非预料性事件,这些事件是教学行进的基本动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严格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上均是如此。成功的教师主要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境而灵活实施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事件而临时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测量课堂教学的灵活度,只需要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实际过程对比,找到教学过程的变化成分和创生成分,考察教师在这些变化与创生上面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效果。能变化的系统才是有活力的系统,教师教学的可变性越高,教学系统的灵活性越高,教学就可以达到越高的境界。
四、均衡度
均衡度用来指示课堂教学的公平程度。自然界的系统不一定是均衡的,但教学系统却应当是均衡的,因为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作为“人”的主体。人人生而平等,平等是教学的伦理基础。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学系统整体运用的状态和效果如何,还要看在这个运行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待遇与收获。我们看到,在许多課堂教学中,教师表面上看是面对所有学生教学,但其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都是有倾向性的,某些学生得到教师特别多的照顾与指导,却任由某些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不管不顿。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质疑的。理想来说,在一段教学时间内,教师应当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费相等的时间,教学应当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相等(不一定相同)的学习价值。因此,考察课堂教学的均衡度,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在教学中存在着倾向性活动,尤其是喜优恶差的行为,考察教学之后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比如说,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前后、左右、中间等位置的频次非常接近,那么他的教学就具有比较高的均衡度,在伦理的维度上是具有比较高的教学效果的。当然,不能机械地理解这里的“时间均等”,“从教学平等的角度说,提问、练习和实验应该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但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正确示范的效率最大化和发现教学存在问题角度而言,提问、练习和实验就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和问题的典型有针对性选择不同学生,而不是随机性平等。”
这个基于系统论的课堂教学“四度”评价标准的优点在于突出了教学的系统特性,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但它并不意味着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与其他课堂教学标准相互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在笔者看来,评价标准更多是一种价值引导,以标准作为参照改进课堂教学才是发挥评价标准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30-36.
[2]罗祖兵.论教学的境遇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40-44.
[3]郝文武.课程教学公平的本质特征和量化测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12-16.
作者简介:
沈漫珊(1986-),女,汉族,广东潮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