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奕婷
【摘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非中文专业学生需要去学习《大学语文》这样一门基础课程,它的目的不是要我们的学生只是认识几个古代名家或者背诵几句诗文,而是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领悟古诗文的意境美,以及体会古诗文的情感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锻炼学生思维和视野,使得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高专 古诗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64-01
一、为什么学习《大学语文》
对于我们非中文专业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需要去学习《大学语文》这样一门基础课程,它的目的不是要我们的学生只是认识几个古代名家或者背诵几句诗文,而是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领悟古诗文的意境美,以及体会古诗文的情感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锻炼学生思维和视野,使得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二、感受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诗文的字,句法,章法等,了解古诗文独有的韵律和节奏,然后慢慢的渗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意境之中。从周文到秦文,从汉文到六朝唐文,再从唐文一直到明文,不仅仅是历史沧桑,更能在其中发现我们古代在文学思想不只是有传承,也有情感和思想比较个性化的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思想性的诸子百家,如孔子,墨子,鬼谷子等自不必说,到了魏晋南北朝却是文学性的一个重要高峰,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曹植的《洛神赋》,情感世界里早已开始浪漫主义般的对生命和宇宙苍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古今结合的引导方式
如今的现代生活毕竟与古代相隔甚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中发掘时代意义和人生智慧。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文章的情感共鸣。比如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孝而非一味的教条,而是通过颖考叔自身是一个真正的孝子来影响庄公,从而以巧妙的方法化解了庄公与母亲的隔阂。在《史记》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更可以从作者本身对历史的看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比如周礼,礼太过为何使人虚伪等等。用扩展的方式来古今并用。
四、教学中以牵引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1.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比如古诗中的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其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个“生”字栩栩如生地将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的紫色烟霞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疑是银河落九天”中一句“落九天”气势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像一幅极具魅力的油画。
2.領悟古诗文的意境美。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字中意境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句式上下句相对,直接读来脑中便浮现天际一边晚霞的色彩映射在宁静的水面,在上下相应之间还有一只孤鹜飞翔,其意境不言而喻。
3.体会古诗文的情感美。继续举例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最后两段“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古人写诗有时喜欢留白,此处中的“空”字本就是王勃留白之后,后人给予最合适的一个字,其实仿佛一个游戏,“空”字不写也是空,唯有一个“空”字才能体现作者在此文章中感慨之情。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4.要学生张开口,通过朗读渐入文言文之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才能读出情感,才能吸收其养分,才能领会其文章。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益处不仅能理解文章,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这对学生独立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
5.阅读时可以进行批注,让学生对其古人的文章有自己的思考。比如上述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后自主地批注对庄公的看法,以及文中“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看法和后来母子相见的感悟。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命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利用工具书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古诗文教学中,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的读音,还有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等等的读音和词义,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汉字的意义,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查阅资料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春.浅谈诵读法在高职院校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教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