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慕课(MOOC)是一种新兴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北京大学面向全国高中生开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AC)正是利用这种形式展开的,结合山东省临沂一中实践,发现这种形式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发现目前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慕课(MOOC)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C) 山东省临沂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43-01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作为北京大学认证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的高中合作学校,先后开设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地球科学概论、电路基础、计算概论。派遣数十名师资赶赴北京大学进行培训,先后数十多名同学通过(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学习并在先修课全国统一考试中获得A类成绩等级(包括A+、A、A-),为进入高校自主招生增加筹码。
1.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先修课在高中实践
1.1大师课堂走进高中
基于慕课形式的中国大学先修课,通过多种在线教育形式,让部分优秀中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和兴趣提前接触到知名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程,领略到高校大师的风采,拓展了学科知识领域,通过和高校教师的互动,能够快速准确了解该学科前沿和研究领域,激发学习的斗志和决心,为进入高校奠定初步的基础。
1.2锻炼高中师资队伍
基于慕课形式的中国大学先修课,不仅仅是给高校教授与高中生架设的桥梁,更是为高校教授和高中教师铺设渠道,高中教师通过假期到大学进行面授培训,平时教学通过慕课平台和微信、QQ群等交流平台增进学科素养,借助大学教学资源培训高中师资队伍。
1.3为高校招生搭设平台
部分高校学科通过先修课形式,提前获取有学科潜质的高中生的信息,通过高中生参加中国大学先修课取得成绩,提前培养高中生学科能力,发掘真正对于该学科感兴趣有潜质高中生,为招生评价搭设一个良好平台,为自主招生增加又一种途径。
2.基于慕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与传统课堂区别
2.1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
基于慕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就是为了满足部分优质高中生学习的需要,通过慕课这种在线课堂学习形式,优秀高中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首先观看大师在线视频课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学习疑难点,与高中师资互动解决学习难题,再通过请教大学教授等形式获取最终答案,在探究的过程,获取知识、技能和学科素养。传统课堂是被动学习,高中教师讲授,师生地位不平等,不利于高中生主动获取知识。
2.2差别化培养与同质化培养
基于慕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高中生带着强烈个性化和兴趣化学习课程,高中生学习课程目的不单纯是获取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满足获取知识本身愿望,强烈求知欲推动高中生自主学习。开设的多门课程,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进行学习,而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一到两门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差别化培养的目的,为高中生升学和成才奠定基础。传统高中课堂仅仅通过文理分科进行简单区分,并未形成差别培养,同质化的培养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常识。
3.基于慕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的建议
目前,中国大学先修课分别由北京大学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AC)和清华大学主导中国大学先修课(CAP),两个同类的课程都是针对高中生开设大学基础课程,其中清华大学强调是线上与线下,北京大学强调的高校与高中的衔接,各有千秋。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都是两所高校认定高中合作学校,根据具体实践,为先修课提出浅薄一点建议。
3.1尽快推动自主招生认定
根据中国国情和高考录取政策,高中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中国大学先修课目的,除了基于自己的兴趣,应该获得相应激励措施,这种激励措施不同于美国等多次录取机会国家,仅仅授予相应的大学学分这么简单,应该颁发能够为自主招生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自主招生证书,类似各大学科竞赛证书一样权威认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大学先修课体系。
3.2高中学校推动先修课开设制度化
高中学校应该将中国大学先修课开设常态化与制度化,将先修课纳入学校选修课课程,推动跨年级的先修课,不仅仅是一個年级进行试点,而是全校范围,选取优质生源进行先修课学习,不能仅仅依靠高中先修课教师个人招生,随意性大,效果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尹世久.信息不对称、认证有效性与消费者偏好:以有机食品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王蒙,刘刚.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一个经济增长分解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04期,65-73.
作者简介:
赵民苍(1979.05-),男,山东临沂人,工作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