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昱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被分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修养四个维度。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课堂阅读、词句积累以及文章思考等的教学来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期为研究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策略 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42-02
一、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内阅读。阅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学生在阅读课内文章时,老师应该对阅读技巧进行及时指导,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感受作者文章的妙处。比如在阅读《东方之珠》时,学生应重点思考和研究作者所运用的极其丰富的词句表达,例如“举世闻名”、“琳琅满目”、“鳞次栉比”、“碧波荡漾”等;例如在阅读《卧薪尝胆》时应该首先了解课文背景,知道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在阅读时便会用铿锵有力的腔调来表现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精神。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对优秀词句的学习,还是对文章情感的表达,都能快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学生高效地积累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作为文化大国的我国,早在古代就有文人雅士们创作出数以万计的诗文,值得后人反复探究和推敲。近代和现代的许多作家创作的文章类别也极其丰富,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让小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好词好句,不仅对他们学习写作大有裨益,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熟能生巧,学生读的文章多了,自然会将其加以应用、转化,逐步引申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积累的最大效用。无论是应用还是引申都是在“熟”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达到张口就能倒背如流的地步,提笔自然行云流水。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时,应有重点地让学生反复阅读并背诵一些段落内容,让学生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这些片段的深刻内涵。例如在教学《元日》时,老师应该首先让学生熟读该诗,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所有学生都能将该诗倒背如流时,老师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该首诗的具体内容,这首诗讲的是过年的气象,在一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娓娓而去,喝着美味的屠苏酒,愈发感受到了春之气息。早上升起的太阳普照着大地,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桃符。学生在熟练背诵该首诗的基础上,老师对诗的讲解相当于让学生又一次进行巩固和积累,便对这首诗的记忆更加深刻了,每到过年之时,学生就会想起这首诗。
三、重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思考
思考是学生学习所有知识的关键,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和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两点:第一,引导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找出答案。对于小学生而言,让他们经过一定程度的思考再得到答案,能够逐步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所以,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比如在教学《访隐者不遇》时,作者贾岛简单地使用了几句答句就将童子和访者之间的对话内容跃然纸上,老师可以适当根据“问”童子这一情节来展开。童子第一次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第二次回答说在这座山中,第三次回答说“云深不知处”。由此,老师可以提問学生,访者问了童子哪些问题,学生根据童子的回答来思考和推敲,便会得到老师问题的答案,访者一定是问了童子:“你师父去了哪里?”第二个问题是:“去哪里采药了?”第三个问题是:“此山哪里?山前还是山后,山顶还是山脚?”由此引导学生借助答案思考问题。第二,让学生知道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开放性思考。如果太注重答案的唯一性,会让学生瞬间没有了思考的兴趣,且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用答案的不唯一性来发散他们的思维。
四、结论
综合以上论述内容,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与此同时,语文老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积累课内外语文素材和知识,熟能生巧,让他们对所积累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和内化,以此逐步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除此之外,语文老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多思考问题,让他们在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以此借助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修养等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娜娜.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李亮.课程内容的文化选择——以小学语文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