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在小学科学科学,利用互联网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学习质量与科学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希望能够总结出一条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路径,并希望藉此进一步地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技术;小学科学;思维导图;多媒体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3-0033-01
我们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现代化。学生通过基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自主学习,有效发展了他们的科学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以及科学学习兴趣,并且有效发展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以下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一、利用网络思维导图增强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我们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为学生们制作了多种网络思维导图,使学生们明确了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各种关键知识点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的小学科学网络思维导图,还通过互联网信息检索,加入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科学知识,使学生们的科学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地发展。
例如我们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依托教材内容中的关键知识,利用互联网搜集到了大量的有关利用新型技术促进农产品植物生长的科技信息。之后使用网络思维导图制作软件,将有关《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专业知识点与我们通过网络搜集的信息制作为网络思维导图。学生们通过观看网络思维导图,明确了植物生长变化的知识结构,理解了植物生长变化知识与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有效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二、通过多媒体演示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见证科学现象的发生,让学生通过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感受。我们基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将多媒体演示与小学科学实验有效融合,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现了数字化。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模式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能够在确保实验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节省实验耗材,使我们的小学科学实验课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们在《电能从哪里来》一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展示了“苹果发电”的科学小实验。在多媒体实验演示过程中,实验操作人员将一片连接导线的铜片,与一片连接导线的芯片插入苹果中,之后进行串联,最后连接上了灯泡,并点亮了灯泡。学生们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的过程,明确了电能的产生途径,在提升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使他们的科学见闻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三、依托互联网技术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我们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我们常用的互联网技术教学有慕课、微课、在线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学习的途径,见证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从而对科学学习以及互联网基础,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探索宇宙》一课的互联网技术教学中,首先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宇宙图片,其中包括银河系、超新星爆炸、天狼星、中子星、白矮星等具体内容。之后我为学生利用微课制作软件,将《探索宇宙》的课文内容与通过网络搜集到的宇宙图片,整合制作为微课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播放了《探索宇宙》微課视频。随着学生观看视频结束,他们对宇宙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向我提出了很多关于宇宙知识的问题。如学生刘某提出:“我们的太阳在以后会不会也变成超新星并爆炸呢?”我对学生刘某表示,超新星的形成与恒星的质量有关,我们的太阳属于在宇宙中质量较小的恒星,在理论上不会成为超新星并爆炸,可能会变成白矮星。还有学生王某向我提出问题:“宇宙那么大,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呢?”我对王某的问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组织有共同想法的同学展开了讨论,使他们对于宇宙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而言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应用策略,使小学科学课堂实现了数字化教学,为学生在奠定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有效发展了科学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生对于基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十分乐于接受,他们表示在互联网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学习乐趣,从而使自身的科学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希望我们的这种科学教学模式,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邵惠英.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科学项目学习模式的初步实践[J].浙江教育技术,2013(5):13-17.
[2]吴霞.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8(7):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