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付
【摘要】本文采取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电大继续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出发,分析其发展面临的难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探索一条促进地市级电大继续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地市级 电大 继续教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22-01
本文主要以滁州电大继续教育为例,分析其电大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滁州电大的基本情况
滁州电大创立于1979年2月,是滁州市政府设立的市属正处级高校,行政隶属市教体局管理,业务接受安徽电大指导,同时指导所辖明光、天长、来安、定远、凤阳、全椒6所县级电大工作站办学[1]。2017年考培人数超9万人次。滁州电大继续教育的办学声誉和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和社会认可[2]。
二、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全体电大教职员工的充分认识,在不少人心目中,开放教育,普通教育才是“正业”,继续教育只是“副业”,并未认识到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教育超市”观念已被大众接受,“按需办学”再也不能想当然地去下“指令性”计划,而必须受到教育市场的“晴雨表”的左右,因为,归根到底,选择何种教育服务,主动权在购买教育服务的客户(生源)手中,如果人为制定开放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比例,只能作茧自缚,使电大继续教育可能拥有的潜在生源流向别处。
2.受“行业壁垒”阻隔
滁州电大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资格准入证培训、各种证书教育,尤其是技能培训等需求不如经济发达省份旺盛,即使有需求,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直属培训机构也往往在利益驱动下牢牢控制有关教育项目,不容别人染指。
3.因办学“门槛”过高而影响到项目开发
地区经济差异使滁州电大很多项目无法开展,难以与系统实行联动。有的项目本身很好,如“通用管理能力培训”、“国家司法考试远程培训”、“IT职业技术培训”等,或因学费偏高,或要提前交纳定价不菲的安装费、加盟费、授权管理费、服务费等,给项目筑起了太高的“门槛”,使办学单位对项目只能忍痛割舍。
4.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整合不够
由于教学计划及学分是由中央电大确定,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沟通省校没有更多的自主权,且由于省开课程的方向与继续教育的课程可能涉及到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建议继续教育科目应具备可替代性。
三、有效应对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发展难题的策略
1.提高认识,深化发展
要建设一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較强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环节等各方面精心设计,保证落实。二是注重实践。继续教育项目往往是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必须注重实践环节。
2.打破行业壁垒,开拓市场
地方电大在发挥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努力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外,应大力宣传,极力与企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打入行业内部,以适用的短训项目吸引企业“眼球”,让企业了解电大、信任电大,从而进军企业培训市场,进而逐步开发多个周期较长、效益较好的项目。
3.提高质量,打造品牌
滁州电大应该顺应社会潮流, 加快自身发展与办学步伐,迎头赶上去。而要实现赶超先进的目标, 就必须推出特色,打造电大的优势品牌。
4.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电大要创新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探索和研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互通、资源共享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尝试“双证制”和“多证制”,学历教育文凭与继续教育技能证书相结合,在学员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通过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计算机、法学、会计、文秘专业等。
四、结语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往的教学成果已然不能适应新兴企业的要求,地市级电大也要应势而上,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办好非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办学,以满足和服务于社会的不同需要,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的知识,培养顺应时代和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霍建平,刘利珍.供给侧改革与电大的转型发展[J].电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21-125.
[2]张新华,王馥庆.以精神文化建设推动我校开放教育转型发展[J].陕西电大学报,2016(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