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力度的对策研究

2018-01-14 09:22:23孙凤英颜昌茂
关键词:景区旅游发展

孙凤英,颜昌茂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2.湘南学院 图书馆,湖南 郴州 423043)

近年来,湖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清晰地昭示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改变乡村贫困面貌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我省的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效果比较显著,但上升的空间还很大,潜力还很大。如何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突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取得更多扶贫成果,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的湖南模式

同全国一样,自“十二五”以来,湖南的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较为显著,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1.树立了一个旅游扶贫的国家典范

2013年,湘西土家苗族自治洲花桓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 668元 ,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是典型的贫困山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十八洞村,他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要求十八洞村的扶贫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几年来,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十八洞村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经济圈,迈出了脱贫攻坚的坚实步伐,取得令人鼓舞的脱贫成果。2016年,该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13元,全村13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荣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五天报道十八洞村扶贫的故事,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7年,十八洞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1]。十八洞村模式的特点是紧扣自身旅游资源特色,以“农家乐”发展为突破口,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核心,以猕猴桃为主的种植业,以湘西黄牛为主的养殖业,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多业态共生共荣的“旅游+”格局。2018年前三季度,该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万元,不仅巩固了脱贫成果,而且还迈向了致富之路。

十八洞村的故事在国际上也影响很大。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在2018年6月份,专门率党政高级代表团到十八洞村参观、考察和学习。他们认为,十八洞村的经验对他们的扶贫工作很有指导性和借鉴意义。

2.形成了“双带双加”的湖南旅游扶贫模式

近年来,湖南省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逐步形成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的“双带双加”旅游扶贫模式。“双带双加”模式来源于旅游扶贫的实践。通过总结、提炼、完善、又引领着旅游扶贫工作。

“双带双加”模式在湖南乡村旅游产业扶贫中发挥的作用相当大。仅以“景区带村”为例加以说明。岳阳市平江县的石牛寨景区位于石牛寨镇(原太平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 774户,贫困人口7 018人,周边环绕着11个省级贫困村。2014年,石牛寨景区初步建成并开始营业。景区内的首条高空玻璃桥开通运营,首条高山地下峡谷漂流开漂,省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当年游客就达到70万人次。2015年超过100万人次, 2016年达到120万人次。周边的村民270多人在公司就业,年均工资6万元~8万元。除了贫困人口直接就业外,景区周边的配套业态迅速发展起来,诸如旅游餐饮、旅游客栈、旅游商品、旅游民俗馆、康养娱乐所、特色村寨、石牛寨牌矿泉水厂等。到2016年底,依托石牛寨景区的石牛寨周边贫困村已有787户3 352人脱贫。预计到今年年底,该景区辐射范围内的贫困村中,将有90%左右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可以高质量的脱贫。

“景区带村”模式,最关键的是景区的“带”。由景区开发而衍生出来的新兴业态,其消费群体是游客,没有游客的消费,这些业态就不可能有市场,就不可能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带”是景区发展的“外溢效应”,旅游人次的多少决定“外溢效应”的大小。所以景区不断制造“热点”,形成“热浪”,增加旅游人次,就可放大“外溢效应”,提高扶贫质量。

3.一批贫困县(市区)、村摘帽

湖南的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山脉是三个全国著名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湖南的优质旅游资源70%分布在这三个区域。全省51个重点贫困县基本上是自然生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在建档立卡的8 000个贫困村中,有近2 000个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也是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战场,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扶贫攻坚的重要路径选择。不负众望,湖南在乡村旅游扶贫方面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十二五期间,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的脱贫人口达到70多万,占同期全省脱贫人口的15%。2016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隆重表彰100个“脱贫攻坚示范村”,其中32个是旅游扶贫重点村。尤其可喜的是一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比较充分的县(市区)陆续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1月,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怀化市洪江区率先宣布摘帽。2018年,湖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又宣布了一批摘帽的县(市区),其中炎陵县、茶陵县、桂东县、石门县、中方县等均为全省的乡村旅游产业强县。一批乡村旅游产业强县(市区)、强乡(镇)、强村相继脱贫,并走在脱贫前列,这决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乡村发展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农户增收渠道多。

发展产业是扶贫工作的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对于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县(市区)、村来说,扶贫需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助推扶贫工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

应当说,这几年湖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农户脱贫的贡献可圈可点。但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观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旅游产品低质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无后劲,有无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包装与打造。就这一方面的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可供游览的自然景观,随意附着一些钢筋水泥造型,打造的不伦不类;雷同现象严重:不少所谓的乡村旅游就是搞了几家农家乐,供游人打打牌、下下棋、钓钓鱼、吃吃饭;以水泥硬化为美:本来乡村弯弯的小路、曲曲的小渠、蜿蜒的田埂是一幅幅十分和美的田园画卷,在旅游开发中,一些开发商盲目且无知的将他们硬生生的拉直、铺上水泥、失去了乡村韵味;没有文化内涵:有些乡村,其实是很有文化的,有村规民约,有家族迁徙、繁衍史,有家风家训等等.在开发中,这些原生态的文化,要么被忽略,要么被破坏。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乡村搞统一的“粉饰运动”,将墙体统一刷白,一律加装“马头墙”,对乡土建筑风格破坏严重。

2.旅游服务不标准

一些乡村客栈里的卧具清洗不及时、不到位,没有什么标准约束;餐饮卫生存在隐患,生熟食品混放、碗筷不消毒等现象十分普遍。多数经营者都不能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他们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升级,游客难以体验到乡村旅游的惬意和乐趣。

3.旅游商品包装简陋

农民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山上散养的家畜、家禽,水塘放羊的鱼、虾、鳖、龟;农民自己制作的小食品、手工艺品等,本来都是游客最爱,但由于包装过于简陋,不便携带。好产品没有好包装,没有好品牌,销量有限,制约农民增收。

4.旅游收益分配不公

不少乡村旅游,都是由一些专业公司开发的,引进公司开发,可解决乡村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当然是好事。由于公司是开发者、主导者,加上当地领导为了招商引资,不恰当的给予公司各种优惠条件,使得旅游收益的分配严重向公司倾斜,当地村民受惠不多甚至很少。存在着“引进了企业,赶走了原住民,富了企业,穷了原住民”等现象,这有违精准扶贫的初衷。

5.景区点的交通设施较差

目前,通往我省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公路,大多是“村村通”背景下建成的乡村公路。这种公路路面窄、质量差,会车非常困难。多数景区点都没有开通连接县城的客运公交班车,更谈不上各景区点之间的公交连线了。“行”的问题较为突出,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制约较大。除此之外,其他配套的通讯设施、安全保障设施也存在短缺、凌乱、低档等问题。

当然,以上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发展初期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必须正视,并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它关涉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效,关涉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加大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力度的对策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非是一因一果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的非线性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综合施策。

1.突出问题导向,实施规划引领

就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来看,80%以上的地方都已经制定了旅游规划,完全没有规划的不足20%。问题不在于有无规划,而在于现有的规划中问题导向不够,讲“普通话”的规划多,搞形式主义的规划多。有的旅游规划套用一些大的旅游景区的条款,要求村里要建多少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多少个蹲位的公厕,多少平米的停车位等等,严重脱离当地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反,如何结合当地的原生态资源,原生态文化,打造有一定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规划中只是寥寥数语,让村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基于这个现状,我们建议制定三个层次的规划:一是制定一个湖南全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着眼于顶层设计,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些宏观问题。二是制定一个以旅游线路为纽带的乡村旅游联动规划,其重点放在各个乡村景点之间如何配合协同,连点成线,连区成片上,着重解决“旅游孤岛”问题。旅游景点不成线、不成片,很难有效地吸引旅客。三是制定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一个具体的乡村旅游景区详规,必须突出问题导向,不求规划体系面面俱到,但求突出特色重点,不求华而不实的形式,但求具体开发方案的内容,重点解决如何提升旅游产品开发的质量,如何避免同质化,形成核心吸引力。日本里山的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特别强调乡土特色,强调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立足点,打造“山、林、水、草、村”等原生态乡土要素的景观格局。里山的规划、建设思路值得我们借鉴[2]。

2.创新旅游商品,加大销售力度

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集中体现在旅游商品的销售上。国际上一些较好的乡村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约占旅游总收入的70%,国内的周庄、莫干山等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市场,该比例也在50%以上。其中周庄真空包装的猪肘子,风靡全国。相形之下,这一比例在我省乡村旅游总收入中不足15%,上升的空间很大,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我省的贫困地区,主要是多民族聚居区,多民族的文化,多民族的习惯、风情,有条件开发、创新形式多样的各类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中将农产品变为商品,将旅游商品变为货币,农民增收就有了一个可靠的来源。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使旅游商品的销售,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有力推手。

将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3],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可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支撑。

3.做大产业蛋糕,合理分配利益

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同样重要。分好“蛋糕”靠的是公平、是正义,做大“蛋糕”靠的是效率。分“蛋糕”与做“蛋糕”,其实就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老话题,即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各相关方的利益才有来源;把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好,才能调动各相关利益者的积极性。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侧重谈谈公平问题。之所以特别提出公平问题,是因为在一些地方,当地老百姓利益被“边缘化”的情况已经显现。从根本上说,当地老百姓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他们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意感、幸福感,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4]。美国的政治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认为,绝大多数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制度就是正义的制度,公平的制度[5]。这个观点对于构建以村民们脱贫为目的的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是有借鉴意义的。当地政府必须研究让村民获得正当收益、稳定收益的办法,构建长效的、公正的分配机制,促进乡村的旅游健康发展。

湘西十八洞村和江永勾蓝瑶寨探索的利益分配机制较有推广价值。其具体方法是在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让原住民实现“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使原住民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资产收益、股金收益、股东分红收益,原住民与开发公司建立起了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

4.调动社会力量,实施人才兴旅

从各地的情况看,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大短板是缺乏专业人才。解决这个问题,需“四管齐下”:一是在近三年内,主要从高校旅游专业教师中、从旅游企业中、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选派一些专业骨干到乡村蹲点,以解决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政府要出台政策,激励他们在乡村旅游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二是各级政府向社会购买培训服务,根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训一大批实操性人才。三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免费、定向招收贫困村的学子学习旅游专业知识,规定他们在毕业后回乡村就业。四是选择本地“能人”作为领军者。本地能人熟悉情况,有独特人缘优势。华西村的吴仁宝、南街村的王宏斌就是本地能人。发展乡村旅游,也要选择这样的能人[6]。只要做好了这些工作,乡村旅游发展中人才匮乏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5.突破投入瓶颈,加大资金投入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资金不足的制约十分明显。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要多措并举,多渠合一。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扶贫攻坚等个渠道的资金、项目比较多,基层政府要加大整合力度,把这些资金用好,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其次,湖南乡村旅游发展中所创立的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既是乡村旅游的营运模式,又是行之有效的筹资模式。像安仁县与长沙湘江新区一样合作。安仁新开垦耕地,并将新耕地面积的数量指标转让给湘江新区使用,以用地计划指标筹资。湘江新区获得了用地指标,建设项目可以落地;安仁转让用地指标,可以筹资。第三,通过合作双方共利,优势共享。第四,可以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实行碳汇交易筹资等等。第五,财政必须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投入,真正把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放在“第一民生”的高度来对待。财政资金投入的力度必须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如进村道路的投入、电商平台的建设、公共信息建设、水电通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投入是政府对历史上长期工农业“剪刀差”的一种必要的补偿,也是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必须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品。

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是习近平扶贫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十分关注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形成扶贫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多渠道筹措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所必须的资金。有了多渠道的投入,解决旅游产品质量不佳、服务不优、旅游商品包装粗放、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就有了基础,没有资金投入,解决上述问题就是纸上谈兵。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就地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变为第三产业,可以就地使农业劳动者变为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就地使剩余农产品变为旅游商品,可以就地使闲置的农舍变为旅游客栈,可以就地使农户的特色资源变为旅游资本。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的财路,拓展新的渠道。乡村旅游产业就是脱贫产业、就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

猜你喜欢
景区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34
『摘牌』
杂文月刊(2019年24期)2020-01-01 08:32:10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杂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