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研究
——基于8条示范段的实证分析

2018-12-28 05:17:30邓泽平张河清王蕾蕾
关键词:南粤驿道古道

邓泽平,张河清,王蕾蕾

(1.广州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南粤古驿道是指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作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历史上,南粤古驿道在广东境内所体现出来的是巨大的经济价值,历经沧桑,洗净铅华,伴随着历史的沉淀,南粤古驿道的经济价值早已消逝,但却留下了众多的旅游资源,每一条古驿道遗存都分布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建筑设施、遗址遗迹、地文景观等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同时,古驿道常年人迹罕至,未遭人为破坏,南粤大地上已形成了一条条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的景观长廊。

2016年,广东省政府为了深入发掘南粤古驿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好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相关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活化利用政策与文件,并提出重点打造8条示范段,南粤古驿道再一次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南粤古驿道作为南粤大地上耸立的丰碑与历史的见证,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日益凸显,同时,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一般意义上,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南粤古驿道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对南粤古驿道8条示范段本体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评价与开发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通过文献梳理,国内关于古驿道的相关概念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或者历史文化线路(Historic Cultural Trail)。美国方面的研究主要聚集于遗产廊道方面[1],比较重视遗产廊道的景观和游憩功能的打造,强调审美和人们愉悦的旅途体验,而将历史文化保护居于次要位置[2]。欧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文化线路[3-5],侧重于对历史文化线路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则属于扩展功能[2]。同时,国外学者关于世界历史上一些著名古驿道(历史文化线路)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侧重于历史起源、文化遗产、宗教文化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如对丝绸之路、罗马古道的研究[6]。

国内研究方面,首先,作者以“古驿道”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关于古驿道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郑文研究阐述了梅关古驿道重要的历史作用[7]。之后,随着古驿道旅游价值的日益凸显以及研究体系的成熟,国内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古驿道的研究成果。其次,作者将“南粤古驿道”设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发现,关于南粤古驿道的系统研究兴起于近两年,属于古驿道下一个全新的研究分支领域。许瑞生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论述了当代线性遗产空间的再次利用[8]。郭昊羽通过对六个时期的历史剖析,对广州市域范围内古驿道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9]。吴晓松等以西京古道为例,系统分析了南粤古驿道的开发利用对其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巨大作用[10]。朱雪梅以丹霞景区和石塘古村为切入点,基于文化线路理论,对南粤古驿道与沿线古村的联动发展进行了深刻论证[11]。

以上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但是,随着南粤古驿道旅游价值的不断发掘与旅游活动的不断兴起,关于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的研究成果却十分罕见,旅游学术理论的研究逐渐落后于旅游实践的发展,这是值得旅游研究者们深思的。本文意欲借助相关研究基础,对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这一课题做一研究尝试,权当抛砖引玉。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8处南粤古驿道示范段的旅游资源,示范段分别是南雄梅关古道、乳源西京古道、饶平西片古道、樟林古港驿道、从化钱岗古道、珠海岐澳古道、台山梅家大院—海口埠古驿道和郁南南江古水道。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与江西省大余县交界之处,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西京古道主体部分在乳源境内,为古代岭南的朝京、进贡通道;饶平西片古道建于明嘉靖年间,历史上为粤闽两省四县通衢之要道;樟林古港驿道历史遗存较为丰富,历史上有“通洋总汇之地”之称;从化钱岗古驿道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邮驿、交通、商贸的重要载体,在岭南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珠海岐澳古道是清代香山地方官府主导修筑、官民共享的官道,也是连接香山与澳门的交通要道;梅家大院—海口埠古驿道历史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郁南南江古水道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也是融合汉越文化的重要通道。

其中,主要分布在粤北地区的有南雄梅关古道和乳源西京古道;粤西地区主要有郁南南江古水道;粤东地区主要有饶平西片古驿道和樟林古港驿道;粤中地区主要有从化钱岗古驿道;粤南地区主要有珠海岐澳古道和江门台山梅家大院—海口埠古驿道,具体空间分布见图1。

(二)数据来源

图1 广东省8处示范段古驿道空间分布(来源:作者自绘)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分为文本型数据和数值型数据两大类。其中,文本型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途径:实地调研、南粤古驿道官方网站、地方县志、广东省旅游局官方网站、相关文献资料等。数值型数据主要通过第三方评价方式获得,包括专家打分、管理人员打分、游客打分和社区居民打分四种方式。

三、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分类统计

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广域性、多样性和重叠性的特点,使得旅游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2]。目前,学术界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在基于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基础上,结合南粤古驿道本体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南粤古驿道8条示范段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四、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评价

(一)评价方法

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种类繁多,根据中国知网论文统计梳理结果可知,学者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其中,由于单独使用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已逐渐成为学者们最常采用的方法,典型的代表就是层次分析法(AHP)。其实,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Fishbein-Rosenberg model)也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13],它是基于消费者决策模型的旅游地综合性评估模型,具有综合性以及科学性的优点,但是较少为学者们所使用。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使用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依据南粤古驿道示范段本体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见表2),对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表1 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普查分类†

(二)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指标选取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14]。基于评价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原则,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南粤古驿道示范段本体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设评价项目、所占分值、评价因子和分值范围4个层次(见表2)。评价项目主要考察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可用度、资源影响力3个方面。评价因子在评价项目的基础上细分为12个,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下包含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观赏游憩价值、珍惜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和完整性5个单因子;资源可用度包含可进入性、开发程度、居民参与程度和市场开发潜力4个单因子;资源影响力包含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3个单因子。分值范围根据评价因子的等级程度给于打分。值得注意的是,最终综合等级的分值不是根据各个因子得分简单加总求和,而是根据各项单因子得分与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计算得出。

表2 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三)评价模型

原始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Fishbein-Rosenberg model)只包括单一的评价因子,公式如下:

在(1)式当中:W为综合性评价结果值;Qi为第i个评价因子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综合评价模型引入了专家评价、管理人员评价、游客评价[12]与社区居民评价。其公式如下:

在(2)式当中:A、B、C和D分别为专家评价权重(0.4)、管理人员评价权重(0.2)、游客评价权重(0.2)和社区居民评价权重(0.2);Qi为第i个评价因子权重,需要说明的是,权重比例的确定是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得,限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单独列出;Ri为专家对第i个评价因子的打分;Si为管理人员对第i个因子的打分;Ti为游客对第i个因子的打分;Ui为社区居民对第i个因子的打分;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其他符号意义同(1)式。

(四)评价结果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综合评价,本文将南粤古驿道本体旅游资源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具体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评价综合得分†

五、综合分析

综合上述分类统计与综合评价结果,结合8条示范段本体旅游资源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具体综合分析如下: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主类旅游资源等级优良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将全国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南粤古驿道8条示范段旅游资源共有6个主类、15个亚类和28个基本类型,和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相比,分别占比75%、48.4%和18.1%。总体来说,8条示范段地区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如果将南粤地区已经勘探查明的上百条古驿道全部考虑进来,那么南粤古驿道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旅游资源宝库,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与此同时,6个主类旅游资源当中,有2类属于四级旅游资源,3类属于三级旅游资源,1类是二级旅游资源,这表明南粤古驿道主类旅游资源等级十分优良,极具旅游开发潜力。

2.人文旅游资源占比高,文化底蕴较为深厚

主类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类和人文资源类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资源类占比较高,达到66.7%。人文旅游资源类当中主要分为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四个主类,同时,建筑设施、遗址遗迹和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得分较高,分别处于综合得分的前三位。一方面,这三类旅游资源特别是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另一方面,这三类旅游资源单体要素价值较高,有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单体。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南粤古驿道作为已经消逝的古驿道文明的承载者与见证者,历史遗存古迹较多,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科考价值,通过进一步的发掘与保护,有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资源要素组合较为合理,旅游功能互补性较强

区域旅游资源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区域整体旅游资源。在评价旅游资源时,应具有整体性眼光。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南粤古驿道8条示范段旅游资源在类型组合与级别配置上较为合理。从类型组合上看:由表1可知,梅关古道、西京古道旅游资源以关隘文化为主要特征;樟林古港道、梅家大院—海口埠和岐澳古道旅游资源以海丝文化为主要特征;西片古道旅游资源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为主要特色;南江古水道旅游资源以百越文化、古镇古村为主要特征;钱岗古道旅游资源以古村、自然山水、温泉等为主要特征,各示范段资源组合特征差异化明显,呈现出不同的主题风格,旅游功能互补性较强。从级别配置上看:由表3可知,古驿道示范段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呈现出多层次化与主辅景有机结合的特征,既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性,又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要。

(二)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程度不均衡

由表1统计的旅游资源数量上来看:8条古驿道示范段中的梅关古道、樟林古港驿道和南江古水道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设施、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的全部6个主类,代表旅游资源单体占了全部旅游资源单体的58.9%,其他剩余5条示范段旅游资源相对较少,呈现出少数示范段地区掌握大量资源的“贫富悬殊”现象。从实地调研观察的旅游开发现状来看:梅关古道、南江古水道和梅家大院—海口埠开发最为成功,岐澳古道、钱岗古道和樟林古港次之,西京古道和西片古道最弱。

2.缺少知名度较高的世界级旅游资源

通过表3可知,南粤古驿道8条示范段旅游资源主类当中的建筑设施类分数最高,遗址遗迹类次之,都同属于四级人文旅游资源,两个主类下所代表的旅游资源单体占据了全部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75.6%,总体来说,南粤古驿道地区旅游资源等级优良。但是,纵观整个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地区,缺少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说,顶级旅游资源的带动性不强,后期的宣传和推广必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一般,旅游资源原真性不强

根据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原始评分数据来看,资源要素价值当中的完整性和资源可用度当中的可进入性两项评价因子评分普遍较低。研究发现,8条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中,除了梅关古道交通网络较为通达以外,其他7条古驿道周边虽有高速公路和国道存在,但是古驿道本身与外部交通网络之间的衔接度不够,内部道路建设水平较低。与此同时,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的洗刷,大部分古驿道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一般,形态与结构大部分都已发生改变,活化利用和修复具有一定困难。

六、结论与建议

使用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依据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基础上修改的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南粤古驿道示范段本体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主类旅游资源等级优良,极具开发潜力。人文旅游资源占比高,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具有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实力。资源要素组合较为合理,旅游功能互补性较强,游客在南粤古驿道这一条旅游线路上可以领略到多样的主题风格。但是,就旅游资源这一方面来讲,分布与开发程度不均衡、缺少知名度较高的顶级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一般,旅游资源原真性不强是当前南粤古驿道旅游目的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根据分类统计与综合评价的结果,本文针对南粤古驿道提出以下旅游资源总体开发建议。

(一)坚持“开发保护,保护开发”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粤古驿道是我国线性文化遗产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遗留下来的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旅游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受破坏,便将永远消失。因此,在开发中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可持续利用第一的原则。不妨引入“文化遗产廊道”理论,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系统、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共同纳入线性的文化遗产区域,形成一种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大型综合性保护体系[15],实现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着重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旅游文化精品

旅游资源的特色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16],与此同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前文分析可知,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最大的特色就是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也就是说,文化特色是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核心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与灵魂。基于此,在其旅游资源开发和活化利用过程中,首先,应当保护好现有资源的核心文化特色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其次,要进一步挖掘其潜在旅游资源背后的文化因素,追溯其历史渊源,展示其文化内涵,拓展其旅游功能;最后,必须在开发建设中尽量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文化风貌,基于文化生态理论视角,把古道保护与旅游开发置于共同的文化生态空间场域中[17],尽量保证其原真性不受破坏。

(三)积极探索多元开发,充分发挥旅游功能

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类型十分丰富,这决定了其具备多元开发的潜力和基础。前文提到,各示范段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的主题风格,旅游功能互补性较强。那么,在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很好地结合各示范段旅游资源的特色,积极探索多元开发模式,充分发挥其各种旅游功能。比如说:以“文化”为主题,各示范段古驿道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实行“关隘文化+旅游”、“海丝文化+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百越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众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同时,“修学+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医疗+旅游”等模式也可以在南粤古驿道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四)注重整体开发,提高优良资源带动效应

南粤古驿道作为岭南历史文化领域的一张新名片,旅游是展示其独特风貌的最佳窗口。但是,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发现,发展不均衡这一不和谐因素将会逐渐影响到南粤古驿道旅游品牌的整体形象。为了改变和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旅游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一方面,对于资源条件、开发条件较好的古驿道,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优良资源的带动效应,促进周边地区及其他古驿道的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资源条件、开发条件一般的古驿道,首先,应当自力更生,不断挖掘更多旅游资源,增强自身实力。其次,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构建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其旅游发展。最后,新闻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旅游资源知名度与影响力。

猜你喜欢
南粤驿道古道
南粤春早
源流(2023年5期)2023-07-01 14:07:32
走古道
东方少年(2022年25期)2022-10-18 06:52:46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云南画报(2021年10期)2021-11-24 01:06:54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中华建设(2019年8期)2019-09-25 08:26:32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夜郎文学(2017年2期)2017-09-26 06:29:34
傻蛋(12)
傻蛋(10)
傻蛋(9)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