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背景下基于业绩视角的中国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研究

2018-12-28 05:17:28夏赞才张苏兰罗文斌
关键词:旅游业竞争力旅游

夏赞才,邹 泉,张苏兰,罗文斌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十三五”以来,我国再次强调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性。但是,旅游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和结构性不合理问题突出,旅游投入高产出却低,效率低下。《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旅游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求提高质量和效率。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区域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特点和发现地区竞争力空间差异情况,从而来探讨各省旅游发展业绩和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对转变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优化配置资源,使旅游产业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具有较明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规模、业绩或效率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演变是旅游地理学界注重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旅游竞争力研究在区域协调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旅游竞争力构成因素上学者们意见不统一,李天元和吴小天认为是由旅游分系统的吸引、补偿和接待等几种作用综合形成[1],马晓龙等研究发现规模实效、企业活力、经营绩效和消费支撑四个因子是影响省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2],吴开军对旅游目的地的品牌竞争力进行了研究[3],R.Brent Ritchie和Geoffery I Crouch认为核心吸引物、目的地管理、政策规划和开发、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等是主要影响因素[4],而程乾和方琳则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构成[5];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6]、省域[7]、城市[8]和城市群[9]或旅游企业,例如旅游景区[10]、酒店[11]和上市公司[12]等;指标选取上有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等单一指标[13]或多指标[14];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建设上,Ritchie和 Crouch构建了CR模型,Ritchie 还根据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36个部分,构建了综合主观评价指标和客观评价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15],Sanja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需要考虑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政策等要素[16],史春云选取价格、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游客偏好与需求以及环境管理因素等作为变量[17];在研究方法上也是各不相同,有AHP-FUzzY法[18]、GEM模型法[19]、DEMATEL法[20]、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21]、AHP层次分析法[22]、熵权法[23]、锡尔系数[24]、因子分析法[25]、基尼系数[26]、变异系数[27]、投入产出分析法[28]、结构方程等[29]。

综上可见,学界对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但存在以下不足。(1)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单一指标和多指标都不能整体反映旅游竞争力概况。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学评价至少需要从旅游发展总量和旅游发展质量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2)学术界偏爱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某一省域、企业或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立足于全国的较少。(3)旅游地竞争力指标体系错综复杂,指标或多或少涵盖了核心资源和吸引物、基础性资源、辅助性资源和设施、资本性因素、人力资源、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质量等要素,指标不一致且无量化处理。旅游业归根结底还是属于经济产业,毋庸置疑需运用必要的量化方法和精密的计算,本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创新,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案例地,架构基于业绩指标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模型来定量测评中国各省旅游竞争力水平,并用Arc GIS10.2软件作图反映其空间分异态势,以盼为各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一点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

旅游目的地系统十分庞杂,内部要素多元混合。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基于比较优势(资源配置)而塑造的,从以上研究综述[1-5,16-17,30-32]发现旅游目的地系统包含了核心资源和吸引物、辅助性资源和设施、市场竞争环境、劳动力资源等多种因素,以此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强弱。通过梳理,旅游竞争力集中体现在旅游目的地依托旅游资源禀赋优势,以旅游企业、旅游人力资源和交通便利程度为支撑,带来最广大的国内外旅游市场收益,因此构建以下评价模型如图1。在这个旅游活动过程中间国内旅游业绩、国际旅游业绩、旅游资源禀赋情况、旅游企业规模、旅游人力资源规模和交通便利程度是表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六大基本业绩指标。

图1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该研究旨在规避以往学者指标选择理论依据不足、含义指代不明、评价体系不清晰、赋予权重方法不一等局限,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实操性原则,根据生产函数表达式:Y=At×Kα×Lβ(0 <α< 1,0 <β< 1;α+β=1), 其中,Y表示一定时期内的产出,At表示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t是时间变量,K指资金投入量,α是资金产出弹性,L指劳动投入量,β是劳动产出弹性。鉴于此,我们将选取资本(Capital)和劳动力(Labor)作为两个指标,即用旅游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源规模来表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情况。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旅游动机产生大都是交通可进入性等支持设施起了很大作用,交通便利程度作为表征旅游产业发展支撑要素的指标。国内外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是旅游产业最直观的业绩表现,体现了旅游市场占有率,因此加上国内旅游业绩和国际旅游业绩两个指标来反映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加权形成综合竞争力指数。针对以上5个指标,本文借鉴M.Francesca Cracolici[30]、宋咏梅[31]、冯学钢[32]等学者的相关研究,选择了16个指标层,构建了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如表1)。

3.评价方法

表1 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赋权:变异系数法

纵观相关文献,旅游竞争力文章指标赋权方法多数选择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带有一定主观性,为提高客观性和科学判断性,本文采取数据驱动赋权法,用既生事实为基来评价指标权重。按照获得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为旅游投入和旅游产出双指标体系进行赋权。计算方法如下:

变异系数公式:

其中n为表示数据样本个数。

再对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权重Ij:

基于准则层求权重2办法一样,先计算各产

同样对其作归一化处理,就得出准则层国内旅游业绩指标权重Oj:

根据公式(3)和公式(4)同样的办法求出准则层国际旅游业绩指标P1、P2,旅游企业规模指标Q1、Q2、Q3、Q4、Q5,人力资源规模指标R1、R2、R3,交通便利情况指标T1、T2、T3、T4。

根据上述求出了16个业绩指标权重1和权重2如表2:

(2)根据以下公式对样本数据进行量纲的无差异化处理和样本数据转化,使其具有可比性,方法如下:

(3)综合评价指数和准则层评价指数的计算将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和某省进行无量纲化转化后的标准化数值代入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即可得该省区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准则层评价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国内旅游业绩指数:

国际旅游业绩指数:

同样的方法再分别求出企业规模指数F3、人力资源规模指数F4和交通便利指数F5。最后的计算结果和排名如表3所示,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指数X计算结果和排名如表4所示。

表2 业绩指标权重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作为研究对象来反映中国旅游竞争力水平,31个样本数据方便易得并在数量上满足了差异驱动法的要求。为了保障数据的权威性、可依赖性和完整性,选择了2015年的相关数据。除旅游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和旅游企业总营业收入通过已知数据简单相加 以外,其他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6》[33]和《中国统计年鉴2016》[34],部分来源于《中国民航统计公报2016》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结果分析

(一)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力

根据表3和表4可以看到:国内旅游业绩最好的是江苏(0.9881),国际旅游业绩最好的是广东,业绩指数为1,这与它们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旅游企业规模、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和发达便利的交通有密切的关系,江苏在其余业绩上分值同样非常高,反映旅游竞争力要素间联系紧密并互相促进,他们最后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也是位居全国前列;

国内旅游业绩排名前十从高往低有江苏、山东、四川、浙江、广东、河北、湖北、安徽、湖南、辽宁等,除天津、河南和海南以外,有20个东中部省份达到了国内平均水平,未达到均值的大部分都是西部省份,说明中国国内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且呈现东中部强,西部弱的特点;

国际旅游业绩指数由高到低的是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福建、江苏、广西、山东等地区,排名前八的除首都北京外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省区甚至占据了国际旅游业绩前八名的所有席位,如此趋势同高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密不可分,由此吸引聚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占据主要市场份额[35]。国际旅游业绩极好的是广东(1.000),最低的是宁夏(0.0084),有一半省份达到国内平均水平,且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差异空间态势;

综上,中国旅游业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力较好,省际差异明显,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

表3 2015年中国31个省区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表4 2015年中国31个省区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二)旅游企业竞争力

旅游企业规模较大的有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上海、辽宁、河北等东部沿海省区,而西藏、宁夏、青海、吉林、甘肃、贵州、山西、黑龙江、新疆等大部分中西部省份旅游企业规模还有待扩大,排名比较靠后。但是,中部三省湖北、安徽、湖南分别位居第9、10和14名,排名还算靠前。云南是旅游大省,排名在十二。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只有14个省份旅游企业竞争力达到了平均水平以上,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测改革的背景下,不得不让人反思旅游企业投入中是否无效供给太多、有效供给不足,旅游产业结构不完善等导致全国旅游企业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要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扩大旅游企业规模,延长旅游产业链还有漫漫征途。

(三)人力资源要素竞争力

从人力资源规模指数看来,广东最高、西藏最低,并且有16个省份能够达到国内平均以上水平,排在前面的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湖南、云南、重庆、四川、河南、湖北,这与他们庞大的旅游就业队伍和重视建立专门的旅游院校,培养广大的旅游专业人才有极大的关联。排在后面的是西藏、宁夏、青海、甘肃、天津、新疆、吉林、海南、内蒙古、山西等省份。按照结果看来,人力资源要素竞争力指数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除天津、海南市以外,其余东中部省区的人力资源要素竞争力都很强且名列前茅,这也许是由于天津是一个市,海南是一个岛,旅游院校所、学生和就业人数较少导致。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人力资源要素竞争力强的省份多处于东中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且占据了国内大部分优渥的旅游资源,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来此就业,并且依托经济优势兴办一批旅游院校,如此良性循环,竞争力越来越强,而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等西部省份旅游人力资源缺乏,旅游资源优势不明显也经济比较靠后,不能够很好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四)交通设施竞争力

旅游产业对交通设施的发展程度依赖性非常高,旅游业发展乃至经济水平的提高都要依托于良好的交通设施条件,国内交通网络发达和交通便利的省份主要有广东、山东、浙江、湖南、辽宁、江苏、湖北、贵州等省份,排名在后面的是西藏、天津、宁夏、北京、青海、上海、山西、吉林、内蒙古等。虽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交通状况依旧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的障碍,要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合理兴修公路、铁路、航运和高铁、机场,大大改善交通状况,才能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才能把生意做起来,把旅游产业做大来,完善的交通设施设备和交通网将给予其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区位支撑力,并持续为这些省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和动力。

(五)综合竞争力

依据表4中国31个省区旅游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情况,运用Arcgis10.2软件作图(如图2),软件根据自然间断法自动生成5个综合竞争力层级,如表5:

表5 中国地区旅游竞争力等级

由表4、表5和图2可知:中国各省区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有17个省份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之上,旅游竞争力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广东,这和王凯[35]的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选取的指标和年份不同,经过十年发展,北京的旅游综合竞争力落后于广东,以及后来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山东、浙江、江苏。但保持一致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最低的为西藏,说明这么多年来西藏等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仍处于底端。从图2空间分布来看,颜色越深代表竞争力越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颜色最深,这些省份旅游竞争力最强,青海、宁夏、西藏三省(区)旅游竞争力最弱。综上可知,中国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的空间分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保持一致,中国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省际差异明显,从东部向西部递减,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态势。

三、结论

图2 2015年各省旅游综合竞争力层级空间态势

研究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区域,以2015年国内外游客数量及收入、旅游景区总数、旅行社总数、星级饭店总数、旅游业从业人员、旅游院校数量、旅游院校在校生数等作为截面数据,通过建立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基于业绩指标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差异化系数赋权、进行数据样本转化,测算旅游各业绩指数和综合竞争力指数,分析了中国各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布态势与竞争力水平。研究发现中国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格局,具体表现为:

依照中国旅游产业的空间态势来看:

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的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省际差异明显,从东部向西部递减,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态势。依照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测度和发展策略来看:

对处于极强和较强等级的省份,为进一步提升此类目的地的旅游竞争力:首先,产业要向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路径转变;其次:跨越产业界限,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和融合,向工业、农业等领域渗透;最后,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和丰富产品种类,增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处于竞争力中等水平的省份展现了中国旅游竞争力的平均实力。该类旅游目的尽管具有种类丰富和品味高级的旅游资源,但在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培养上有待提高。一方面可以建立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增强旅游资本的运转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专业的人力资源培养方案,提升旅游产业的行业质量;

处于较弱和极弱竞争力水平的地区旅游发展较为迟缓且资源有限,各方面旅游竞争力较其他省份都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源于先天发展不足和后天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软性要素的供不应求。因此,提升竞争力要从这两点出发,建设系统科学的旅游规划和创建良好的资源设施和资本融资环境与培养专门性的旅游人才队伍齐头并进,以此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业竞争力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旅游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旅游的最后一天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