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程, 王雪峰, 贾广良, 杨天
脊背经穴主要指走行人体背部正中线的督脉、两侧膀胱经及其上之背俞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17对华佗夹脊穴,其走行“上入脑髓,内连脏腑”,是脑与人体脏腑密切联系的重要通路。导师王雪峰教授师承国家名老中医关娴清主任四十余年,擅长应用以“经络辨证”为主的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偏瘫、截瘫等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在小儿脑瘫康复中,导师非常重视脊背经穴的临床运用,效果显著。现将导师运用脊背经穴治疗小儿脑瘫的证治规律总结探析,分析干预该经穴在脑瘫患儿康复中中西医互参康复机制,为小儿脑瘫康复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诊治思路。
1.1 督脉的“总督”作用 督脉有“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之称,总督一身之阳经。这是由它的循行部位所决定的。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督脉入脑,“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辛夷注),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人体一切神气活动都受其支配。“头为诸阳之会”“背为阳”,则是从阳气所在来说明这一部位的重要性,从而突出了督脉对全身阳气所起的统率、督领作用。手足三阳经均与督脉相交会,最集中的地方是大椎穴。此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阳跷脉通过足太阳与督脉风府相通,所以督脉与全身各阳经都有联系。其中与督脉最邻近的是足太阳经,体内各脏腑通过足太阳经背俞穴与督脉脉气相通。这样脏腑功能活动也受督脉经气影响。由此可以理解,说督脉为“阳脉之总督”,或称为“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其意义是一致的。
1.2 膀胱经及背俞穴的“调理”作用 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一条经脉,行使于人体的背阳部,为六经之长,属阳中之阳,有“巨阳之脉”之称,其走行从内眼角开始,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头顶部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方。直行主干,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旁到达腰中,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腰部支脉,从腰中分出,下挟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与腰部下行的支脉会合于腼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到小趾外侧,接足少阴肾经。可以看出,膀胱经与脑、肾等均有直接络属关系。膀胱经上之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转输于背腰部并流注于全身的枢纽区域。《灵枢·背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出于背者。”《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灵枢·卫气》:“气在腹者,止之背俞。”“十二腧皆通于脏气”。可见,背俞穴与脏腑有直接的联系。膀胱经一是通过对阳气调节分布、振奋推动,使相应脏腑阴阳平衡,气血运行通畅。同时膀胱经之背俞穴作为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一组特殊穴位,与对应的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直接相通。
1.3 夹脊穴的“沟通枢纽”作用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与此二经最为相关。是经外奇穴,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夹脊穴可以说隶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联通的点。其联系途径,也是主要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系为基础,并且这种联系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具有经络的循环往复,而且借助于气街径路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夹脊穴和背俞穴一样,作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脏腑状态,治疗脏腑疾病。可以看出,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另类和经络脏腑直接相互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附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节枢纽作用。
1.4 脊背经穴的整体功能及证治规律 人体脊背经穴总属“背为阳”之列,督脉其经脉有与足太阳经同行者及相通者,其络脉深入在脊柱的两旁,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互贯通,二脉又同络于脑,行于人体阳中之阳背部,可谓二脉在循行上密切联系。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三者可谓在生理上息息相通。崔承斌等[1]通过梳理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发展源流、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证明了背俞功能带的存在。脊背部为人体阳中之阳,其上之经穴通过引领推动人体一身之阳气,实现整体调节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其上之背俞穴更是调阴阳、通脏腑、理气血的重要腧穴,尤其对改善小儿五脏虚损、身体羸弱常作首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是阳经的统领,其走行贯脊、入脑,临床作为改善髓海不充,脑窍失养患儿的主要经脉。而夹脊穴临床常分为颈、胸、腰段,分段应用,颈段主要用于头颈部及上肢疾患;胸段主要针对胸腹部疾患,腰段主要治疗腰骶部及下肢疾患。可见脊背经穴整体统调一身之阳,与五脏六腑及脑髓直接相关,而各自又略有侧重,临床证治应加以区别。
2.1 干预脊背经穴与小儿脑瘫中医康复 脑瘫中医归属“五迟、五软、五硬”范畴,病位在脑,与肾、脾、心、肝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脑髓的物质基础,需要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精微的滋润充养;脑髓的功能体现与心密切相关,二者一藏一用,共主人精神神志活动。古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说。纵观全身十四经脉,走行仅有脊背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直接入脑于巅顶交会,两者及其之间的分布的华佗夹脊穴在背部形成了一个内外沟通,上下相连的气血运行网络,总督、统领、调节一身之阳,而阳气又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王雪峰教授认为对脊背部经穴长期适宜的良性刺激不仅可以“填精益髓,健脑增智”,同时能够“调补脏腑,促进发育”,这也符合小儿脑瘫“调节病理状态和增强生理机能要同等重视”的整体康复理念。所以导师常以脊背经穴作为小儿脑瘫中医康复的首选之处。导师认为脊背经穴在小儿脑瘫康复中多突出整体功效,但在临床应用时也各有侧重。运用针刺治疗时,如患儿髓海失充,智力低下,可选督脉为主以填精益髓,增智健脑,穴位可选神庭、百会、风府、大椎等;若肌肉瘦削,筋骨萎软、身体羸弱,可选背俞穴为主以调理脏腑,增强体质,穴位可选肾俞、胃俞、脾俞、肝俞等;若患儿颈腰松软无力,可分段选取颈胸腰段夹脊穴及相应分布的督脉穴位为主,以沟通疏导脊背部经穴的气血运行,达到振奋阳气、强腰健脊的作用,如颈段夹脊穴配合风府、大椎、身柱;胸腰段夹脊穴配合脾俞、肾俞、腰俞、腰阳关、命门等。运用推拿治疗时导师在原有小儿捏脊疗法的基础上将操作手法发展丰富、优化组合,将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收脊法联合应用于脊背部,首创“脊背六法”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治疗[2]。该方法是应用特定六种推拿手法组合操作于脊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由浅入深、轻重适度推动气血运行。既可以激发一身之阳气扶正御邪,又可直接入脑髓、通脏腑、调阴阳的功效,使全身气血均衡分布、脑髓得以滋养、脏腑阴阳平衡。通过调节脑瘫患儿脏腑功能,振奋一身阳气,以增强体质,改善运动能力[3-4]。
2.2 干预脊背经穴与小儿脑瘫现代康复
2.2.1 脑瘫患儿的运动与核心稳定功能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脑瘫患儿,由于运动和神经系统发育存在明显落后和不一致性,患儿出现竖头不稳、角弓反张、弓背坐及四肢活动稳定性和准确性差等症状,这些都是患儿核心控制能力差的表现。核心稳定控制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群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四肢发力,从而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5]。可以说人体的每一次运动都是以核心的稳定控制作为根基。小儿早期的坐、立、站、行等粗大运动及上肢精细动作的良好发育需要核心稳定的强力支撑。这一过程在小儿生长发育阶段直观的看来就是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可见小儿早期运动功能的发育过程就是核心稳定性的功能完善过程。脑瘫患儿由于躯干控制能力差,运动没有稳定支点,导致整体动作不稳甚至不能完成。很多临床康复工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对核心肌群合理有效的刺激有利于提高核心的稳定能力,从而对提高脑瘫患儿运动能力非常有意义。解清云等[6]、宋雄等[7]等分别通过观察PT训练和针刺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结果均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马丙祥等[8]按人体从头到尾的发育顺序,阐述了核心的稳定对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协调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彭静等[9]认为除了只针对浅层的运动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外,更要重视深层稳定核心肌群的训练,以维持脊椎局部性稳定,利于微调脊椎姿势。
2.2.2 干预脊背经穴与核心稳定功能的建立 核心的稳定性是核心肌群和与之相连的神经、血管、骨骼、韧带等组织的均衡发育及相互间功能逐渐协调的结果。而人体穴位呈空间立体构型,富含血管、神经及结缔组织[10-11],而脊背经穴大部分走行于核心肌群内,与脊神经和脊背部肌群关系密切。临床康复中导师强调要坚持对脊背经穴进行长期、规律、合理的良性刺激,才会达到经穴的最佳功效。对脊背经穴干预必定会对核心肌群周围的相关组织有所刺激,从而对核心稳定性的全面调节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脊柱本身骨质发育及两旁深浅肌群、韧带等组织的血液及淋巴供应,又使局部代谢的产物得以及时清理,从而促进肌肉、骨骼及各相关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长期反复刺激,能有效建立稳定的反射弧,可提高效应组织对神经系统调控的灵敏度,从而使运动更加灵活准确。随着经验从无到有的逐渐累积,核心的稳定功能不断完善,最后得以固化。
2.2.3 脊背经穴与脑瘫患儿肢体功能的改善 脑瘫患儿由于脑损伤的持续存在和核心稳定功能的欠缺,使得促进运动发育、纠正异常姿势成为脑瘫患儿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内容。对患儿早期进行翻身、爬行、坐、站、走等训练时,干预脊背经穴通过对脑瘫患儿脊背部运动、神经、循环等系统由浅入深长期规律适宜的全面调节,能够促进各系统均衡的生理发育、改善病理状态,整合功能,使之协调,从而可以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发育,并使患儿通过自身的正常发育来替代、纠正异常姿势。
脊背经穴改善脑瘫患儿脏腑气血、补脑益髓有其独特优势,其循行联系紧密,功能统一又各有侧重,通过分析王雪峰教授运用脊背经穴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干预脊背经穴能同时保护和开发脑瘫患儿生长发育机能、纠正疾病本身病理状态;可有效完善小儿核心稳定功能,使小儿早期翻身、坐、立、站、走等运动发育得以获益,对脑瘫患儿脊背部稳定系统进行全面调节,从而能为脑瘫患儿建立一个活动的稳定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