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保风,张 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004)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国际学术界的主流科学家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全球变暖问题大致是由于人类活动而直接或者间接地改变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严肃而又急迫的命题。相应地,全球气候合作不断发展持续深入。从京都会议到巴厘岛会议,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华沙会议,不同国家、地域和国家集团之间利益冲突和观念的分歧日益凸显[1-2]。世界各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权责分配和执行时间等方面的重重矛盾与斗争日益公开化。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经逐渐渗透到经济、政治等和人类命运相关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问题。解决全球问题,需要全球的共同价值观念来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全球气候公正的伦理诉求,构建全球气候公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构建全球气候公正的重要保障。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十九大报告高度关切人类发展问题,“人类”“世界”“全球”“国际”等词汇被密集使用多达106次,并明确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和世界前途命运的战略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扬弃西方近代文明、继承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深化丰富而得来的。西方发达国家所强调的二元论认识和思维方式看问题过于简单化,把世界文化也一分为二,非黑即白。在民族优越性的基础上,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上帝的使者”,是光亮文明的唯一掌握者,而其他文明则被鄙夷为“黑暗的远方”。历史一再证实,这种二元论思想指导下的世界秩序是制造冲突和战争的根源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突破了零和博弈思维,利益面前考量的不仅是自己一方。毫无疑问,这是对西方现代化二元论道路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扬弃,是重构实现持久和平国际新秩序应该遵循的原则。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相比包容性发展理念,它具有更高的价值定位和更大的逻辑框架,蕴含丰富的伦理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发展观,其价值定位之所以更高,因为其着意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要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之所以如此,该理论的立足点强调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为了全人类的发展,倡导大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等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的人类共同利益观提醒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面对宇宙中这个唯一的地球①霍金先生曾提出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希望地球之外找到第二个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星球,但是关于这个愿望的实现,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人类的共有家园,珍爱和呵护是唯一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的全球治理观坚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些理念与气候公正追寻的伦理价值深度契合。气候公正是基于平等的可持续发展。从人际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层面上讲,人的行动应当遵循自由的平等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这种状态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达到平等和可持续性发展二者兼顾[3]。尤其随着近年来全球性的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和文明冲突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解决气候危机的又一个突破口。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契合人类社会解放的价值归宿。自由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刻明确的价值范畴导向,体现了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维度导向。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只能靠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但是这个发展是有条件的,它需要人类能动性的参与,而不是听之任之的发展,也不是忽略世界多边的事实而简单粗暴的发展。气候公正就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社会正义问题。它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自由即代际公平有关。因此,人类发展框架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一个涉及代内和代际分配公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社会正义问题。发展实践者原则上同意,要想实现人类发展惠及人人的目标,需要获得按区域、性别、城乡、社会经济状况、种族和民族等特征分列的数据。但他们却不太清楚如何确保此类数据的可用性。如果不了解社会的排斥和边缘化形成过程,可能难以确定要揭示特定维度的不平等状况需要使用哪些分类数据。政治、社会和文化敏感性也可能助长排斥和剥夺现象。按性别分类数据对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至关重要。这也正是为什么“2030年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侧重于改善按性别分类数据的目标的原因所在。虽然能动性自由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类发展框架的关注重点却是福祉,而非能动性。不过,能动性在本质上确实比福祉更难衡量。福祉自由和能动性自由通常为正相关关系。这也为以下观点提供了支持:人类发展的两个方面彼此互补,但并非完全相关。换言之,社会可以在未达到高水平能动性(体现为话语权和自主权)的情况下,达到高水平的平均能力或福祉。人类福祉的一些其他衡量指标,例如社会进步指数、全球幸福指数和美好生活指数,也可帮助评估人类发展是否惠及每一个人。一些国家还使用主观指标来衡量福祉或幸福的方式是不妥当的,更是不公正不道德的。实现“人类发展为人人”的目标还需要收集和展示来自创新视角的数据,例如实时数据和数据仪表盘。数据仪表盘方法使用颜色编码表格,能够展示各项人类发展指标的水平和进展。因此是一种评估人类福祉的有效手段。它还需要采用一种包容性进程,以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并使用各类新技术生成和传播信息,并最终由全人类沟通享有。
气候问题是全球问题,构建气候公正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作为指导。众所周知,气候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发展的问题。人类发展事关扩大人们的选择权,这将决定我们的身份、地位及行动。以下因素构成了这些选择的基础:我们必须从中进行选择的广泛选项(我们的可行性能力);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和选择的社会、认知制约因素以及社会规范和影响;我们的权能和我们在以个人和群体成员身份作出选择时发挥的能动性;以及以一种公平、且有助于释放个人潜能的方式解决竞争性权利主张的机制。人类发展框架提供了关于上述观点的系统性阐释,并能清楚说明导致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个人和群体处于劣势的各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全球气候问题是全球问题,必须借助全球的“共同价值”来沟通,来解决。习近平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①参见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气候公正提供了指导。人类发展的含义远远超越了经济或收入的增长,还包括通过社会政策体系的完善,有效保护社会成员的健康、教育等社会权利,以及族群、性别之间的平等,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等。历史显示,人类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发展的包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升包容性的基本手段,既包括不断推进经济与财富的增长,也包括其他相关制度与政策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如何面对一个个的“公地”问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稿中开篇讲到:人类处在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的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面对宇宙中这个唯一的地球——人类的共有家园,珍爱和呵护是唯一的选择。我们要为当代着想,要为子孙后代负责。面对气候危机,人类社会要坚持合作共赢,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利益[5]。解决气候危机要本着普惠、平衡、共赢、包容的价值观,既要做好节能减排这块“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公平公正解决问题。总之,应对气候变只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块领域的全球努力必将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带来宝贵的经验和启示②参见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包容性人类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项基本价值准则,它提倡全球文化的交往要建立在包容借鉴多样性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要包括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观点、全球治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项基本价值准则,它有利于重建新型国际关系,也是促进全球气候公正构建的重要保障。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的人类共同利益观提醒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面对宇宙中这个唯一的地球——人类的共有家园,珍爱和呵护是唯一的选择。气候问题作为一个全球问题,应该得到全球人类的共同重视,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沿海岛国应该是最先遭受气候灾害的国家和地区,而他们恰恰是不发达地区,作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因为地理原因暂时还没有直接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更不用说灭顶之灾,于是,就有各种怀疑揣测的理论层出不穷。这些理论无非就是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寻求借口。如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对气候问题的态度就是如此。每一个“地球村”的居民都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共享地球资源,同担气候责任。既重视则必然要思考应对之策。如果地球村里的各个村民都想着多占便宜少吃亏,少付出多占有,其结果必然陷入“公地悲剧”。如果说“公地悲剧”中最终“悲剧”的只是那一块公地,一片草原,那么气候问题的悲剧则是人类文明的毁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议的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6]的观念保障了气候公正提倡的尊重自然发展规律、遵循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有机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的全球治理观坚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气候问题是发展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各个国家地区都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①。要想充分利用公民社会的潜能,必须通过调整机制扩大公民社会在多边机构中的参与,通过切实有效的透明机制促进信息和知识流动,提高多边机构的透明度并加强问责。这就要求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上,要听取不同方向的声音,设身处地站在各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效交流沟通,作必要的妥协让步。应对气候问题从人类共同体这个大局出发,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考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施展自己的优势为人类面临的这次挑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考虑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减排空间和能力,是减排行动付诸实践的现实基础[7-8],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坚持公平性原则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顾及代内公平又要兼顾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统一是人类社会面对人类社会发展资源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代众所周知,公平并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他需要考虑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先在情况。考虑到发达国家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产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气候公正就要求发达国家先采行动以减少国内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而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行动的同时,则不必承担具体的公约减排义务。[9]“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就是要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地球发展可以持续。发达国家不能以“会牺牲人们的高品质生活”为由拒绝减排,更不能因为自己国家和地区为受到气候问题的直接迫害而拒绝参加气候应对行动。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同性原则就是坚持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即“共赢”。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在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上,中国从不曾改变,“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①参见南北朝时期庾信《徵调曲》。。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期待发达国家也能反思各自的发展之路,效仿中国的“思源”精神,在气候公正的构建之路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