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省中探索激扬生命

2018-01-13 17:55张文晶
教师·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倾听尊重理解

张文晶

摘 要: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终身教育观,需要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在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值得尊重、可以交流,有思想、有信念、有判别能力的生命个体,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承认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力,从而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实践中,探索教育真谛,陪伴学生快乐成长。

关键词:倾听;反思;尊重;理解;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6-23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石老师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依然遥遥领先,但是她却满怀郁闷,甚至不想走进课堂,同学们对她若即若离,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见到她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考试前的忙碌让她和学生关系更加紧张,因为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各种作业被她黑着脸训斥,甚至大发雷霆。于人于己都不快乐的教学有何益处?“教育不应是对生命的控制,而应是对生命的激扬。” [1] 石老师第一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效果产生了不满。

“教的一切施为,必须不跟学生对立才谈的上。你跟学生对立了,任你说的是金玉良言,对学生全无实益,他们凭什么要领受你呢?”叶圣陶老先生的这段话更是让她反思良久,她决定俯下身子听听学生的心声。

周末石老师给两个班学生留了一份额外作业:对英语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以无记名的形式写张小纸条。看着老师真诚的态度,学生惊讶而又疑惑地接受了这份特别的作业。

一、悦纳心声

周一上完课,英语课代表神情古怪地递上来一个鼓鼓的信封,李老师虽然面带微笑内心却惴惴不安,回到办公室紧张地打开一百多张小纸条,或工整或潦草的字迹带着学生们满满的心声扑面而来。

“我认为老师讲课很好,用各种办法让我们记单词、记句子,但是,我还是莫名地感到紧张,特别是回答不出问题时,更加紧张,脑子一片空白,生怕老师生气。所以希望老师每天能有一个好心情上课。”

“您应该在课堂上用游戏来引导同学们的兴趣,使同学们爱上您的课。有时间多与同学们谈谈心,使他们更加喜欢您,同时,您也能更加了解他们。”

“喜欢英语老师认真负责,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对作业不松懈,讲的内容让同学们都容易接受。但不喜欢课堂气氛显得不活跃、死板。上课时精神紧张,让同学们有些反感,不想学英语。希望老师继续努力,只要学生进步,第一不重要,努力才重要。”

“老师我希望您可以像朋友一样对待我们,这样有利于学习的进步,我希望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您对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惩罚,但也要对我们有信心啊!”

“老师在我心中性格开朗,我坚信‘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希望打好英语基础,保持我们的好成绩,不要让我们失去第一,或许是你好胜,但是我坚信我们能做到。我也希望你多笑一笑,‘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喜欢英语老师的认真负责,精神饱满地上课,作业安排得详细,不喜欢老师太过严谨,气氛太过紧张,课堂内容太满没有放松的时间,有一种强迫感。希望老师和我们发展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我认为,第一不重要,重要的是进步,学得开心才能进步。”

“老师您讲课很好,时常带给我一种亲切感。有时没吃早饭就来安排我们晨读,这样不好,教学固然重要,但也要好好照顾好自己。”

……

看着一行行或长或短的文字,我不禁愧由心生。他们体谅老师的用心,理解老师的辛苦,公正地评价老师的品行。而对学生呢?我真的走进过他们的内心,关爱、信任过他们吗?

没有,他们只是我工作对象,我虽然竭尽全力为他们的学业负责,也只是为了完成工作,取得让自己满意、让别人赞叹的工作业绩。

没有,我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可以自我管理、发展自己的生命个体,而总是把他们当成依赖老师、需要教导、需要控制的对象,他们的弱小和缺乏经验成为自己可以不拘泥形式对待他们的借口,却没有正视他们值得尊重、可以交流,正在成长的他们有思想、有信念、有判断。

二、叩问反思

“我们存在,但起点不仅仅是自己,我们默默地承接了百万年人类发展形成的本能。它不仅类似于一般动物具有低级的部分,更具有人类的特质,即学习天性、思维与符号、情感等高级的部分。”[2]

每个学生不是吸收文字和数字的机器,他们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教师更不是循环播放的录像带,将多年的知识和经验一成不变地输送给学生。他们之间不是契约关系,仅满足于学校和家长提高分数的目标。如果只满足于完成知识传递、有尊卑之别的师生定位,那么就会让师生之间产生隔阂;教师一味提高要求,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情绪感受,更容易使学生对教师本能的畏惧甚至反感。

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无法达到心灵相通,无法带来彼此的理解和相容,无法产生相互鼓励信任和战胜困难的凝聚力。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独从教师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学生内心深处。

她曾经和最初几届学生像朋友一般融洽相处,因为那份友好的氛围,所有学生信赖并且追随她的引导和要求,他们成绩优异,关系融洽。正如古语云:“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信其道。”但是后来,也许因为师生年龄差异越来越大,难与学生兴趣同步,工作变成了只是工作。也许越来越严重的无处不在的成绩量化成为衡量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急功近利让所有的参与者无比急迫,本应单纯共享知识、传承文明的师生们被无穷的压力所裹挟,这份沉重的压力在传递和转嫁中使师生关系渐渐疏远甚至扭曲,并滋生倦怠。虽然每年都会收获一份华丽的教学成绩单,但是她知道这是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学生千方百计应对教师和家长高高在上的压制所致,教学活动越来越刻板,失去了心灵相通的感化和影响,也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老师会变老,年龄与爱好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正如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endprint

三、探索真谛

1.联结情感,重塑教学过程

“在纠正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学生们的信念—相信老师们关爱他们 —是他们感受到情感联结(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首要因素。”[3]每天读取学生意见成了石老师的作业,敦促自己不再做一个只会纠错的老师,而将和学生建立情感联结成为首要的课题。倾听学生,并认真对待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学生,让他们参与做出决定的过程;鼓励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和威胁。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师生交往的加深而不断改善,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和落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学生之间基础差异较大,因此师生共同确定了因材施教的小组教学方式,体现各组之间整体均衡性,关注成员之间的学习差异,确立每个学生所在层次,并在学习过程中施以不同的目标要求。

调整多样性的评价方式,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法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评价手段,汇总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评价内容。以“纵横”评价结果进行奖励:纵向指同学的各周得分,于所在层次内的进步程度;横向指对每周汇总小组成员得分形成小组成绩,以优秀小组、单向明星、进步明星等名称予以奖励。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醒那些对学习态度冷淡的学生兴趣。

“在教育领域中,任何评价都必须有利于儿童自主学习的状态和公平。应当尽可能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主地直接地调节学习过程。”[4]看到学生们紧张活泼地互助、表演、检查,石老师庆幸自己幡然醒悟,开始思考和警醒,将一个人的讲台转化成师生一起成长、共同展演的舞台。

2.激发潜能,关注个性异秉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石老师学做微课,将知识难点以更生动的视频讲解来突破。这节课播放了一个用英语介绍在校学习生活的微课,学生们听到视频中传出艺X同学的声音惊讶不已。这是班里两名喜爱计算机和摄影学生的作品,他们在石老师的帮助下确定好文本,选好图片、自制课件录制而成。他们将自己连续几个周末录制微课的过程与大家分享,从陌生到了解进而掌握的艰难让他们感到了学习新技能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石老师在给他们热烈掌声的同时说道:“初学微课让我紧张又沮丧,因此我更理解大家学习困难时的感受。”那一刻她看到了学生们眼中的赞叹和尊重。不久,讲桌上出现了一个用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的笔筒,那是小艾同学做的,方便老师们搁放各种笔。面对大家的赞扬,那个成绩不好终日无言的小艾羞怯而又骄傲。

知识一定不只是某一阶段显性的学科成绩。“知识变成了力量,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5]师生间的理解和尊重让课堂内外的笑声越来越多,许多年来石老师没有像这样轻松地进出课堂,在相互信任的目光里心甘情愿地接受彼此的启发和引导,拥挤在身边叽叽喳喳的身影让她重新找回年轻的自信。

石老师深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秉承人类特质的生命体,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关注鼓励他们,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在家庭或学习中的困境及畏难情绪,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而不是责怪他们;承认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力,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

3.释放自由,共享成长瞬间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 [6]学生之所以会在课堂上表现出疲惫不堪,与他们一整天坐在教室不间断地听课、记忆、思考,应付教师的提问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关,有的学生无法承受,渐生厌倦。因此,他们需要充足的自由时间扩充和转化知识,在活动中恢复智力和体力。教师从课堂上给学生腾出自由的时间进行阅读,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会重逢课堂讲解的零散概念,在复现中消化融入知识体系,课堂也就渐渐富有吸引力。

“周末了,和你们玩一会儿吧。”微笑的石老师和同学们跳绳比赛,绳子在头顶翻飞,速度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学生惊讶的欢呼声响彻操场:“老师你怎么跳得这么快,根本看不到你的脚动啊?”“想知道嗎?”“想!”嫩绿的草坪上瞬间绽开一圈蓝色的花,快乐的学生们围住石老师听她讲背后的励志故事。

当她走进周末的阳光,被学生们围拢时,就像同乘一艘巨轮,她确信自己会像当年完成跳绳魔鬼训练一样,历练心智和体力,陪伴这些年轻的生命,乘风破浪,重新起航。

参考文献:

[1][2][4]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3](美)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教育[M].梁 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6](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倾听尊重理解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