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流水,最美是潇湘

2018-01-13 02:51文紫湘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17年11期
关键词:潇湘

◎ 文 | 文紫湘 编辑 | 田宗伟

看见“潇湘”一词,你想到了什么?清绝灵秀的潇湘二江、清深幽远的永州山水、隐逸避乱的世外桃园、忠诚幽怨的娥皇女英、多愁善感的潇湘妃子、满怀忧愤的屈原贾谊……你的心弦有了一丝颤动不是?你一经触到就感到缠绵不绝挥之不去不是?

普通的一个名词,缘何形神有如此之美、内涵有如此之丰?缘何那样容易触动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在南岭北麓广袤的土地上蜿蜒着两条如诗似画的河流,一条叫潇水,一条叫湘水,二水相汇诞生了一个典雅的汉词——潇湘。潇湘是诗美的化身,潇湘是诗意的象征,潇湘是蕴凝人间至美的灵魂栖所。

溯湘江而上寻访潇湘之源,站在二水汇合处的洲渚——蘋岛,放眼而望,两脉风光旖旎的流水迎面而来……

潇水南来

潇水的源头在九嶷山,确切地说——在蓝山县紫良瑶乡野狗岭。这是广义的苍梧之野,萌渚岭中段。郦道元《水经·湘水注》解释:“潇者,水清深也”。它上游的几股水源出蓝山境,在江华瑶山汇合,“大部分的河道都被夹在两岸的青山之中,好像一条走不完的长廊。”著名作家叶蔚林这样描绘潇水:“在它的上游,它的流水清得出奇,树影映在水面上,连树杈间的鸟巢都可以看清楚。只要你在潇水上游航行过,一定会产生这种奇异的感觉:天地之间的界限似乎完全不存在了;鸟儿在水底飞翔,鱼儿游上山冈;人呢,根本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周围的一切都是绿的,绿得叫人心醉。唯独在河道的远方,蒙蒙的雾气,荡漾着一抹幽蓝。这蓝色时时召唤你,引诱你,逗起你的无尽遐想。可是,你往前走,那幽蓝又变成绿的了;你永远别想到达那个境界……”

潇水是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在潇水两岸生活的人家,一般都是依山傍水构筑屋场,求的不是诗意与典雅,只是实用,但那实用里自有一份与自然完美和谐的诗意在。在钢筋和混凝土尚没有全面浸蚀的山村,杉皮木屋随处可见,别具风情。村落一般都是建在水边,在河流交汇或者拐弯的地区,形成一种近水的智慧生活,生产劳作、生活栖息都与门前的这一脉流水密切相关。一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接受着这一脉流水的滋润,承受这一脉流水的洗涤,他的未来,也必将把一腔的爱恋付与这一川清波。潇水就像是一条精神纽带,贯穿着他一生的追求。当我乘船从潇水河上经过的时候,我看到两岸排闼而出的青山,看到岸上掩映在树林中的村落,看到田地里劳作的农夫,看到一架一架像蜘蛛织网似的依依呀呀怪叫着的筒水车,看到水埠头边挥棒槌洗生活的妇女和河水里逐波嬉浪的儿童。我从内心里羡幕那样一种谐和天地自然的生活方式。有这一条永远是如此清澈的河水多情地依偎在梦里,一天的辛勤之后必有一个安稳的酣眠。

潇水上游风光 摄影/冯超

真正把生活和生命完全交给潇水河的是两类人家,一是扁舟一叶、乌篷六尺、一桨一橹讨生活的渔父,一是赤手空拳浪荡河上的放排客。前者的生活在一个局外人看来,固然拥有恬淡的诗意,但总不如后者来得浪漫刺激而富于挑战。打鱼人家,我们随便可以在河边访得,一支香烟,半天闲聊,就能了解他们自得其乐的生活和那一份并非自甘的艰辛与淡泊。放排客则要经过长长的等待,在桃花水发时节,才能看到他们随了那一溜长长的竹木排阵从大河上游漂泊而来,若不是湾泊处的滞留炊饮,转眼之间便会随了阵阵粗野犷放的船歌流向天际,他们的艰辛与逸乐亦随流而去。

宁远县琵琶岗村美丽田园 摄影/彭雯

心逐流水,脚踏泥土。岸上的生活才是永恒不变的风景,四季田园风光永远荡漾着无尽的诗意。潇水出江华瑶山后,一路流淌,冲刷出广阔的道州盆地。这是潇湘流域三山围夹两盆地地貌靠南的一半,在南部萌渚岭及其支脉九疑山和中部都庞岭及其支脉紫金山、阳明山的合围下,构成的以道县为中心,辐射至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永州南六县的“洞天福地”。就是在这里,在道县城西二十里寿雁镇玉蟾岩,远古人类培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谷,被专家认定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之源。考古学家从这个岩洞里发掘出的原始人类打磨制作的石器、陶具、骨器、蚌壳等物,推断这是一万二千年以前原始人活动的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之相邻的九嶷山舜帝陵,是上古贤君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陵寖之地,舜帝那“只 为苍生不为身”的伟大形象浸染潇湘神韵。“天下明德皆自舜始”,九嶷山不仅是潇水的源头,潇湘的源头,更是中华道德文明的源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红霞万朵百重衣,斑竹一枝千滴泪。”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殉身湘流,更是为这一片土地留下了凄美动人的传奇。

位于洞天福地中央的道州(道县)是一奇特之地。这四面险山、鸟道崎岖、人力难逞之地自汉唐以来稍被文教之后文昌武盛。“虞山挺秀,本舜帝过化之乡;濂水涵清,乃周子钓游之地”。得潇水滋养的先民崇尚耕读传家,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桃花园般的古村落星落棋布。他们“衣食自足者,皆推其余以督义方”,两宋时期有79人考中进士,1人中特科状元。同时他们也深谙习武保家之道,习武之风盛行。其乡间家族祠堂门口除了立有显示进士第的石牌和下马桩外,也还往往有武科秀才举子练武的粗重石锁、石凳。故而湘南民间有“唱不过祁阳,打不过东安,巧不过零陵,蛮不过道县”之说。

道县人的蛮劲,在每年端午节龙舟赛中最能体现。这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五 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农历五月,从初一到初五,县城周边十里八乡各个村落的龙船,纷纷驶向城区河段,众桡手应和着龙头鼓点,奋力划浆;岸上观众尽力呐喊助威,江面上百舸争流,壮观空前。道县人的精、气、神,在这一条潇水河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这一块土地不仅文气沛然,更有丰饶的物产值得大书特书。水稻自不用说,它本是稻作文明的源头所在。周敦颐故里楼田堡,就是因为驻军在河岸扎桩垒土为田、形如楼房而得名。与楼田相邻的江永源口乡,因独特的土质、水质和小气候条件,很早就培育出了一种芳香四溢的香米,被女皇武则天列为“贡米”。江永的香芋、香姜、香柚、香菇也是美名远扬,名传遐迩。因地质与水热特别适宜的关系,此地出产的烟叶丰厚与优质,成为一大特色,尤以宁远所出色泽全黄、油分高、香气足、燃烧好、烟碱含量适度,媲美世界名烟津巴布韦烟叶。“道州灰鹅”在这里的养殖历史已有400多年,因为成鹅长颈短足,味美肉鲜,是制作烤鹅的上等料子,齐名溆浦鹅、武冈鹅、酃县白鹅,为湖南四个优良鹅种之一。还有东安鸡、舜皇山土猪、九嶷山兔、永州茶油、山苍子油、新田富硒大豆等一大批方物特产,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双牌县桐子坳村农家小景 摄影/蒋新国

潇水滋育了这一方土地,带着它的绵长文脉一路前行,穿过阳明山腹地大峡谷,过双牌,至零陵城郊相汇湘水。沿河上下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胜迹众多。有青树丛生、生态完备的桃花洲、鸟沙洲;有“山小若髻,独峙于西岸”“石骨攒簇而成”的香零山;有“中空成岩,容数百人,下平上穹,明奥幽爽无逼仄昏暗之状病”的淡岩;有“一山怒而竖石,奔与江斗”“其内飞石浮空,下瞰潇水”的朝阳岩。更有柳宗元寄寓人格理想的愚溪风光和《永州八记》遗址。众多寄寓潇湘的名贤足迹,等着你践履寻踪。

柳宗元在《渔翁》诗中吟道:“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人不见,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这是千年以前柳宗元所看到的零陵城边潇水河上的绝妙景观,也是摇荡在柳宗元心目中的人生远景。跟随流水的脚步,踏歌人生的曼妙,潇水在前面把我们引领。

湘川西至

湘水的源头在广西海洋山。因为灵渠的修建,源头的流水三分之一被引注到漓江,史称“湘漓分派”。

我曾专程前往兴安,沿着灵渠溯源,一直到白石乡水源头村探访湘水的源头,我找到了那一脉潺潺的流水,那葱茏青山所涵养的汩汩水源。一条大河就从这里起航,流向远方,流向它与另一脉源流相汇合的地方,流向那个叫做蘋岛的洲渚。

灵渠“树吞石” 摄影/陶旭日

虽然分出了三分的水源注入到漓江,湘水仍然葆有丰沛的水量。七分水源回归故道,就此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潺潺不息的通道。在灵渠边上,我看着白花花的流水从鱼鳞坝上滚过,想象那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一条堪称古代水利工程奇迹的运河上行驶,为前人的智慧深深地折服。灵渠边的树木多是上了年岁的古木,不知道哪一棵种于唐朝,哪一棵种于宋朝,反正都是上了年岁的古树,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在纪念四位修建与维护灵渠有功历史人物的“四贤祠”里,我看到了那最古老的一棵树,竟然把立在身边的一块石碑吞噬掉了一大半,形成了罕见的“树吞石”奇观,让人叹为观止。

我的思绪跟随湘水的脚步一路向北,经界首、黄沙河、庙头,从东安县紫溪市镇渌埠头调元村进入湖南境内。在这里,湘水终于投入了简称为“湘”的湖南的怀抱。斗牛岭、白果山,两相夹峙,像一道天然门户呈现在天地之间——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楚粤门户”。我找到一个制高点,来观察这一段长河的形貌。我站在渌埠头东面的尖岭峰上,放眼回望,远眺平展在面前的“S”形河流图案,那山、那水、那洲渚、那人家,仿佛一轴巨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美不胜收。

1. 条件虽是有限,日子仍是红红火火(舜皇山彭家村)。 摄影/蒋新国

2. 诗和远方大概就是这样的吧(东安县塘家山)。 摄影/蒋新国

3. 农人孩子对世界的了解从认识五谷杂粮开始。 摄影/蒋新国

4. 住木楼、烧木柴,吃自种无污染粮食,呼吸新鲜空气,这日子是简朴呢还是奢侈呢?(东安县大庙口镇)。 摄影/蒋新国

东安县豹虎岩村村民重阳节老年人文艺汇演 摄影/蒋新国

明代解缙有《沉香潭山水歌》赞美渌埠头湘水河湾的景致:“苍 茫挂壁出林梢,邱园四顾居人少;夕阳往往见渔樵,古木阴阴乱啼鸟。望中峰高云锦张,如此溪山犹故乡;香潭倒影三峰落,白荻洲边二水长。碧梧翠竹连江岸,菊隈桂屿苍争乱;好景偏宜白日游,年华每被青春换。寄语溪山如有情,氤氲佳气常钟灵;山中美酒置千斛,待我归来寻旧盟。”山舒水缓,美轮美奂,就像是一双纤纤柔指,在扣动着旅人的心弦。

我曾在这一段河湾上反复往来,熟悉这一处河湾的每一处景观,也熟知画龙点睛般描绘这些景观的“地理诗”:“观音看斗牛,鸬鹚下西洲。大鱼赶小鱼,鸟崽棺材石。”石观音、斗牛岭、鸬鹚嘴、西洲、大鱼潭、小鱼潭、鸟崽石、棺材石,皆是江岸石崖象形景观,联缀在一起,以当地土话读之,于粗鄙之中流露着一种令人莞尔的人生感叹。另有一副楹联,以渌埠头和湘水下游老埠头及湘水支流紫水河上的两处地名——大江口、小江口联缀而成,也反映着一种劝世哲学。联曰:“小江口、大江口,是非只因多开口;渌埠头、老埠头,烦恼皆为强出头。”

尖岭峰上还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叫沉香寺。据说是因为庙前湘水岸崖上曾经生长有一株古沉香木而得名。又因为寺庙后院凿有石观音像一座,因此也用“石观音”作地名。这一处寺庙与这一处河湾,皆因为渌埠头古船坞的存在,很是兴旺繁华。“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就是昔日景观的描绘。

“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永州府志》载刘禹锡言)因为流水的缘故,这一方天地里人性的涵养也便有着清奇灵秀的凸显,男女皆秀丽清爽,不带俗气。表现在品行上,则耿直得近乎固执。言语之间,内心毕现,绝少外面世界的垢藏深隐。而保留得最为久远、最具特性的始终是与这条河流息息相关的风俗。比如新造船只起用绝不说“下 水”,而呼之为“升河”。还会举行“升河”仪式,放鞭炮、抛粽子,参与者和旁观的人一同高呼“升河了,升河了”,很是隆重。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地方最隆重的节日。前后数天,异常热闹,各家各户远近亲戚都来串门吃酒,男女以醉为快,客人越多越好,最普通人家都要摆出三五桌酒席,若是门庭冷落,就会被人轻看。

渌埠头湘水河里的龙船,虽然没有道县河里的多,但也是热闹非凡,风光无限。最有意思的是,各临时码头都有当年得子的人家,挑箩提筐,燃放爆竹,给拢岸的船手和围观群众分赠香烟、糖果、粽子等物,其意即在恭敬央请众人帮衬,扶携自己的幼子在这一条河上平安长大,讨生于这条长河之上,成长为端午节里在河里划船争胜的汉子。

湘水就是在这样的眷恋中流淌向前。过兵书峡,下白滩河、鲤鱼滩,到石期市羊角坪被电站大坝阻截回流,形成一个20千米长潭,宛若大地平湖一般。两岸的田土需要这一川河水的浇灌,百姓走动也必得从这一条长河上经过。夏日的沐浴,冬日的洗涤,多是在这一条河水里进行。几乎每户人家都备有竹排小舟,一柄木桨、五尺乌篷,既是水上往来的交通工具,也是水中取食的好帮手。或者是养几只鸬鹚,或者是备一架丝网,在水上捕鱼捞虾,出没于绿水碧波之间,自有其生活无限的乐趣。

羊角坪电站大坝以下,湘水继续前行,过石期市、台盘子、倒榨埠,至蘋岛与潇水相汇。一条大河这才完成了上游的长途跋涉,隐秘汇合,成为真正的潇湘——湘江。

蘋岛相会

蘋岛是一个奇迹。

在潇湘二水相汇的地方,一片洲渚仿若浮萍之叶卧于水上,烟波浩淼之中,安然不动,如诗似画。清代诗人黄佳色描述道:“湘流于左,潇合于右,浮洲于中。洲上旧多古树,烟拖杨柳,雨亚芙蓉,春媚秋娟,尤为特胜。或跋石以望江水,远来飘飘然,有天际之想。”“蘋洲春涨”因而成为永州古八景之一。春夏时间,横舟登岛,穿行于古木与竹蕉之间,闻花香,听鸟语,凝眸潇水南来,湘江北去。江天风日,远浦归帆,尽收眼底。心里自有说不出的诗情画意、远念近想。

唐柳宗元有《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描绘此处风光:“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湘口馆前身为潇湘祠,是纪念舜帝及二妃化身的湘水神灵湘君与湘夫人而设。《永州府志》载:“潇湘神原祠于此(蘋岛),有司以春水泛滥,艰于涉祀,迁于东岸。”

在另一首《零陵春望》里,柳宗元吟道:“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春天勃发的生机与内心缠绵的情思叠合在一起,织就一幅沉郁的风景图画。这就是潇湘之渚的春天,这就是烟雨潇湘的胜景,空蒙淡远,引人遐思。

夏季最是波浪壮阔,潇湘河水浩浩荡荡,在骄阳的照耀下,河面泛着金光,正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灿烂场景,让人不禁想起柳宗元“日出洲渚静,澄明晶无垠。浮晖翻高禽,沉景照文鳞。”的诗句来。黄昏到来,夕阳西下,河水半绿半红,更是令人陶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古诗又悄然涌上心头。这时节,就想着扑进河水的怀抱,卧于水上,静看云卷云舒,那份惬意,难以言语形容。

秋天呢,自然是另一番景观。“大王长啸起雄风,又逐行云入梦中。想象瑶台环佩湿,令人肠断楚江东。”米芾在《潇湘夜雨》勾勒出一幅秋雨绵绵、愁思绵绵、秋风秋雨让人愁的凄苦情景。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水运时代,湘水是中原联系岭南的主动脉,迁客骚人或放逐或漫游南荒,逆水行舟而来,身心不平的遭际与现实的凄风苦雨相逢,自然会产生悲愁的念想与缠绵的情思。夜雨正是寓寄愁绪的曼妙之物,“潇湘夜雨”可谓是古代文学里最经典的夜雨意象。

冬天蘋岛或许有点落寞。“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是蘋岛冬天的写照,空阔、清寂。这是柳宗元“千万孤独”的心灵之境,也是潇湘河上冬季的肃杀之景。一叶扁舟,五尺乌篷,一杆绦丝,披蓑戴笠,静守于大江深处,心神与万化冥合,那是怎样一种高妙的境界啊,岂是我庸常之辈可以消受?

不管春夏秋冬,二水相会,佳境天成。那孤悬的蘋岛,于烟波浩淼的江天水域,恰似心灵的幻象,让人憧憬。

翻开历代文人留下的浩繁诗卷,多少吟咏潇湘的佳句熠熠生辉。除了柳宗元的“日晴潇湘渚,魂断岣嵝岭”,还有 李白“归来潇湘沚,沉吟何足悲”、温庭筠“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张若虚“斜月沉沉藏海雾,矶石潇湘无限路”、范仲淹“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等佳词丽句,精美的意象皆指向蘋岛——潇湘渚这个文化象征。而最具神韵的自然是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笔枝,斑笔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在东安县白竹村有9株高大而又古老的樟树,树龄都在800年以上,被人们称之为“白竹九老”。 摄影/蒋新国

画家更是迷恋于潇湘意境。自五代南唐董源创作《潇湘图》始,历代画潇湘者代不乏人。宋初李成首创《潇湘八景图》,其中最有意蕴的当数《潇湘夜雨图》:夜色朦胧,细雨朦胧,朦胧的绿岛浮于朦胧的浩浩江心,静谧之中,宛若芙蓉出水、蓬莱仙境,恰似一首寓意深远的朦胧诗。潇湘文化的发烧友米芾,购得李成潇湘八景图真迹,逐景撰述,写成《潇湘八景图诗序》传于天下。自此,以潇湘景观作题材的图画不绝于后。惠宗、苏轼、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郑板桥直至近代的傅抱石、张大千、刘海粟、朱屺赡都曾作潇湘图,名匠巨作汇为灿烂的潇湘文化长卷。

音乐家也喜爱潇湘那一份哀婉幽怨。南宋浙派琴师郭楚望因元兵南侵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游航潇湘二水合流处,每当远望九嶷山为浮云所蔽,而近处潇湘河云水奔腾,便引起心中对山河破碎、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于是创作《潇湘水云》寄寓眷念之情。问世以来,数百年广为流传,被历代琴家公认为最优秀的古琴曲之一。

潇湘实在一块清绝之地。因此,曹雪芹才在《红楼梦》大观园中特别设置了一处潇湘馆,作为潇湘妃子林黛玉的栖居地。这是他寄寓理想的象征,爱与美的化身。在曹雪芹的内心里,或许早就珍藏着一个心向往之的神圣之地——潇湘渚。

湘江岸边 摄影/蒋新国

就是这样一个小岛,就是这样一块清绝之地,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反复的吟咏与不断的积淀,“潇湘”一词已不再单指某一个地方,它是潇湘流域的实指,也是整个洞庭之南的泛称,而在文人心里,它更是梦里寻觅的意境,极目而望的吟叹,满腹幽怨的怅望,是《红楼梦》中迎风流泪、望月伤心、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潇湘妃子”(林 黛玉)。“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潇 湘”已超越时空,成为一个诗意的名词。同为地名,它比“巴蜀”雅致,比“燕赵”婉约,比“塞北”温柔,比“吴越”多情,比“江南”忧伤,比“白山黑水”明丽悠远。它具有一种幽怨凄美的基调,渲染着浪漫感伤的氛围,同时又是有着执着追求精神或孤高避世的人格象征,“潇湘”,已成为一个超级的中国文化符号。

北上洞庭

潇水添湘阔。自潇湘二水汇合后,湘江干流穿林越野,从大半个湖南迤逦而过,直奔八百里洞庭。零陵-祁阳盆地于此向北敞开,远山近水,朦胧如诗,明亮如画。行走在潇湘大地上,满眼是图画,满心是诗情,让人禁不住放飞心底的欢歌。

随便选一处高地,驻足而望:峰峦隐隐,黛青重重,既看不到陡然的耸起,也见不着骤然的断裂,就那么绵延着,那么脉动着,看似寻常无比,实则有着深远的背景,有着绵密不绝的运动;由无数的高岗、无数的缓坡,波动为蓝天之下的细浪,波动为大地之上的巨涛。潇湘河水就从这远山之中流淌,婉延曲折,向旷野里流淌而去。既有傍脚山根的喧腾,也有伏卧田园的静谧。山水相依,把那份执着的情韵浸透到我们骨血生命之中。

还有岸边的一丛芦苇、一簇翠竹、一株垂柳,一年一年,一日一日,就在江风的吹拂下,就在河水的浇灌中,枝叶绿了,枝叶黄了,枝叶枯了,除了在四季的交替中更换几身我们早已熟悉的衣裳,实在是没有太多的变化。既没有倚天立地的高大过,也没有漫山遍野的繁荣过;只就是那么一小丛,一小簇,那么几枝丝绦,几片眉叶,平适而淡远,质朴又高古。但是,其中所透露出的生机,却像脚下的流水,波涌不尽,绵密不绝。

田野平畴,平缓、恬淡,尽情地敞开,尽情地铺展;在四个季节的变化里,仿佛四幅不同的油画,舒卷在同一个太阳之下。或青葱、或翠绿,或澄黄、或淡枯,收放的永远是一幅安祥的农耕图画。阡陌上行走着的和土地里耕作着的人们,永远是那样一幅泛着杏黄光泽的平淡的面孔,是那样一种质朴到只剩温和为底色的面孔,并用这平淡和质朴来谐和自然的花红柳绿。犁铧水响,牧笛横吹,正是一幅田园牧歌的经典图画。

欣赏潇湘这幅画,品读潇湘这本书,既可以从中读出初春生发的盎然意趣,又可以从中读出盛夏荫凉的无限诗情,还可以品味深秋飘荡的一川愁绪,体会严冬挥撒的满江肃穆。既可以把它当做是宋人的平远山水画来赏读,也可以把它当做今人的水墨风景图来品味。我们尽可以从中汲取自然的养分,以滋育心灵的干涸。哪怕是最稀松平常的景致,通过我们眼眶的摄像而投影到心灵的胶片上,不意经之间就会刻骨铭心,成为培养人格性情的一种底色,任你走到哪里都涂抹不去。

这是潇湘的底色。这是潇湘的底蕴。恰如潇湘河水静静地流涌,脉动在我们全身的血管里,脉动在我们精神的原野上。

猜你喜欢
潇湘
声 明
影摇江海,思结潇湘——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人间最美是潇湘
近现代名家笔墨中的潇湘人文
古琴曲《潇湘水云》的题解流变考
贺国中:誓灭豺狼,血沃潇湘
通途潇湘——湖南交通巨变遐思
一水成潇湘
潇湘手札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