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灵渠

2018-01-13 02:50朱朝敏编辑柳向阳
中国三峡 2017年11期
关键词:灵渠兴安

◎ 文 | 朱朝敏 编辑 | 柳向阳

一路高速来到桂北,然后拐到兴安县,在灵渠附近找了一家酒店住下,已经是傍晚。夕阳正好,空中飘拂来迟桂花的幽香。

晚上,吃过晚饭后,夜已经黑透。幸好有月亮。今晚的月亮圆满,亮堂又澄澈,挂在天幕,挥洒水银似的月色。灵渠周围,最多的就是树,年代久远的古树,高俊婆娑枝叶繁盛。得灵渠恩泽,树木连成队列,沿着灵渠水铺列开去,在夜晚笼出成片的阴影。阴影四围,风缓缓吹拂,吹起穿透人心的寂静。这些树木气势强大,笼罩白霜铺就的地面,从不辜负皎皎月色,而后轻描淡写地勾画,再然后随风摇曳,缓缓地。苏子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在如今是有讲究的,门槛高,非普通人也。我自认为没资格,但一脚踏进如“积水空明”的地面,闲心倒是适时而生。这是一块水域带来的澄澈感受。

沿着水街逆渠水流向而上,直至铧嘴。铧嘴上有座亭子,从黑暗中露出半张脸,山势树木堆积起浓黑的黑暗,而那半张脸却吸收了月华,兀地透明了,抛洒出水银光直射到我身上。我加快了步伐,到亭子看月去。站定其间,心胸顿生豪迈气概。虽然,周围黑漆漆的,能看见的东西也不过是一些轮廓。放目四望,看见朦胧的山势林木和灯火憧憧的人间,豪迈中,分明又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感觉参杂其中。风很大,我不由得裹紧了衣服。风吹寒我时,我嘘了口气,走出亭子,折回,慢慢走,走到水街的另一边。到底有群山树木的遮拦阻挡,风减轻了手脚,缓缓地吹来荡去。身边的渠水,缓慢流淌,泛着月光灯火。一路的月色迷人,行人不断,有散步的,有小跑的,有练习太极的,还有端坐某处发呆冥想的,更有一些情侣或比肩而坐或款款而行或相互拥抱。

水流声时而哗哗作响,时而静谧无声。桂花正在幽然绽放,那清香与水流的极端配合,也是一阵阵地。芬芳清淡,仿若青烟缭绕。唯独月色,唯独水声。

白天的灵渠景致又是另一番妙姿。第二天一早我又来了,整整一个上午,我把夜晚的灵渠重新走了一个遍,走完,已经是中午。当然,我走的慢,走走停停,不时四目展望,担心错过一丁点儿景致。本质上,我不过是把夜晚的路重新走了一遍,然而,景致丝毫没有重复,相反,给我全新的感觉。

灵渠真是一个好地方。这里的景致给我带来身心愉悦,但这样的景致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它的好,又哪里只局限在景致?

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说到灵渠,其背景无法忽略过去。灵渠的出现背景过于沉重,它的沉重背负了成千上万的古代将士的鲜血。

灵渠示意图 制图/ 田宗纬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扩大疆域,进行南征。秦始皇派50万士卒南征百越,但极不顺利,史书载秦兵“三年不懈甲弛弩”,可见将士南进的艰辛。事实也显而易见,秦军向南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土著民族的顽强抵抗,致使秦军三年举步维艰。而古时候的两广,蒙昧封闭,到处是崇山峻岭,致使发兵和粮草补给都是寸步难行。再加上雨雾天气频繁,瘴气弥漫,湿气浓厚,毒虫遍地,北方将士严重地水土不服,就连战马也无法适应,兵马疾病缠身死伤遍地……为解决后勤补给,秦始皇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修建灵渠。

前214年,一个叫史禄(名为禄的监御史,由于无法考证这位水利专家的姓氏,故史志上多称他为史禄)的官吏奉秦始皇之命修建了灵渠,目的是运送军马粮草。史禄携十万大军,在桂林兴安这片土地上,劈山削崖,筑堤开渠,开始凿修灵渠工程。秦军修建灵渠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运河,也创造出“河水倒流”的举世奇观。

桂林兴安北有湘江南有漓水,如何把湘江漓水两个南辕北辙的水系融为一体,不仅是地理位置决定的距离问题,还包括不同水系导致的水位落差、分流比例、堤坝材质、航运安全、洪涝水患等等。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些困难无异于难于登天。

短短的四年时间,秦代的能工巧匠们就彻底完成了灵渠的修建,沟通了漓江和湘江,同时连接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自灵渠诞生起,局面就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灵渠把大秦粮仓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南征前线,秦军攻克岭南百越,设立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朝版图,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一时强盛天下。作为古时候的军事防御系统,长城和灵渠的诞生是必须的,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后,它们逐渐脱掉“军事”这层外衣,披上“奇观妙景”的大麾,均享有国际声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名副其实。

灵渠小天平风光 摄影 / 视觉中国 / 邓云波

灵渠修成8年后,秦朝灭亡。修建灵渠的将士和南征北战的兵马也不知所终。唯独灵渠汩汩流淌,湘江漓水融会贯通南北民族。但在穷兵黩武的征伐时代,伟人若嬴政者,不过也转瞬间就“樯橹灰飞烟灭”化为一抔土,朝代更迭犹如浪头翻卷,后浪赶前浪。不死的是河流,流淌不误。

灵渠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灵渠的出现。

中国这个偌大的内陆版图上,灵渠的出现第一次缩短了南北地理上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而后继续缩短。曾经,时间的某个点上,最初的人马和粮草征调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这个点一过,犹如巨大的罗盘转动,那些人事、习俗、民情……在旋转的罗盘上开始涌动交汇,发生奇妙的转换。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文化传播与民族融合成为罗盘上的主流。岭南百越这块蛮荒之地因为灵渠,摆脱了曾经的荒凉与闭塞,不断地发展与繁荣。

咫尺江山分楚越

兴安灵渠是国内最早的人工修建的船闸式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两千多年的时间长河里,它兴盛过衰败过,然后再兴盛再衰败……岁月轮回,时光更替,灵渠水枯荣自守。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灵渠水不断拍响它的浪花,翻卷古代与现代相融后的浪潮,从未停息。可以说,它是融会贯通时光气息最好的一条运河。

为之倾倒的水草 摄影/ 朱朝敏

为纪念修建者和修葺者,桂北后人在灵渠边修建了四贤祠,并在四贤祠的大门悬挂对联,对联上书: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不知谁人书写,上联“咫尺江山分楚越”,我曾在苏子词《蝶 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读过。苏子的《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词句如下: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词句美丽,也好记,我印象深。在灵渠四贤祠再次看见“咫尺江山分楚越”,我心头猛然一怔,不免想起苏子词句。究竟谁是首创,有待考证。也可见,其词句的绮丽和开阔并存的超凡气度。

灵渠景点在于水,要看水,先要到“铧嘴”处,即灵渠的尽头。这里的顶端是石岛,是在湘江水流中设置的尖如犁铧的石岛,如一个“人”字坐标,将水流分为两条,顺水方向的右侧继续流向湘江和北渠。左侧则是流向灵渠的南渠,也就是流经县城的灵渠了。完美的“三分漓水七分湘”,准确的临界分流,解决了旱涝、流量、水速等等问题,再加上陡门的设计精妙史无前例,被称为“世界船闸之父”,秦人的智慧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灵渠出铧嘴后左右侧分出两大支流,一支向南流入漓江,一支经湘江北上洞庭。前人根据这一景观,集苏东坡和吴仰贞的诗成一联:“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横联为“天下奇观”。

这片水域宽广有序。资料统计,整个灵渠容纳支流一千三百余条,年水量现今达到七百二十二亿立方,现今,灵渠全流域达到了九万四千六百六十平方公里。水流汤汤日夜涛声,予万物恩泽不断。灵渠水底,聪明的古人用松木横竖穿插扎下密桩,历经二千余年,松油使松木浸水而不腐,至今还有部分密桩在发挥作用。

适逢暴雨天,再加上洪涝,水流暴涨,怎么办?

不急,古人早有准备,水流中有“大小天平”分泄。“大小天平”在铧嘴的后面,实际上是两座堤坝,右侧的是大天平,左侧的是小天平,两座“大小天平”的夹角为108度,大天平顶长344米,小天平顶长130米,“大小天平”的顶部是用有石榫的条石相连接的,坝堤表面为石面,均为鱼鳞状,甚是牢固。其迎水面用重达数吨的长条石横砌,石条凿有凹槽,用铸铁嵌牢,使巨石浑然成为一体,坚不可摧。坡面用条石层层叠叠竖着插成“鱼鳞坝”,河中夹杂的泥沙渗入到石块的缝隙中,年长日久大坝就会越冲越紧越冲越牢。一旦水流漫漶,超过坝体少许,水流遭遇鱼鳞状石面,也开出鱼鳞状的水花,滚滚向下,异常美观。湘江上游的河面不宽,灵渠有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船只航行困难。在枯水期,灵渠“潺潺然不绝如带,以至舳舻经过……必徵十数户乃能济一艘”,聪明的古人便创造了陡门。塞陡的工具十分简单,只用一些木头、竹拼、竹席、绳子、挽钩之类的东西。陡门一般位于渠道水浅流急或上游有浅滩处,作用是抬高水位、蓄水通航,类似于闸门。唐朝的时候有三十六陡门,相当于多级船闸,一千多年后的巴拿马运河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

青山簇簇水中生

灵渠平常水流悠悠,不急不缓。水质清澈碧绿,在光线明亮的日子里宛如碧玉翡翠。水底青草曼曼,迎风招展。两岸古木参天,枝叶婆娑,多为桂花树、重阳树、楠木、樟树等,这些年代久远的古树,很有气派,静默守候着灵渠水,与灵渠水相互照应补给,它们一起营造了灵渠澄澈静谧的气场,并在两千多年的岁月更替中氤氲发酵,增腾出一块风水宝地。“江 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清代诗人袁枚的诗真切地道出了灵渠水的清、静、幽。

水上街道古朴岑寂,称谓水街。水街有时令水果、桂花酒、糍粑、罗汉果茶铺、地道的兴安农家饭馆、兴安农产品、木雕……水街店铺多房屋不少,还有广场,是兴安百姓休闲的好去处,吵闹不在话下,但安静是它的本色。似乎,水街有一个消音系统,那些喧哗沸腾本来存在的,甚至称得上鸢飞戾天,却还没有来得及扩散,就被那个系统处理掉了。我故意停下来,屏气凝神去听去看,但耳边尽是风声水声,眼睛尽是古老的树木遮掩来的绿意。

铧嘴实际是水之源头,铧堤上有座美龄亭。美龄亭的来历自然与国母宋美龄有关。1941年8月,蒋公来桂北视察,闲暇时,携夫人美龄来兴安灵渠游玩。灵渠风景太好,美龄大悦,蒋公也是身心舒坦。美人一笑倾国倾城,为纪念此事,后来兴安县政府建造亭子。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是明朝的“伏 波遗址”和清朝的“湘 漓分派”。走到河岸,有小石拱桥,名为“状元桥”。桥虽然不大,但桥栏上面有八块石板,两面共有十六幅石刻图案。于亭中北望,天高地阔,目尽处是巍巍南岭,一眼不见边界。而楚越之界,越过南岭,就是广袤的中原大地啊。如此坐拥天下的气度,千百年来竟然收敛在常年平缓的灵渠水中,多么不可思议。而那波澜不惊的背后,埋藏着民族融合的浩瀚与壮阔,还埋藏着英雄美人的传奇。

南去的漓江水 图/ 朱朝敏

北往湘水 图/ 朱朝敏

四贤祠里那棵古重阳树,已有780年的历史了,浑身挂满了鲜碧的苔藓,主干粗壮,枝条旁逸斜出,而根部上四五十厘米处长出一块巨大的树疙瘩,四五个碗口大的树疙瘩何为?无人知晓,但隔远看,它犹如一只巨眼,平视着南去的漓江水和树木下面的土壤,威仪不动声色。这棵古重阳太有看点了,树木伟岸遒劲,在根部硬是将乾隆年间的一个石碑吞进一大截。旁边的挂牌这样介绍:此景为古树吞碑,为天下一奇。一棵已有780年的重阳树正在吞吃着一块乾隆十二年的古碑,而且至今重阳树还在以每三年一公分的速度吞吃着树下的古碑。也许几百年以后,人们再也看不见这块乾隆年间的古碑了,您不来瞧瞧吗?

此意味,不可说也。岁月沧桑,渠水日夜作响,那些一路走来的草树石头、蓝天白云,枯荣自守,留存几许?曾经的雄心壮志早已作古,唯与倒流的渠水以“人”字形汩汩流淌,向北向西,任凭后人叙说。

说了太多的西去漓江的水。的确,两股水流,同一个水系的短距离分支,却那么不同。北往湘江的水开阔野性,略为粗砺,但清澈不变,仿佛大山流淌出的宽阔溪流。

南去漓江的渠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景。翡翠一般,照出两岸的树木建筑和水上的石桥。要我疑心,树木和建筑,还有木桥和天上的白云阳光,其实是倒着生长的,他们在渠水中着力地向下面伸触,触摸到水底坚硬的泥层石块——那里埋葬着前尘往事。而这些倒着生长的事物,只不过按时去遇见触摸,再告慰这些孤独的灵魂。

看吧,翡翠中的水草,在风中阳光下,集体倾倒鞠躬。

猜你喜欢
灵渠兴安
兴安米粉趣谈
行尽灵渠路 兴安别有天——跟着古诗词游灵渠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凝聚政协智慧 赓续灵渠辉煌
千年灵渠 世遗瑰宝
灵渠颂
祝福你兴安
致敬兴安逆行者
兴安加油——致敬赴孝感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