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老茧 编辑 | 田宗伟
道州龙船 摄影/罗明桥
还有哪个地方比得上道县人对于龙舟的热爱?——200条龙舟下水,20万人河岸观赏;所有龙舟都是群众自掏腰包、自发打造;外地游子再忙也要赶回去看龙舟、划龙舟;
玩了端午,中秋再玩,一年两度竞龙舟,全国唯一;
2002年,道县被省政府授予“龙舟之乡”;2006年,“道州龙船赛”被列入“湖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目前,已正式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又到了,去道县看龙舟吧,那些划龙舟的慓悍的道州男人,绝对会让你血脉偾张!
刚进农历五月,家乡的朋友便开始问我:端午回来看扒龙船啵?龙船就要下水了!在老茧的家乡永州道县,把划龙舟叫做扒龙船。家乡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话——“五月五,龙舟下水打烂鼓”。一个“烂”字,真的是极其生动地把道县划龙舟的那种既热闹又紧张的气氛形容得淋漓尽致。老茧从小就在潇水河边长大,可以说,扒龙船那熟悉的铿锵锣鼓声、划手激昂冲天的吆喝声,早已经刻进记忆的最深处。吃粽子、洗菖蒲澡、赛龙舟,是老茧对端午节最早的认知。
道县古称道州,划龙船习俗源远流长,相传最初是为祭祀屈原,后来慢慢演变为一种群众参与度很高的习俗,道县人年年乐此不疲。每年端午,潇水河里百舸争流,万人空巷看龙舟,成为当地一大盛事。在老茧心中,家乡最美的,便是两条在县城交汇的河流——濂溪与潇水。因为临水,县城周边各个村子都有自己的龙舟。记忆里,每年快到端午时,各村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恭送龙舟下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龙头点睛,给沉睡一年的龙头敬香化纸,将龙头安装在龙船上,然后几十人抬着,一路放着鞭炮,后面还有舞龙、奏乐的队伍,移动到河里起水。
道县端午赛龙舟,一般都要持续四五天。五月初一初二,每个村都会提前组织青壮年练习,后面几天再进行村与村的比赛。每到这个时候,潇水河上锣鼓喧天,喊声动地,一条条龙舟在水面矫健地划过,两岸都是围观的市民,人山人海,十分壮观。有人开玩笑说,随便丢一个小石子可以打着几十人,还真不是夸张。
少年时代的老茧,正在潇水河边的道县一中上学,潇水河上“锵咚锵咚”的锣鼓声飘进教室,让一群懵懂小子心猿意马。老师就会皱着眉头,把窗户一一关严。一放学,小伙伴们冲出学校,乐滋滋地满河追着龙船屁股跑!那个时候,老茧只希望快快长大,也能在河水里开心地划龙舟。
道州龙船最大的特色在船头。很多外地人来道县看龙舟,都会惊讶地发现,道州龙船的船头,除了龙头之外,还有虎头、凤头、猫头甚至麒麟头,在形状上既有张开口的又有闭着口的,与外地龙舟只有清一色的“龙头”完全不一样。而颜色更是多彩斑斓,每一种龙船头都是手工雕刻,精细生动,是一尊造型优美的工艺品。
龙舟为何不是龙头?老茧就此曾经请教过老人。老人们说,由于“龙头”是天子的象征,过去很多皇帝不太乐意百姓玩龙舟,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三次传旨,不准湖南、四川一带人民“为龙舟戏”。为了避讳,聪明的道州人把龙头改成了虎头、凤头等其他形状,久而久之流传下来,龙头更多的就成为了各村落一种图腾符号了,熟悉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条龙船是哪个村子的。
船尾也有特点。道县龙舟的尾部都有一把八九米长,像关公大刀一样的船舵,道县人称为“钊”。掌“钊”人多为经验丰富的老者,威风凛凛地站立船尾,像把握汽车方向盘一样保持龙舟正常行驶,技术必须十分过硬,否则会造成翻船。与很多地方不一样,道县龙舟的船头还有一个“掌龙头”的,是这条龙舟的领袖,负责指挥全船。在老茧的记忆里,“掌龙头”的可都是了不起的人物,要么是村上有威望的长辈,要么是有经济实力的后生。30年前,老茧上中学的一位老师就住在河对岸的水南村,家里有一大片桔园,是当时响当当的“万元户”,在我们都还不怎么吃得饱的时代,他就有了“将军肚”。每年端午,老师都会去“掌龙头”。那时,老茧对这位老师可是羡慕得不得了,觉得人生的理想,就是能像他那样神气地做回“掌 龙头”的人。
开赛前 摄影/罗明桥
确实,依照家乡的规矩,掌龙头的要负责全船20来名队员几天的一切开销,没有实力是无法胜任的。现在好了,很多人在外地做生意发了财,每年端午都要回家乡扒龙船,都想当一回“掌头”人。由于申请的人太多,必须抽签来确定每天的“掌头”人。谁掌头了,亲朋好友都要放鞭炮前来祝贺,“掌头”人也会豪爽地开烟上菜,划拳喝酒,场面好不热闹。
看赛龙舟的人们 摄影/冯超
这种狂热,只有身在道州、看过道州龙舟赛的人才深有体会。道州男人都爱划龙舟。你到河边看看,划船队员有60岁以上的长者,也有刚刚长出茸茸胡须的少年,十来岁的儿童则像当年的老茧一样,欢呼雀跃着在岸上追着龙船跑。在外打工的还专程赶回家来划龙舟。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五天时间里不管手中的活有多忙,不管是挣多少钱一天,划手们(家乡人叫桡手)全然不顾,一天不隔,连续奋战。同时,道州龙舟一直奉行一条铁定的规矩,即不开赛则罢,一旦动桨开赛,哪怕遇上狂风暴雨、翻江巨浪也不能中途停赛,只能是一赛到底,不尽兴头,绝不罢休。在道县,男人们划龙船很讲究技巧。“掌龙头”的立于船头,左手扶龙头,右手握着红棒,指挥龙舟向前划行。锣鼓手居中间位置,鼓手头缠红布,雄赳赳地站立,当桡手们听到“锵咚”的声音后,一起下桨,口里大喊“哦嗬,扒呀”,这时龙舟行驶徐疾有度,桡手们动作整齐潇洒,铿锵的鼓锣声回荡河岸。
如果两船恰好划到平行时,一场激烈的比赛就开始了。在龙船长短、宽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要比谁的速度快,不仅要有蛮力,还得看桡手们是否有技巧,讲求的是全体桡手的划水动作,与鼓声、锣声必须相一致,配合要默契。划水稳而不乱,频率既不能快,又不能慢,爆发力和耐力相结合,才能确保龙船匀速直线前进和加速冲刺。比赛时,鼓锣声、呐喊声更为激昂,桨劈银浪,击水如飞,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驶向前方。旧书上曾有“翻江浪影双州雪,夹岸香生五月风”的诗句,就生动地描绘了独具道州特色的龙舟竞渡场景。而道州人看龙舟,也是一道有趣的风景。每当潇水河面的龙舟鼓一响,四方八乡的人便聚到河边,两岸观者如潮,绵延数里,不管是烈日当头,还是大雨滂沱,个个看得津津有味,龙舟不上岸,观众不离去。有的观众比龙船上的人还急,一边看,一边喊“加油”,不停地为龙舟呐喊助威,喊声、鞭炮声不绝于耳,没有哪个节日比端午节更热闹,更有乡土风情。老茧也在浏阳河里看过龙舟,但是,永远找不到家乡龙舟竞渡的那种豪气。只有在道县,只有站在家乡的潇水河边,看到那一条条伴随着惊天锣鼓疾速行驶的龙舟,看到那些昂头向天呼喊着的矫健桡手,你才能感受到道州男人充满野性的慓悍,感受到那种让你血脉偾张的气氛。那个时候,你会忘记一切,跟着他们一起呐喊!
竞渡 摄影/冯超
离开家乡上大学,弹指间就快30年了。而家乡人对于龙舟的热爱之情,却是与日俱增。据老家的人介绍,全县的龙舟,已由30年前的十几条,发展到近200条,每年参与划龙船的有4000多人,看龙舟的观众不下20万人,群众每年为组织龙舟赛自发捐款数百万元。龙船数量之多,举办规模之大,群众参与性之广,活动表现形式之奇,观众人数之众,在全国实属少有。
老茧一直在琢磨,为何道州人对龙舟如此挚爱?一次回乡,与一位曾在道县为官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朋友沉吟片刻后,说了两点——一是与这里的自然环境有关。濂溪与潇水从道县县城逶迤而过,县城河段有两个江心洲,即东洲和西洲,属于典型的水乡泽国。道州人世代与水打交道,几乎人人都有好水性,自然会在血液中形成与水共舞、与水游戏的传统和习俗。二是与道州人的性格有关。道州古时是蛮夷之地,道州人历来强悍、豪放、好热闹。赛龙舟这种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具强烈竞争性的活动,自然就成了释放这种个性的好形式。老茧觉得不无道理。在很多外地人眼中,赛龙舟或许被认为是劳民伤财的事,但对于道县的一个个村落来说,更多的却代表一种荣耀,一种骄傲,一种强大的宗族凝聚力!这种龙舟文化,充分体现了道州人粗犷、慓悍、坚强和勇争上游的豪迈性格,体现了道州人齐心协力,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