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长廷 编辑 | 田宗伟
当我的双脚,惴惴地踏上河面那张似乎等待了我很久的,具有古典意味古典情怀的竹筏,我的心顷刻便如一只水鸟,开始贴着水面作一种无拘无束的飞翔。而我的身子,虽然端坐在竹筏上,却早已与紫水融为一体。在草长莺飞的三月,我和我的朋友们,无意中成了这个春天里,漂流在紫水上的一道风景,成了千百年来,紫水这管长笛,吹奏出的一曲别具韵味的旋律。
我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总是时时变换着花样,来逗人们开心。所谓的漂流,我的理解,无非是在一个特定环境里,以一种特殊形式,放飞自己的心情。就像一个孩子,时时要投入母亲怀中,进行一次肆无忌惮的颠狂。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实际是一部记录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欲望越来越张狂,它的扩张的速度简直叫人无法想象。坚硬无比的钢筋水泥,灯红酒绿的歌厅舞厅,虽然给了人们豪华气派,却把城市中一点原生土壤,封锁覆盖得严严实实,让人们无法感觉到来自大地母亲的宠爱。雨水下在水泥地面上,绝对弹奏不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月光照在水泥地面上,绝对引发不了诗情——是的,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诗情来调节,我们的生命,太需要诗情来激励。或许正是为着寻觅这一点点诗情,东安的朋友,特意为我们安排了这一次紫水漂流,意在促成我们与紫水的亲近。
我心下明白,与紫水的亲近,也就是与大自然的亲近,与一种久违的地域文化的亲近,如果说山岳是一种文化建筑群,那么河流就理所当然是一部文化的长卷。流水和时间一样,都会在长久的无声无息的流动中记录下世间的一切。你要寻找中华文化之源,你就得去翻阅长江黄河;你要寻找湖湘文化之源,你就得去翻阅湘、资、沅、澧。抱东安城而过的紫水,按目下时兴的说法,它是东安的母亲河,是东安惟一一条始于斯终于斯的境内河流。东安为湖湘文化发祥地之一,那么紫水与湖湘文化,自然有很深的渊源。东安的田园,是因了紫水的浇灌,才有今天的丰腴,东安的山水,是因了紫水的润泽,才有今天的俊美,东安的文化,更是因了紫水的滋养,才有今天的璀璨夺目。东安的历史,绝大部分篇幅,是由紫水书写而成。
可是紫水,你今天将以一种怎样的心境,一种怎样的美丽,来迎接远方的客人呢?
今天天气绝好。暖暖的春阳,为我们这次浪漫之旅,营造了一种最佳气氛。人在水上,目光却被岸上风光夺去,河柳在初春泛出的嫩绿,如天上云的倒影,把河水全映绿了。岸景在缓缓地后移,但我的感觉,又仿佛一直是偎在身旁,没有一丝疏远我的意思。只是那绿意盈盈的光的影子,却似乎在悄悄地漫上我们的竹筏。我不由自主,就弯下腰去,要去触摸那绿影,触摸那紫水的坦荡而柔柔的肌肤,触摸那迷人的美丽。我终于是触摸到了,我意识到来自紫水的爱抚与柔情,一种亲情油然而生。
有人提醒,前面要过一个浅滩。我以为会遭遇某种意想中的惊险,心底里已是作好了落水的准备,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惟有一簇一簇的浪花,顽童般在我们周围追逐嬉戏,似乎把我们坐下的竹筏,当作了它们手中的玩具,不停地推推搡搡,很快拥入一片河柳的边缘。此时此刻,我脑海里忽然蹦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两句,不由心中一阵怡然。想来陶渊明也是在城里住得腻烦了,一心要回到乡间去,顺水行舟,轻快如飞,心情的愉悦,可想而知。陶渊明坐船有“风飘飘而吹衣”的乐趣,却不如我等坐在竹筏上,时时有与浪花牵手的快意与浪漫。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应该是像水那样。我们或许并未意识到,很多时候,是流水在改变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同时又是流水为我们储蓄了大量生命的激情,水是我们一切活力与青春的来源。
这时候,我看见河中央一小块已被春草漫绿的沙洲上,几只悠闲自在的白鸭,在漫无边际的闲聊中,享受着沙洲亘古不变的平和与安详,它们嘎嘎嘎的话语,被紫水录入长卷,作了湖湘文化的一个细节,带向远方。抬眼望去,一行白鹭,正用矫健的翅膀,扇动春天和煦的阳光,扇动出一种唐诗的意境。“一行白鹭上青天”,就那么一下子,唐朝的诗圣,就和我们拉近了距离。
其他地方的漂流,我只有耳闻,未曾亲历,据说大多为剌激型,颇多惊险。其实漂流就如读小说,喜欢武侠者有之,喜欢言情者有之,喜欢画意诗情之类美文者亦有之,正所谓大江东去,小桥流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条河有一条河的独特文化背景,一条河有一条河的独特生命历程。风格不同,给予人的体验也就不同。紫水漂流,我以为是属于那种休闲型漂流,或曰享受型漂流,是一种意境的进入,从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人文精神。
平淡中见出山水妙境,平淡中见出山水真谛,这应该是紫水漂流所能给予我们的收获。与我同坐一张竹筏的紫湘君,一路说起紫水,就如说起他自己的一篇美文。我受他的感染,一遍遍就如阅读美文般去阅读紫水。每当过去一个滩头,我都要在心里默默念叨,咦,这一段真叫精彩绝伦!两块沙洲屹立前方,沙洲上密密匝匝的河柳,把河滩拨弄得扑朔迷离,如一座迷宫。这时紫水便一分为二,甚而一分为三,带领我们穿入河柳布下的迷宫中。我们顿时不见了前方的河道,亦不见了后方的河道,惟有流水与卵石亲昵相吻的叮叮咚咚的声响,不住地在我们耳畔缭绕,传递着大自然的某种信息。一会儿却又豁然开阔,进入下一个章节。筒车!是的,我看见了筒车,看见了中国南方农耕文明的文化遗存。筒车的背后,是三两个耕者,各驱了自己的牛,在宁静平和的田间,不断耕耘的剪影。这里那里,间或又有几只狗在田塍上跑来跑去,使画面显得无比生动。
面对筒车,我浮想联翩。如果紫水是一支长歌,那么筒车就是一盘转动不停的唱片。不,它不是唱片,它是紫水花了不知多少岁月,书写的一部线装书,如今它搁在那里,一动不动,或许正等着我们去翻阅?“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这是陆游的两句诗,虽然写的并非筒车,却深得田园真趣。沐浴如此古朴村野乡风,人不古自古,我不由就想起远古时候那位有趣的击壤老人和他唱的那首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这大约是中国农耕文明最原始的颂歌。
紫水湿地风光 摄影/蒋新国
竹筏如巨鸟的一只翅膀,一路扑打着水花,载着我们向前滑翔。一些村落的轮廓,隐隐在我们眼前显现,旋即又随岸景逝去。村落是河流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无数村落的历史,就组成了河流完整的历史。村落还是河流的另一类港湾,它所携带的文化,不少就在两岸村落里沉积。紫水沿岸,古村落鳞次栉比,已经与紫水风光连成一个整体,不可或缺。紫水漂流,如果舍去两岸古村落不看,那就如欣赏一棵树,只见树干,不见枝叶,实为一大遗憾。于是,我们便齐齐地走进一个古村落去,走进一种浓浓的历史氛围里去。虽然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墙垣已经斑驳,每一块砖头都写满了沧桑,但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根系是何等的茁壮发达。面对古村落,面对历史,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颤。
紫水的流程,实际是一种文化的流程。那么紫水漂流,应该就是一种文化漂流。一路上,它并没有故意去制造那种大惊大喜,大起大落,它只是平静地指引我们去品诗,品画,品沙洲上聊天的鸭群,品头顶放飞心灵的白鹭,品充满了古意的筒车,及筒车后面文化内蕴丰厚的田园村舍,古树炊烟。总之,品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一切的美丽。我们尽情地欣赏它们,尽情地亲近它们,在欣赏与亲近中,享受和谐,享受恬适,享受躺进母怀般的关爱和温馨。惟有此刻,现代生活给我们造成的身心疲惫,才会荡然无存。
或许,这才是紫水漂流的实际意义。
亲近紫水,就是亲近美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