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两个平台”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

2018-01-12 02:29刘辉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预习习惯课前预习

刘辉

摘要:在语文的学习中,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的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会受益终身。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预习方法;预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5-0042-03

众所周知,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掌握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复习巩固旧知,初步感受新知,找出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做到有备而来。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一、借助“预学单”,授之以渔——教给预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会提醒学生提前预习,但究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能够加以深入指导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常态化的预习通常体现为,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了事,或者找找生字、解释一下生词,如此而已。事实上,这些简单的常规预习行为只是预习的一个步骤。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那么,怎样才算深度预习呢?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在学校实施课堂改革以来,教师们通过设计“预学单”,給学生们提供了自主预习的平台。“预学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读课题明文意

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课题,读题就能晓文意。设计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读题思考、大胆猜想、搜集整理、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学生看到题目就会猜到文章的主人翁就是父亲与儿子,那么文中究竟记述了怎样的事情呢?当学生带着猜想读完课文后,就会产生一份惊喜,事实印证了自己的猜想。同时,也明晰文章的题目可以用课文的主人翁来命题,真是一举双得。

(二)查资料知作者

作者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其时代背景会在他的文章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了解了作者,会更易于了解作品诞生的背景,了解他作品传达的信息,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如学习《落花生》时,笔者让学生收集作者的资料,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把作者姓名、出生时间、对作家的评价、撰写本文的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一一整理出来。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又丰富了知识储备,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有效的铺垫作用。

(三)读课文识字词

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是基础,可指导学生从读、圈、查、划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第一遍读文时可以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用醒目的符号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以备自在课上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有疑则有思,有思则有进”。

3.查。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自己勾画的生字新词,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着重了解词语的本意外,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锻炼了学生的查阅、分析、理解能力。

4.划。用铅笔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或勾画出自己认为语言优美的句子,这样既做到重点突出,又培养学生甄别美、欣赏美的能力,优美句子的及时积累也为学生的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四)课后题引思考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内容是否真懂了,句子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是否解决,可以利用课后题来检验,看看课后题自己是否能够回答,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在书上划出来,也可把自己的独特见解适当批注在书中。实践证明,适当的整理批注对语文预习的作用非常大。

(五)疑难处多询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例如:学习《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学生在预习后,发现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但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加与不加是否一样呢?”读文时,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也可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进行标记。如不理解的词句可用横线轻轻的勾画并打个“?”,不理解的地方可用“——”标记。这样,学生在课上提出问题,通过与同学交流或听教师讲解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当然,预学单的设计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体裁、内容、主题会相应的变化形式。除了书面形式,还可设计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如在教学《放风筝》一课,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同学们今天放学后可以自己做一个风筝,做完后自己再放风筝。这样学生在做、放的过程中了解了风筝的做法及放风筝的步骤。课上学生在学习风筝制作的过程以及放飞的过程时会很容易理解,也会兴趣盎然。不会制作的学生由于好奇反而学得会更认真。

二、借助网络平台,互动交流——培养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对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轻描淡写地过问一下是否完成,便不再深究,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导致预习收效甚微。endprint

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微信成了现在最方便、最快捷的交流平台,生活中无论家长和学生都养成了手不释机的习惯。如何借助这一资源,将语文预习巧妙地渗透其中,做到以趣(对手机的兴趣)激趣(学习的兴趣)呢?

(一)建立群组织,交流有空间

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或QQ群,让每一位家长加入该群,及时了解学生每天的预习作业以及学习情况,做到及时督导,及时跟进。

(二)上传预习单,家校共督管

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的时候,如果单单靠语言布置,学生可能会记不全,家长也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作业内容,如果每天印发预习任务既浪费精力,又浪费纸张。微信平台恰恰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把设计好的预学单通过微信平台或QQ群,上传至班级微信群,这样每位家长都能及时关注到学生每天的预习作业,有精力、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辅导、检查孩子的预习。

(三)成立討论组,合作显真功

建立班级小组群,也就是以班级学习小组为单位建群或成立讨论组,老师是每个学习小组群的成员。这样每一位同学在预习中遇到困难都可以到小组群中去请教、去交流,真正做到互帮、互学、共促进。

(四)微课提前看,预习不犯难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并把微课上传至班级微信或QQ群,学生可以提前浏览微课,做到先行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联系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对于学习有困难,或因为胆小不敢询问的,或请教一次不会、不敢再请教第二次的同学可以借助微课反复观看,提高预习效果。

(五)预习早反馈,教学不茫然

小学生的自觉性、自控能力还很差,如果教师的检查跟不上,学习就会流于形式,随便应付。班级人数太多教师又不能做到每天逐个检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教师要争取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把学生的预习单完成情况上传微信群或QQ群,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评测,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星级评价或大拇指鼓励,对于学生预习出现的典型问题,要集中进行梳理,课上重点讲解。及时反馈更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预习效果,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网络平台的搭建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激励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为全面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实施课堂改革以来,一直倡导学生课前预习,我们利用家长资源、网络资源加强对预习效果的跟进指导、反馈监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证明,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的预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总之,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恰当有效的预习指导将更会有益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愿我们切实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动”中探索,在“动”中求知、在“动”中求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达至“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责任编辑 李幸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预习习惯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讨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