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芬
钱梦龙老师说:“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确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然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智慧往往由此而生成。”钱老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学生充满智慧的引导,在《愚公移山》的课例中处处可见。
【片段一】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引导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叟”字呀!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
生:“齿”旁。
师: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说:“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 孤儿。
【赏析】钱老师要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且”字的含义,他不是直问“‘且是什么意思”,而是问“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有的说九十,有的说不到九十。“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老师不急于把答案抛给学生,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顿悟“不到九十”。“不到?从哪里知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落到了“且”字,学生回答“年且九十,有个‘且,‘且为‘将近意”。对于“叟”“孀妻”“遗男”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問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拐个弯”的提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的回答来看,钱老师智慧的引导不仅落实了文言基础知识,更有激发学生思维之功效。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愉快,对文言字词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片段二】
品读语言的引导
师: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学生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想一想,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讲。
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
生:倒装的。强调愚公不聪明。
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而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
(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识。)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
师: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
(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
师: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
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
生:轻蔑。
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
(不同点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
师:还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
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
(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落实“其”字用法。)
【赏析】钱梦龙老师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比较阅读,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挑出文中看似对愚公移山行为,持反对态度的愚公妻子和智叟所说的两句话从看法、称谓、态度、语气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品读,学生在品味语言、关注表达之时对文中人物的形象也了然于胸,得言又得意。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说到底,引导的艺术就是要贴着学生贴着文本,这是引导艺术的关键。贴着学生就是钱先生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贴着文本就是他教会学生读书思想的体现。这也是钱老师导读法的精髓所在。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