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若灿
导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生疏事物,展现事物内部情况,展示抽象原理,展现矛盾场景,加强教学内容的游戏性,灵活创设出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和工具,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科学探究始于对探究内容的兴趣,只有创设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的持续探究提供动力。而科学课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探究内容不可能都进行亲身经历和体验,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虚拟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与探究内容相关的背景、氛围、文化和活动等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生疏事物,创设具体生动的观察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然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是学生很难接触到的生疏事物,学生无法真切地感知到它们的具体形象和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各种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学习资料进行适时展示,使学生能亲眼看到,这样便可以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我们来养蚕》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养蚕的体验,因此教师出示几张蚕生长过程的图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先通过几张图片使学生初步感知蚕的成长过程。在学生认真观察并发现蚕每个时期的特点后,教师再点出相应图片,播放每个时期蚕的生长视频,这样学生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蚕一生的生长过程。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异常高涨。经过认真观察,学生自然会产生各种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感性认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事物内部情况,创设自主学习的探究情境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中,那些探究事物内部的活动内容,学生无法亲身观察或体验,探究活动很难进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清楚、直观地看到它们的内部情况。利用信息技术使不易探究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由于增加了互动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提供可能。
在教学《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时,教师利用flash课件制作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然后运行到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给组织细胞提供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鲜红色的动脉血变为暗红色的静脉血,再经全身小靜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并流向右心室。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真切地看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并能清楚地看到心脏内部的结构及向外泵血的过程中瓣膜开合的情况,亦可直观地看到:随着血液运行到全身毛细血管,鲜红色的动脉血会释放出丰富的氧气、养分,并吸收器官等排泄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从而变成暗红色的静脉血。
通过动画生动、形象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对血液运行中的物质交换看得一清二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自主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抽象原理,创设生动形象的理解情境
小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学习背景、生活经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对于那些抽象的探究内容很难理解。然而有些科学探究的内容离学生太过遥远,学生无法进行观察,而其中蕴藏的科学原理更是十分抽象,难于理解,科学探究也无法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探究内容形象化,这样使艰涩难懂的科学原理易于理解。
在教学《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时,师生一起研究地球上四季形成的原因,由于学生无法理解太阳光直射带的变化,因此笔者利用flash制作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动画。当地球转到六月份的位置时,阳光缓缓地直射到地球北半球上。由于阳光直射,北半球的颜色渐渐变成红色,表示北半球的温度随之升高。当地球转到九月份的位置时,阳光直射的位置渐渐移到赤道。由于阳光直射,赤道的颜色渐渐变成红色,表示赤道的温度随之升高,而北半球的颜色恢复如初。当地球转到十二月份的位置时,阳光缓缓地直射到地球南半球上。由于阳光直射,南半球的颜色渐渐变成红色,表示南半球的温度随之升高,而赤道的颜色恢复如初。当地球转到三月份的位置时,阳光直射的位置渐渐照射到赤道。由于阳光直射,赤道的颜色渐渐变成红色,表示赤道的温度随之升高,而南半球的颜色恢复如初。
通过动画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规律,由于阳光直射,引起了温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年四季。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矛盾场景,创设交流互动的讨论情境
培根曾说过:“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科学探究离不开有效的讨论,只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有些科学探究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生动地展现矛盾的生活场景。创设矛盾场景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处于失衡状态,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讨论中便可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一切都在运动》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甲乙两辆轿车,再出示这两辆轿车运动后的状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它们的运动情况。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说两辆车都没有运动,因为这两辆车前后距离没有发生变化;有的同学说两辆车都是运动的,因为它们比原来的位置都向前移动了。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们一时陷入了深思,不知从何说起。最后经过全班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选择的参照对象不同,所以结论也不相同。不过此时个别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两辆车明明都是运动的,为何还可以说它们都是静止的?这时教师提出:地球是运动的,那生活在地球上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运动的状态也不同。
学起源于思,思始于疑。正是这种心中存疑的状态,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讨论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知识的平衡,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五、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内容的游戏性,创设身临其境的交互情境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中人机间的交互,还可以实现生生、师生间的交互。在网络交互性学习环境下,可以把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个人及师生间的自我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立体化的交流网络。
在教学《消失了的恐龙》一课时,由于恐龙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学生对恐龙及其灭绝的原因不甚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网上搜集了大量关于恐龙的资料,然后利用Front Page制作出内容丰富的专题网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介绍各种恐龙的图文资料——恐龙百科,介绍恐龙化石发现的文字资料——恐龙的发现,介绍恐龙灭绝的视频资料——恐龙的灭绝,介绍恐龙化石复原的图文资料——恐龙的复活,用flash制作的找出恐龙与其化石相对应的拖拽游戏——恐龙游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专题网页的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信息量大,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
小学科学课的探究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出适合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有效的探究氛围,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