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芳, 郝慧颖, 安彩红, 李鑫洁
(1. 山西省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研究会, 山西 太原 030009; 2. 太原学院 教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01;3.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校, 山西 长治 046000;4.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9)
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思想观体系的认同并奉而行之, 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对人的成长、 人生意义的获得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 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 传统的信仰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民众在新的信仰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信仰迷失、 信仰缺失、 信仰错乱等现象。[2]因此, 探寻正确引导民众信仰的对策, 构建新时期的信仰引导机制, 已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以山西省民众为调查对象, 采用自编的《民众信仰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太原、 长治、 运城、 五台等市(县)的18岁~60岁的1 380名普通民众、 大学生、 教徒等进行了民众信仰问卷调查。 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当前民众对信仰的认知和现状、 生活满意度、 学习/工作情况和人际交往状况来展开。 问卷设计了四个开放题, 主要考察民众信仰的内涵及信仰对其工作、 学习、 生活、 人际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编制了访谈提纲, 从“信仰是什么; 信仰对生活、 人际、 学习的影响; 信教者/非信教者在价值观、 人际关系、 生活状态、 敬业精神方面有着怎样的不同”等几个方面, 对130名企业职工、 教师、 公务员、 大学生、 天主教徒、 佛教教徒、 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进行了访谈, 通过人们对一些生活和工作事件的看法, 从侧面了解民众信仰的践行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的民众认为信仰很重要, 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支持。 更为可贵的是, 对民众信仰倾向的调查显示排前五位的是: 真善美、 共产主义、 科学、 民主和集体主义。 这反映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怀有深厚的感情, 对真善美、 对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 但在信仰的排序上, 大学生的信仰倾向排位表现出了与总体排位的些许差异, 除了共产主义、 民主、 科学这些主流信仰外, 实用主义、 个人主义和金钱排序也比较靠前。 可以看出, 当前大学生信仰渐趋成熟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 功利化和世俗化是一种无信仰的状态, 因为信仰一旦功利化、 世俗化, 就失去了信仰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 因此, 关注大学生群体主流信仰的动态,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仰教育和引导迫在眉睫。
影响民众信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阅读书籍报刊, 家庭、 学校教育和电视、 广播、 网络等大众传媒, 而学生的宗教信仰更多来源于家庭, 而非社会; 民众信教的主要原因有: 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家庭的影响、 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等; 信仰宗教的人数与建国以来的其他时期相比为数较多, 尤其在大学生中宗教信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信仰在民众价值观的排序选择中排在亲情、 健康、 友谊、 爱情、 安全、 能力、 知识、 自由之后, 处于第九位, 可见,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信仰的认识是模糊的。 信仰的缺失和对其的模糊认识确实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综合来看,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 主流信仰是好的, 绝大部分民众的信仰积极、 健康、 向上。 但也存在部分民众对信仰的认识模糊、 不清晰现象, 尤其是大学生民众信仰存在功利化、 世俗化趋向。 为此, 选择适宜的宣传手段, 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建立寓家庭、 学校、 社会为一体的信仰教育机制是一个富有挑战的研究课题。
调查研究发现, 民众在“生活满意度”方面, 选择“需要信仰”的人与选择“因人而异”和“不需要”的人相比, 生活满意度更高, 且差异显著。 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在“生活满意度”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经济状况好的人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 在“学习/工作表现”方面, 选择“需要信仰”的人与选择“不需要”的人相比, 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表现更好, 且差异显著; 在“人际交往”方面, 选择“需要信仰”的人与选择“不需要”的人相比, 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更好, 且差异显著。 此外, 我们还对不同地区、 不同信仰、 不同性别的人在“生活满意度” “学习/工作表现” “人际交往”三方面做了相应的差异检验, 都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
由此可见, 信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和工作、 学习的态度, 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 可见, 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 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 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因此, 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仰在民族精神整合与振奋中的主导作用, 要把信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信仰教育, 重建科学的信仰系统, 让信仰成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幸福的源泉。[3]
为考察民众对信仰的践行情况, 我们设计了四道主观题让民众作答, 经过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 价值取向主观题: 老王和老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某天他俩各自在家午休时, 突然发生了洪灾, 危急情况下, 老王选择抱走了神像、 钱包, 老李选择抱走正在旁边玩耍的孩子。 他俩都逃脱了危险, 并都认为自己做的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调查结果显示: 92.8%的民众更赞同老李的选择, 91.2%民众选择在危急情况下, 把生命放在了价值取向的第一位, 而非外在钱财等, 这说明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是理智的, 是积极向上的。
2) 生活状态主观题: 小赵作息规律, 一日三餐都按时出现在单位食堂, 办公桌和他人一样干净利落, 还经常和朋友去郊区爬山, 周末也会早早起床跑步打球, 工作之余买了很多书充实自己。 小张总是上班时间前几分钟才提着路边买来的早饭匆匆赶到单位, 办公桌上东西摊了一桌, 下班后经常和朋友大吃大喝, 还会剩下不少的饭菜, 周末往往一觉睡到中午, 然后打网络游戏打到半夜。 调查结果显示: 高达92.9%的民众都向往像小赵那样的生活方式, 即生活井井有条、 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然而实际的生活状况却是, 只有52.6%的民众在生活当中真正做到了积极和向上, 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从中反映出我省民众, 特别是大学生信仰的模糊和不够坚定, 需要有关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指导大学生脚踏实地、 言行合一。
3) 工作情况主观题: 小李是某医院护士, 在工作中, 她始终保持着工作的热情, 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做事认真严谨, 能够针对不同的病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亲切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总是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好评。 小白也是护士, 但她工作表现一般, 总是应付了事, 工作时间经常聊天、 玩手机, 有时还办私事。 小白认为工作是单位的事, 自己虽然领着工资, 但只有自己的事处理好了才是真好。 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人都能在工作中充满热情, 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但也有个别人同意小白的工作方式, 在工作中常常应付了事, 表现出工作中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4) 人际关系主观题: 刘姨喜欢做点心, 每次都会送给周围的邻居尝尝, 平时谁家有个急事难事, 她也总会热心地帮忙, 休息的时候, 刘姨总是把楼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也顺便捎上同小区的孩子, 邻居们都很喜欢她。 郭姐也住在这个小区, 邻居遇到困难向她求助, 她却总说自己工作忙又要照顾孩子而不置可否; 大家集资给生病的邻居看病, 她也从来不理会。 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人都认可在人际交往中应宽容友善、 乐善好施、 乐于助人, 但在实际表现中, 能真正做到的并不多。 这又一次证实了当前民众信仰的不坚定, 需要持续学习, 不断巩固理想信念, 不断在实践中自觉践行。
综合以上几道主观题的调查分析, 山西省大部分民众信仰、 主流价值观等是积极向上的, 但在践行信仰方面仍然有不同的表现, 尤其是新时期的年轻人, 信仰不够坚定、 个人主义、 利已主义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 民众信仰的行为还需进一步引导。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为此, 我们要通过板报、 文化墙、 宣传栏、 建筑围挡、 灯箱广告、 学校环境等,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善行义举、 好人好事、 村规民约、 文明礼仪、 建设风貌、 乡贤文化等, 引导民众增进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让广大民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通过报纸、 电视、 广播、 通讯社、 新闻记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弘扬主旋律中, 使民众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开发历史遗址、 文物、 纪念地、 名人故居、 烈士陵园、 展览馆等物质文化资源和热爱祖国、 不怕牺牲、 爱岗敬业、 勇往直前等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源, 充分发挥其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 教育人员、 鼓舞斗志、 凝聚力量等方面的作用; 运用微博、 微信、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等新技术、 新手段, 采用文字、 图片、 音频、 视频、 动漫等方式, 用先进文化和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 净化网络空间, 为广大民众营造良好的、 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等, 整合社会资源, 形成联动共育的新格局, 尤其要用身边的人和事, 影响民众, 提高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和认同度, 积极主动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6]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对于国家、 社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首先, 可以通过宣传、 教学、 社团活动、 志愿活动等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知; 其次, 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团体作用, 通过大学生积极分子的示范带动, 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信仰, 形成群体的文化愿景、 核心价值观和哲学文化等主流信仰, 进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认同; 第三, 借助新技术、 新工具, 如BBS论坛、 热线电话、 建议与意见电子信箱、 微信平台等, 为正确引导大学生信仰选择设计一套沟通渠道, 促使大学生信仰体系的改变, 创造传播的良好氛围, 以全方位、 多角度、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沟通渠道保证大学生信仰, 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逐步建立大学生信仰的选择和生成机制。[7]
家庭启蒙、 学校教育、 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和影响着一个人现有的信仰。 首先,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 高校要落实教师对学生信仰的教育, 如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信仰建立方面的榜样、 示范作用, 教师思想上要科学认识信仰教育目标的内核;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对学生信仰价值的评价, 将学生的信仰与学科知识有效结合, 及时引导学生的信仰发展。 其次, 要充分发挥家庭在信仰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幸福家庭大讲堂” “家长成长沙龙” “孔子学堂” “家风展示”等活动, 唤醒家长信仰教育的热情,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 人格教育、 责任教育、 法规教育等, 引导孩子正确的发展方向, 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第三, 要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在信仰教育中的影响作用, 如举办戏曲演出、 社区征文、 诗友会、 书画展览、 体育竞赛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 鼓励民众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抗灾救灾、 扶贫济困、 社区服务、 公共设施建设、 环境保护、 安老助医和支教助学等各个方面, 引导民众通过社会关怀、 奉献爱心、 积善成德, 逐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信仰。[8]
当前, 山西省许多民众正是缺少精神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疏导才求助于宗教, 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给予信教民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相关部门应重视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网站的建设, 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机构和队伍, 走进民众当中, 了解民众的心理需求, 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印发心理健康教育手册等,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地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 鼓励各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机构, 增设宗教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拓宽信教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心理沟通和疏导渠道, 准确掌握信教民众的心态, 对个别对象实行重点跟踪、 重点帮扶服务, 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缓解心理冲突, 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9-10]
民众信仰问题, 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争论颇多的热点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讲, 要找到更好的途径来引导人们积极的信仰,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 信仰的观念结构及其递进升华过程, 不能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脱离, 信仰只有被实践才能逐渐巩固和完善。 为此, 我们只有深入宣传、 教育、 研究, 积极探索信仰的构建途径, 才能使更多的民众坚定地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理想深入人心, 成为民众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1] 郭凤志, 张阿妮.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 朱玉福, 谭玉兰.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探析[J]. 知与行, 2017(3): 107-111.
[3] 徐贵相. 信仰改变中国: 以思想建党塑造民族精神[J]. 全国新书目, 2016(1): 10.
[4] 范丽.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民间支持系统[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 38-42.
[5] 陈义, 陈国岱. 对新时期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1(4): 53-57.
[6] 薛志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化践行探索[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4): 58-62.
[7] 李燮. 高校大学生社会信仰教育探究[J]. 改革与开放, 2017(10): 77-79.
[8] 王学俭, 李东坡. 青年信仰形成过程与教育机制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2.
[9] 刘秀伦, 李颖. 民众心理需要与宗教信仰的引导探索——以重庆地区民众宗教信仰为例[J]. 长江师范学报社, 2014(8): 36-37.
[10] 杨静. 我国民众心理需求的应对策略[J]. 科技世界, 2017(13):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