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与道的关系*

2018-01-12 23:17:46敏,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风文学文章

李 敏, 姚 飞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即改进文风。 改进文风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其中的规律。 文风问题与学风问题相互关联, 改进文风说到底是为了改进党的工作, 而工作的改进有赖于学风的改进, 有赖于科学和学术在我们党内的兴盛。 古语云:“道法自然”。 道即本质规律, 既包含自然科学的规律, 也包括认知科学的规律。 文风与学风, 正是认知规律中影响我们识道、 明道、 释道的重要范畴。

1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是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之一。 孔子提出“言之不文, 行之不远”, 并把它贯彻在教育当中。 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文指语言学和文学。 在文学方面, 诗歌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 无以言!”《礼记》则提出:“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孔子本人也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论语》除了论道说理, 还有许多精彩的抒情、 记事和状物。 抒情者为:“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记事者为:“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状物者如“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除了孔子, 中国先哲们普遍具有文采。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用韵文写成。 韵文不见得就是优美, 关键是他们创造的文学意境, 例如“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庄子的文学成就最为世人称道, 鲁迅把庄子之书放在文学范畴,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道:“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后世哲人继续这一条道路,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宋明哲人貌似迂腐呆板, 实际上他们完全遵循着往圣的教训, 但是出于“学者须是务实”[1]82的精神, 他们的文字别开生面。 “立雪程门”所说的程颐有《春日偶成》, 朱熹有《春日》 《观书有感》等。 《观书有感》讨论为学之道, 写得极其活泼可爱。 他们的诗作往往在表达重大的哲学思想, 但其诗情诗意不亚于专门的诗人, 只是在风格上侧重于理趣。

文学也是伟大政治家们的功夫。 《尚书》记载, 尧舜提出“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的原则, 并有君臣唱和的实践。 春秋时期, 文学因周礼的要求而深深扎根于政治现场。 《论语》道:“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显然诗是重要的社交媒介。 据《左传》记载, 诗歌唱和是当时政治和外交活动的基本程序, 如同当代的宴会和文艺招待。 开篇“郑伯克段于鄢”记录了政治斗争造成的家庭悲剧, 最后借诗歌唱和完美收场。

往后的政治家亦复如是。 刘邦有《大风歌》, 曹操有《蒿里行》, 诸葛武侯有前后《出师表》, 岳飞有《满江红》; 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有“要留清白在人间”, 史可法有“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老臣心”。 近现代史上, 秋瑾有“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夏明翰有“砍头不要紧”。 毛泽东评价古人道: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逊风稍骚”, 其实他的真实用意是用卓越的文彩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邓小平同志的文字功底其实很高,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曾经编辑《赤光》, 在中央苏区曾经主编《红星》, 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观点大都很有文采, 例如“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等等。

从历史经验看, 没有文, 就难以明道, 也难以传道。 北宋道学家周敦颐把它概括为“文以载道”, 他说:“文所以载道也。” “文辞, 艺也; 道德, 实也。 美则爱, 爱则传焉。”[2]39周敦颐从美学功能阐释文的意义, 是非常正确的。 尼采认为, “艺术才能拯救人类”。 所谓拯救, 首先是打动的意思。

文以载道的必然性在于认识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环节, 理性即概念化, 而概念即是语言, 正如恩格斯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当代哲学家们做过论证, 感性与理性有本质的差别, 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却是交织的, 体现在都依赖语言和概念。 例如, “好山好水看不足” “风景这边独好”属于感性表达, 但是里面包含了很抽象的概念, 如“好”字。 感性认识离不开语言和概念, 理性认识更是如此。 于是文或语言就大有用武之地, 所以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抽象, 都更深刻、 更正确、 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3]142语言都是抽象的, 科学的抽象就是正确地运用语言和概念。 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4]286所谓理解, 就是不仅可以意会, 而且可以言传。

2 文章害道

文以载道是对的, 但是文与道必须有合理的分界。 圣哲的文学成就分两种情况。 一是他们本来就不把自己的“文学”当文学, 只是后人以之为文学。 例如朱熹的诗, 本是哲学观点的具象表述, 相当于案例教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来表述他关于文化比较的观点, 他认为儒学就是源头活水, 学好孔孟之道, 才能真正把握人生、 社会和世界。 《泛舟》写道: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是表述他关于读书方法的心得, 即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第二种情况是, 他们把“文学”当文学, 但是仅仅把它当作副业。 某些政治家就是这样做, 例如曹操和岳飞。

“子曰: 辞达而已矣。” 古代圣哲何以达到非凡的文学成就, 恰恰因为他们心里没有文学, 只有对真理的追求。 他们的文学成就来自特有的学识和人品。 例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路漫漫其修远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子魂魄兮為鬼雄”。 文如其人, 人品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学的水准。 陆游在84岁写的《示子遹》道破了其中的道理。 这首诗在最后说: “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陆游作为“专门”的诗人, 竟然主张“工夫在诗外”, 对于“业余”, 更应该坚持“工夫在诗外”, 如果把工夫单纯地下在文学之中, 就成了偏颇。 这种偏颇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文学家把功夫全下在文学当中。 莫言说:“我早期确实挖空心思找故事, 但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总是写不出来。 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 主张写自己的经验和生活, 我也发生了转折, 就是从我找故事变成了故事来找我。”[5]莫言的经验对于某些远离生活、 不追求真理的文学家是一种警醒。 杜甫说:“魑魅喜人过, 文章憎命达。”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曹雪芹说:“历过一番梦幻之后, 故将真事隐去”, 是说《红楼梦》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可见, 即使在文学领域, 纯粹的文学也是有失偏颇的。

第二种情况, 各种事业家特别是政治家对文学的过分投入, 导致学术和事业荒废, 甚至造成国家和个人的悲剧,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父亲李璟。 中国在世界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跑状态, 但是最终没有率先进入现代化, 而是被动地进入现代化, 让中华民族遭遇了无穷的灾难, 重要根源是历史上中国政治的“文艺腔”(文学化)。 这种文艺腔最终获得体制的保证, 即八股取士。 其腐朽性不在于考试的内容, 也不在于文学性, 而在于事实和文学的混淆。 顾炎武说:“股者, 对偶之名也。”[6]798八股文是说理文和骈体文的结合。 骈体文, 包括辞赋和律诗绝句, 本身是一种美, 八股文是其巅峰, 所以吴敬梓说:“八股文若做的好, 随你做什么东西, 要诗就诗, 要赋就赋, 都是一鞭一条痕, 一掴一掌血。”[7]122但是八股文应该严守分界, 否则就是祸害。 八股文弃白话而用文言文, 也是其缺陷。 文艺腔在当代又有复活和蔓延, 重提历史教训很有必要。

第三种情况, 学术与文学的混淆。 学术就是学术, 混入文学的手法, 往往遮人耳目, 混淆视听。 任何说理在逻辑和真理上是不完满的, 文章过于华美精致, 读者往往被误导, 以为绝对真理而疏于反思与批判。 自圆其说是文章的基本要求, 但只是文法概念, 意为条理清楚、 结构完善, 并不是说, 自圆其说就是绝对正确, 如果是那样, 还不如没有自圆其说。

北宋的周敦颐作为道学家, 从哲学的角度对文艺腔做了尖锐的批评:“后之人, 始执卷, 则以文章为先, 平生所为, 动多于圣人。 然有之无所补, 无之靡所阙, 乃无用之赘言也。 不止赘而已, 既不得其要, 则离真失正, 反害于道必矣, 可考而知矣。”[8]600程颐把这一问题概括为“作文害道”。 他说:“作文害道否?曰: 害也。 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 若专意则志局于此, 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曰:‘玩物丧志。 ’为文亦玩物也。”[1]78把作文比作玩物丧志, 可谓尖刻之至。 宋代徐瑞在诗中写道:“刻意文章终害道。”[9]44682这大概是“文章害道”的最早出处。 宋朝是讲究科学的朝代, 认为文学与科学有内在的矛盾。 用今天的眼光, 二者没有孰轻孰重, 但是如果关系失衡, 恐怕是完全错误的。 中国最终没有走出轻薄为文的毛病, 科学的停滞也就成了必然。

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毛泽东同志指出开会的目的在于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 这一关系就从具体和普遍的两个层次对应了文与道的关系。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 毛泽东同志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 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这一思想正是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在文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 “文学”与其他工作一样, 如果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脱离了科学的认知, 脱离了高尚的追求, 就会出现“文章害道”。

道是大道, 包括一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道。 大道是本质, 是规律, 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真理。 文章是为文者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提炼, 是思想、 情感、 意志的表达。 提炼有深有浅, 有真有伪; 表达有虚有实, 有达有不达。 文能化人, 进而影响社会实践, 故而文以载道, 但文章也可害道。 “文章千古事” “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等观点也说明了文章之重, 不可不慎。

3 道以载文

宋人讲“文章害道”, 也讲过“文以载道”, 说到底还是离不开文, 因此出路是反思什么是文。 对这一问题, 程颐有如下讨论:

曰:“古者学为文否?”曰:“人见《六经》, 便以谓圣人亦作文, 不知圣人亦抒发胸中所蕴, 自成文耳。 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曰:“游、 夏称文学, 何也?”曰:“游、 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岂词章之文也?”[1]78

程颐实际把文分为词章之文与非词章之文。 词章之文即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程颐肯定了“词章之文”的概念, 也就不能否认词章是文之一种。 非词章之文则需要仔细分析, 首先, 非词章之文是语言科学和语言艺术, 而语言艺术本身是一种科学, 例如文法修辞既是艺术, 又是科学。 “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 孔子讲的文本来包含语言科学和语言艺术两个方面。 其次, 非词章之文是真情实感, 以及真情实感所反映的存在和事实。 依据是“抒发胸中所蕴, 自成文耳”。 需要注意的是, 胸中所蕴既包括所感所想, 又包括所见所闻和躬行实践所产生的经验。 “小桥流水人家”是存在, “月有阴晴圆缺”是事实,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一种所见, “感时花溅泪”是一种亲历, 可见程颐的观点是很有意思的。 第三, 非词章之文是客观规律, 以及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和学术。 程颐认为游、 夏称文学, 是因为他们“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天文与人文是指客观规律。

人们对古人的观点或许可以不屑一顾, 但是毛泽东同志的文艺实践可以说明程颐的观点。 “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含义和自然规律分毫不差。 《沁园春·雪》的好处不是辞藻华丽, 而是对北国风光的次第描述, 包括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描述。 “江山如此多娇”虽然不及“风景这边独好”语言朴素, 却也是真情实意。 推而广之, 伟大的文学不外乎真情实意。 “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实有其事, “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实有其理。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更是确有其事,是诗人王维在出使边塞时的所见所感。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 “文以载道”是对这一关系的肯定, “作文害道”是对这一关系的否定, 接下来必然是对这一关系的再次肯定, 但是这种肯定不能简单地重复辩证运动的起点。 “文以载道”肯定文与道的关系, 也就是说, 文就是道。 “作文害道”强调道的意义, 并且肯定了道的美学价值, 也就是说, 道就是文, 更进一步讲, 世界及其规律本身就有美学价值, 世界及其事实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就是一种叙述。 如果与“文以载道”呼应, 就是“道以载文”, 或“文以道载”。 当然这样理解文, 并不排除适度的文学手法, 如黑格尔《法哲学》序言用了四个典故: 沛内罗沛的织品、 跳出罗陀斯岛、 生活之树长青、 黄昏起飞的猫头鹰。 序言真正的文采是哲理本身, 如“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儿, 而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解决了什么是真正的“文”, 我们也就懂得了应当如何为文的道理。

第一, 要探究语言自身的规律。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美是“者、 也”的大量运用, 形成明显的节奏, 近于童谣而异常亲切, 殊异于唐宋古文运动所倡导的古文。 这一规则在古今中外是通行的, 例如《西风颂》开头写道, “O wild west wind”(哦, 猛烈的西风), 它的美在于押头韵, 而格言“a drop of ink may make a million think”(和“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意思差不多)所用修辞多达五种。

第二, 发现世界的真相及其规律, 探寻历史的事实及其整体。 历史比思想更自由, 生活比艺术更丰富, 问题往往不是生活是否值得表现, 而是人们缺乏表现能力。 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和准确表达, 世界本身就是文学和艺术。 问题即是文章的题目, 事物内在的逻辑即是文章的结构。

第三, 为文就是学术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表示文学, 书却表示学术, 诗、 书都通晓者, 自然可以做到“腹有学术文自华”。 政府官员如果不解决社会问题, 却卖弄风骚(国风与离骚的总称), 不是在证明自己没有从政能力吗? 那些不学无术的人, 时不时地附庸风雅, 难道就能证明自己更有学问吗?

第四, 作文就是做事。 文章一般都有实践功能, 单纯娱乐只是少数。 好的文章往往是做事做出来的, 而不是单靠冥想而得的。 毛泽东同志的文章是其典范,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实地调查的产物, 可称之为“用脚写成”的文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则是以鲜血和生命写成。 从这一点看, 好的文章只有实践者才有资格做到。 说到实践, 人民是历史和实践的主体, 因此是文章好坏的最高评判者。

“道以载文”的实质是文与道紧密结合, 而道的实质是讲科学, 这样做完全符合我们党的文风理论。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论证了文风与学风的关联性, 认为“党八股和教条主义等类”, 都是反科学的形式主义的表现, 并且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论述道:“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 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 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 靠实事求是吃饭, 靠科学吃饭。”[10]835-836因此, 我们党的文风和学风是一致的, 都是实事求是和科学精神。 今天我们改进文风, 也必须这样做, 把党的优良学风和文风紧密结合, 而结合点就是科学的态度。

[1] [南宋]朱熹, 吕祖谦. 近思录[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

[2] [北宋]周敦颐. 周子通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 列宁. 列宁全集(第55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 杨振宁, 莫言, 范曾.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N]. 科技日报, 2013-05-20.

[6] [清]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中)[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7] [清]吴敬梓. 儒林外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8] [北宋]程灏, 程颐. 二程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9] 全宋诗(71册)[M].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编纂.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10]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猜你喜欢
文风文学文章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华人时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2:12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2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29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13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