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晋宁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基于对庞大的数据组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精确的、 可利用的分析结果的新型计算机技术, 具有实时性和多变性。 近年来,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 毫不夸张地说,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技术给不同领域带来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这一技术对山西省民间音乐资源传播形态的影响, 以及未来如何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民间音乐的创新。 一方面, 利用大数据技术, 我们可以将音乐资源进行大规模地收集、 整理、 分析、 管理, 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地方音乐资源的现状和变化; 通过对音乐资源发展情况的理论分析, 可以有效地反馈到音乐传播途径中, 从而达到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优势更好地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目的。 山西省被誉为华夏民族的摇篮,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三晋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尤其是民间音乐文化, 灿烂辉煌。 截至2017年5月, 位列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已有44项(包括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之多, 其中“左权开花调” “河曲民歌” “太原锣鼓”等民间音乐形式已经发展成为山西的文化名片, 缤纷多样的民间音乐是山西省人民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 然而, 从目前的山西省各市县地区民间音乐传播情况调查数据来看, 各地区专门从事民间音乐传播的艺人屈指可数, 这些民间音乐传承人自身对音乐理论掌握很少, 完全依赖口头教学进行传播。 山西省民间音乐分布情况十分散乱, 我们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和整合, 从而对于已经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音乐项目更加关注和重视。
在山西省各个农村地区, 开设有专门的农村文化站的乡镇并不多。 我们从这些农村文化站了解到, 在其中进行民间音乐传播的民间艺人普遍反映学习者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由于山西民间音乐本身大多采用方言演唱, 年轻一辈的学习者受到流行音乐文化影响较大, 反而对本地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 然而, 这些农村文化站引入多媒体设备和数据音频播放设备后, 能够整合民间音乐资源发展脉络与其背后的故事, 并对其进行分析, 提升民间音乐传播过程中的趣味性和民间艺人自身传艺的积极性, 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可以给予人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新形式的传播方式能够提升民间音乐的传播效果。[1]从农村文化站反馈的情况来看, 引入新技术后, 当地人民对民间音乐的喜爱程度和热情程度明显提高了, 与新兴科技结合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为传统民间音乐是落后的音乐文化的成见。
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机技术, 与其他软件结合能够对很多数据进行精确地分析。 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山西民间音乐在山西省各个市县地区的传播情况, 如传播效果、 主要传播群体、 主要传播方式等, 从而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未来对民间音乐传播的政策和计划等, 通过调整民间音乐在各地区的传播渠道、 传播频度来针对性地改善其在省内的传播效果, 起到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目的。[2]利用大数据对已经有计划、 成体系地进行民间音乐传播的地区进行调查和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传播效果和当地人民实际情况调整计划, 能够更加均衡各地音乐资源分布情况, 对于音乐传播发达的地区, 可以分析他们的经验并将其用于其他音乐传播相对落后的地区。 总之, 大数据技术对提高音乐传播效果大有裨益。
民间音乐传播形态分为自然传播形态和技术传播形态两个方面,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民间音乐的传播形态在传承与接受双方关系、 传播渠道、 传播效果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 尤其是山西民间音乐的技术传播形态, 依托大数据技术, 民间音乐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高效率。
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是一种最为原始的传播模式, 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少, 传播的外在表现为传播者和接受者通过空气介质进行音乐传播, 除此以外, 传播效果只受到二者距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3]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从音乐产生之初就存在, 直到今天仍然是音乐的重要传播形态, 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 音乐传播的媒介和环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然传播仍然是民间音乐传播的主要形态。
这一点也是由民间音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民间音乐都是起源于农村人民的劳动生活中, 口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民间音乐系统化的研究形成以后, 书面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是通过访问民间艺人和当地人民而得到。 山西民间音乐分布十分广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如今山西省很多农村地区也逐渐城镇化, 民间音乐传承艺人逐渐消失, 自然传播这种主要传播形态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 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山西民间音乐的传播需求了。 大数据技术为山西省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带来了新的启发。 自然传播形态下音乐传播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当下能够进行传播活动的民间艺人极少, 政府组织机构则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山西省现有民间音乐艺人分布情况整合起来, 以分布情况结果为参照, 使得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播更加透明化、 细致化, 针对山西省各地区民间音乐传承情况再做出相应调整与安排。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 对音乐传播媒介的革新和技术传播形态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民间音乐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既具有外在的行为表现、 艺术特征, 又具有内在的文化内涵, 而在传播层面, 传播的媒介技术则对民间音乐的文化发展与繁荣有重大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大数据技术将民间音乐技术传播形态从唱片、 CD时代带入了飞速的数字化网络传播时代。
20世纪初期, 唱片的发明使得音乐技术传播形态有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以往的乐谱传播只能起到记录作用, 而唱片真正做到了音乐的还原, 传播过程变得更加直观简洁。 2010年后,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大数据技术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民间音乐传播方面, 首先是改变了民间音乐传播渠道。 音频文件的数字化存储技术是民间音乐网络传播的基础,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已有音频文件的数据格式进行分析和整合, 对于山西省各地成千上万的民间音乐进行数据格式音乐文件的制作不仅能够永久保存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能够将其放在专业的音乐网站上进行对外传播。 相比于唱片、 CD昂贵的价格, 网络音乐更加平价易得, 而且具有传播速度更快、 音乐搜索更加便捷等优点。 如今移动互联音乐客户端层出不穷, 依据大数据技术, 针对不同年龄、 职业的用户群体细分也做得越来越人性化, 音乐客户端能够针对人们日常听音乐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音乐推送。 这一点对于民间音乐的传播是很有好处的, 地域化、 针对化地对山西省各地区人民进行当地民间音乐的推送, 能够切实增强民间音乐的传播效果。
其次, 大数据技术将传承、 接受双方的关系由单向传递形态变为双向的互动传播形态。 以往的唱片、 CD等音乐传播技术形态只能单方面地进行音乐传播, 运用大数据技术以后, 可以统计网络上用户对于民间音乐的反馈情况, 实现音乐传播的反馈。
当前, 将民间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进行融合传播的尝试在很多新媒体客户端已经开始进行, 但是主要集中在传统民间手工艺、 传统戏剧、 传统美食方面, 对于民间音乐的涉及还比较少。 未来山西省文化教育部门可以尝试开发专门的手机应用软件、 开设相应的微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 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上定期进行优质的山西省民间音乐的推送, 并号召山西省广大人民群众关注。 目前, 微信的使用在农村地区已经非常普及, 利用微博、 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统音乐的传播势在必行。 而开发专门的手机应用软件则能够帮助对山西省民间音乐感兴趣的当地人民群众进行自学, 利用这些现代化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传播平台, 能够使得民间传统音乐更加具有现代气息, 也能够引导当地人们熟悉和热爱民间音乐, 消弭山西民间音乐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4]
山西省民间音乐是在山西省劳动人民生产劳作的过程中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发展形成的, 如今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快, 很多民间音乐形式已经与人们生产活动分离开来, 而单独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为了迎合当下泛滥的娱乐文化, 民间音乐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特色, 而是一味追求与流行音乐文化结合, 这是不可取的。[5]在结合大数据技术对民间音乐进行传播时, 我们要注重对山西民间音乐传统特色的保护, 使其在山西省各地区进行广泛的传播和交流的同时, 能够保持自身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目前, 民间音乐在山西省各地区中多是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后再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改编后的音乐更加易懂, 也淡化了方言的负面影响, 但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 能够不加以改动的尽量不改动, 否则其扎根于山西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失去了。[6]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民间音乐难以被山西人民的年轻一代理解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从而更好地进行山西省民间音乐文化传递。 在保留山西省民间音乐原有的情境感染力和韵味的基础上, 结合山西省地方文化内涵, 音乐传播活动的进行也将事半功倍。[7]
作为掌握了大数据技术核心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山西省各个高校, 在民间音乐传播过程中要努力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了解山西民间音乐传播情况的技术支撑, 音乐艺术与新技术的结合本身就是未来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创新方向[8], 对该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得传播过程更加透明化, 传播双方之间互动性更强, 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通过大数据技术统计分析的结果, 能够了解民间音乐传播目前的实际效果和当地人民实际的接受情况。 目前, 不仅是山西省, 各个省份民间音乐的传播都面临着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但政府文化部门往往难以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这样的前提下, 难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凭借主观上对当地人民口头传播情况的观察, 难以全面系统地做出正确决策。[9]唯有通过全面的数据信息, 利用新媒体技术、 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才能够获得真实的、 系统的民间音乐传播情况和数据, 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总结、 归纳, 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和方案, 新技术的运用对于改善目前传统文化面临的传播困境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10]
自从20世纪流行音乐文化在我国盛行以后, 传统民间音乐在各地的传播日益艰难, 加上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和创新演绎, 即使是当地人民也难以对本地民间音乐产生兴趣, 这直接导致了近年来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播困境。 无论是民间音乐抑或是民间乐器, 在我国各省市地区中的普及情况远不及流行音乐和钢琴、 小提琴等西方乐器, 很多农村家长都会送自己的孩子从小去学习西方乐器和音乐课程。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市政府重视起民间音乐的传播, 重视起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大数据技术作为新兴的计算机技术, 能够改变当前的音乐传播形态, 为民间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山西省作为我国民间音乐重要传承地, 必须积极地寻求民间音乐传播的突破口, 不断利用已经掌握的新技术, 如大数据技术、 云计算技术等对民间音乐进行创新传播。 唯有通过政府、 高校各界通力协作, 结合新的技术, 山西省民间音乐资源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1] 吴晚屏. 大数据时代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困境及对策[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 38(4): 91-94.
[2] 滕腾. 传统音乐大数据的应用与未来[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5(1): 61-65.
[3] 王伟. 试论媒介对音乐传播的影响[J]. 中国报业, 2017(16): 35.
[4] 冯玲. 媒介形态演进与音乐传播方式关系探究[J]. 音乐时空, 2015(24): 25-27.
[5] 牛慧清. 网络时代音乐作品的传播方式与特质[J]. 重庆社会科学, 2013(5): 59-64.
[6] 雷敏. 浅析音乐传播[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10(2): 144-145.
[7] 谢秋菊. 当代教育背景下民间音乐传承的新思路[J]. 信息记录材料, 2017, 18(10): 127-128.
[8] 崔宇. 自媒体音乐传播模式下的流行音乐形态与创作[J]. 音乐传播, 2016(2): 119-124.
[9] 丁朝霞.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走出困境的思考[J]. 四川戏剧, 2016(6): 30-32.
[10] 罗玄. 音乐传播技术的历史发展解析[D]. 沈阳: 沈阳工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