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园+李秋
摘要:2017年年初,微信微博、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类社交平台被《中国诗词大会》刷屏,引发“诗词热”。本文从节目制作,参赛选手,节目观众,评委嘉宾,主持人能力五个方面浅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的原因,并探究其影响。
关键词:诗词大会;全民参与;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中国的文学史,几乎都伴随着诗歌的身影。诗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中国诗词大会》应运而生,这个节目带动全民回忆那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从而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好评。
一、 节目制作精良,内容精心设计
《中国诗词大会》长达一年的制作周期,20多天的录制现场,近3年的前期准备、策划、计议,节目组精心设计各种环节,于细微处体现中国的艺术之美。例如将沙画艺术与诗句连接,使观众不仅能参与互动,更可以享受沙画的独特魅力。
《中国诗词大会》的重中之重就是内容设置。《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简单的诗词没有意义,太难的诗词却也吸引不了观众,要做到雅俗共赏。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早接受的古典熏陶就来自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些课本里的诗句引发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共鸣。那些脍灸人口的名章佳句,是中国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更是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诗意。
二、 参赛者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主旨,十几岁至七十多岁的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盛世奇观。《中国诗词大会》不炒作,不造作,像清流一般洗涤了当下娱乐至上的电视节目。这个节目让我们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一个阶层的缩影,在一群参赛选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缩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遥远的距离感。
武亦姝如许的“才女型”参赛者成了新晋“网红”,很多参赛者凭着对中国诗词的一腔热情,与艰难的生活不断斗争,他们的故事令无数人动容。《中国诗词大会》出现过两位出身底层,但热爱诗歌的选手:40岁的河北邢台农民白茹云以及65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海军,这两位参赛选手曾经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他们历经生活的磨难却不失初心,一如既往的热爱诗词。这就是热爱的真正意义吧。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能保持一颗热爱的心,便是这些参赛者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吧 ?
三、 节目观众参与性高
《中国诗词大会》的目标受众,并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学者,而是广大对于诗词或传统文化心有爱好的人群。背诗虽然被诟病为隔靴搔痒,但却是中国老百姓最先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答题方式既考验了记忆力也考验了诗的理解鉴赏。
对学龄前儿童,用沙画的方式帮助小孩子们理解诗的意境,对中小学生,用填字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高中生,大学生,用 “飞花令”完成古诗词默写中的同主题横向延伸,对已工作的成年人,丰富了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老年人,打发了闲暇的时间,更是拉近了与下一代之间的关系。以诗词为中心的《中国诗词大会》,获得了社会各个年龄段的广泛认可。《中国诗词大会》被譽为能使全家男女老少一起观看的益智类节目,在家庭的氛围中体味诗歌的魅力。比赛场上的百人团就是电视机前观众的代表,大家一起在扣人心弦的答题环节屏息期待,一起在难题时抓耳挠腮,手机摇一摇答题的方式沟通了场内和场外,各种观众参与度非常高,节目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四、 嘉宾各擅胜场
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四位老师都是央视《百家讲坛》走出来的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舞台的大场面,他们面不改色,侃侃而谈。他们凭借自身的学识点评历史、文学、作品,乃至选手本身。他们能把奥涩难懂的诗歌转换成浅显易懂的语言,在诗歌与观众之间搭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中国诗词大会》的老师们是专业的代表,意境解读、作者生平、涉及典故,信手拈来。点评是大会点睛之笔,很多诗词看似懂了,但只有听完的讲解时,才发现这里面的奥妙无穷。点评的老师比我们更加见多识广,令电视机前的我们受益匪浅。
五、 主持人功底深厚
董卿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出口成章,她作为央视老牌的主持人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董卿的美,端庄得体,大体知性,“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①便是最好的写照。
我们印象中的主持人一般都是身着礼服,手拿主持人稿,按照节目顺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连贯下去,使节目能够有序进行。但是董卿不仅做到了控场,更是做到了丰富节目的内容。每一期节目的开始,她都能引用不同的诗词作为开场白,率先激发观众的诗心;面对选手的遗憾离场,她可以用“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②作为结束语送给选手也送给观众;在那些真情流露的感人时刻,以往气质如兰的董卿也会流下泪水。博学的董卿还可以在台上与四位评委闲话几回合,没有台本,均是自身的文采使然。董卿可谓是现实中的女神。
从这五个方面,浅要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中国诗词大会》也有其深刻的影响,对社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让人们重拾一颗单纯的诗心,不求其他,只安静的品一首诗,享受片刻的宁静。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把诗词与电视手段的有机结合,赢得满堂喝彩,传统与现实的融合获得了广泛成功,既大力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改革开放后,我们许多年轻人老是认为外来文化优于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强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经济发展,物质膨胀后,人们对高雅传统审美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当代电视节目娱乐至上的风气不佳,《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既符合党和政府对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倡,也满足了大众的文化要求,是一档优秀的人文益智节目。
[注释]
①选手王若西夸赞董卿道:“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②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是陆游的诗。
[参考文献]
[1]王立群: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什么火http://weibo.com/p/2304184a61db900102wzib
[2]刘艳霞:《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功能010022【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751(2016)09-0015-03
[3]张慧:浅析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新闻知识2016年第十期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