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卉
【设计理念】
《月光启蒙》是当代作家孙友田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经历,全文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读来真挚感人。
文章以“月夜”为现实意境,将母亲、月光、童年、启蒙等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拼读文本语言,体悟文章主旨。因此,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确立了“循疑而教,因势导学”的教学思路。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微研究”的方式,感悟歌谣魅力,同时充分探究歌谣口耳相传的原因,初步感受母亲给予“我”的启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品读感悟为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推敲琢磨。为了鼓励学生从“无声的文字”里读出“有声的画面”来,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教学方式:
1.以讀为主,建构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将学生带入意境的手段之一便是诵读。在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大量的诵读,从诵读词串开始,带领学生步入文本情境,让静谧美好的感觉始终萦绕在学生心头、回荡在学生的耳畔;再从寻找那些有感觉、有味道的句子入手,在自我诵读、伙伴诵读、师生诵读中,不断用声音去建构美好的故事情境。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深入感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并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使“人”与“文”自然而然地、协调地共振起来。
2.以疑导学,体悟语言美。
教学前,笔者下发预习单,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聚焦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以疑入手,共同研究和学习。首先,通过整理预习单,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就“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于是,笔者以此为研究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推想“长歌谣”的意思,不断丰富“长歌谣”的内涵。第二,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母亲嗓音的描写,鼓励学生进行圈划式学习。通过交流“文字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不断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及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继而感受文章写法的精妙所在。
3.以讲促思,探究歌谣美。
本节课,笔者设计了“课堂微讲坛”的环节,力求以微讲坛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团队研究学习,探究歌谣的魅力,并通过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歌谣之所以口耳相传的原因。通过探究与讲述,笔者不断勾连并带领学生回归文本的不同情境,再以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沉醉在美好的情境中,沉醉在深刻的思考中,沉醉在丰富的歌谣文化中,且这样的沉醉让文本的内核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紧紧围绕“循疑而教,因势导学”的理念,设计了《月光启蒙》第一课时的四个教学板块:词串诵读,建构美好画面;课文美读,营造美好情境;聚焦问题,品析字词精妙;开设微讲坛,探究歌谣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搂”,由教生字到诵读。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在朗读中充分感受文章的情境美,在诵读中初步感受母亲的形象。
2.整理预习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长歌谣”中“长”的意思,理解把声音说成“和风”“流水”“芳香”的妙处,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3.以“微研究:歌谣的魅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讲述,感受歌谣口耳相传的魅力。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念读童谣,揭示课题
师:瞧,这就是作家孙友田家乡的歌谣,自己轻声念一念。(出示书上的五首歌谣)
师采访学生:念歌谣有什么感觉?
师:小时候,孙友田就是在月光下(板书)听母亲给他唱这样的歌谣的。歌谣就像月光一样留在他童年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月光启蒙》。(板书课题)
【出示文中的五首歌谣,让学生在初次诵读中,体会歌谣的韵律感,初步感知歌谣给予人的心灵滋养。】
二、认读词串,扫清生词
师:课前预习时,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这些生字词,你会读吗?
出示:篱笆小院 最美时辰 洗完澡 搂着我
第一次读:笆单独念第一声,辰单独念第二声。但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音。(生练读)
第二次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一定浮现出生动的画面,说说看。
师:这画面多么静谧美好呀。就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再来读。
学习本课的生字“搂”。
师:这是搂的古文字(见图1),和现在的写法对比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左边部分如同是伸出的手臂,右边的字形像一个人怀抱着孩子。
生2:虽然是古文字,但同样能让人感受到妈妈怀抱的温暖。
师:看着古文字“搂”,你是否回忆起了被妈妈搂在怀里的感觉,说说看。
师:是啊,这个字多么温暖啊,一起来写。
师(讲解):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右边上方米的撇捺要舒展。下方的女字,第一笔是撇点,写时注意撇短、点长,最后一笔横要托起上方的“米”字。自己练写一个。
师(过渡):写着这个生字,仿佛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生字“搂”的教学是有层次、有梯度的,“字形”的关注,让学生体会到生字本身的意蕴;由“字形”到回忆相关生活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唤起心中对母亲的深情。教学生字,不只是教学生会写生字,更要让学生领悟生字的丰富内涵。】endprint
师:这组词串,你会读吗?
出示:割荆草 筛大米 红帐子 坐花轿
生1:荆的后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
师质疑:由这组词串你想到了什么?
生1:这是老百姓的家常生活。
生2:这些是母亲为我吟唱的歌谣。
师(小结):你瞧,在老百姓的眼里,生活就是一串串歌谣。咱们一起打着节拍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词串,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想着画面去读。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
篱笆小院 最美时辰 洗完澡 搂着我
割荆草 筛大米 红帐子 坐花轿
【两组词串诵读的目的不同,第一组词串,要诵读出童年月夜的静谧美好;第二组词串,不仅要诵读出丰富的韵律感,还要诵读出百姓生活的画面感。】
三、质疑问难,赏读课文
师:读着读着,咱们仿佛就已经坐在了月光下的篱笆小院里。捧起书来,把那些读来特别有感觉、有味道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师:除了这些读来有味道、有感觉的语段,同学们还发现了一些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老师把大家在预习单上提出的问题,做了个统计。
教师出示问题。
师:我发现不少同学都问了“歌谣为什么会长出来?”这个问题。
师(采访学生):平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你会怎么办?(查工具书,查教辅资料)
工具书给我们的是确定的知识,可是有的问题仅仅靠工具书是无法解决的。
请轻声读读第5小节,边读边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长歌谣”的意思。
学习“长歌谣”。
师: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交流你的想法。(师巡视指导)
生1:外婆唱给妈妈听,妈妈和爸爸又唱给我听,相信“我”长大了还会唱给我的孩子听。长有“口耳相传”的意思。
生2:因为满怀希望,心有热爱,才能唱出动听的歌谣。长有“创造”的意思。
生3:每个人都是歌谣的创作者,歌谣就是他们智慧的结晶。长有“孕育”的意思。
师:家乡的歌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香甜了清苦的日子,美丽了贫瘠的土地。这才是“长歌谣”真正的含义!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课标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关于“遇到不理解的知识该怎么办?”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回归语言文字,回归字里行间,去推想“长歌谣”的含义。在静思默想中,“长歌谣”的内涵得到了充分挖掘,这样的发现是学生看得见的成长。】
师:想听听这动听的歌谣吗?闭上眼睛。(播放录音)
学习“甜甜的嗓音”。
师:轻轻睁开眼,什么感觉?大家说的,就是课文里写的——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在预习单中,我看到不少同学就这句话也提了不少问题。
师:读读你的问题。
师:的确,这种写法真的很特别,用笔圈圈那些让你觉得特别的地方。(交流分享)
生1:这样的文字带来一种诗意的感觉。
生2:声音像风一样温暖,像溪水一样动听。感觉很舒服。
生3:这种感觉很抽象,作者的表达却很形象。
师:借用不同感官写出了相同的感觉,所有的感官在一瞬间都被打通了。
师(总结):声音真好听。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读,静静地去感受那份美好。(生齐讀第四节)
【此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品味语言,尊重学生最直接的体验,引领学生畅游于文字之间,从“甜甜的嗓音”到“和风”“流水”,再到“芳香的音韵”,让母亲音色的甜美、满怀的疼爱之情直抵学生的内心深处。表现形式不同,感受却相同,音色美、意境美、文字美彼此依存,交相融合。】
师:母亲就是这样用芳香的音韵,用甜甜的嗓音,在柔和的月色下,为我吟唱了一首首歌谣。(出示五首歌谣)
师:同学们,挑一首你喜欢的歌谣读一读。
四、课堂微讲坛,探究歌谣魅力
师:歌谣真是让人越读越想读。它究竟有什么魅力呢?一起去“微讲坛”里聊聊这个话题吧。怎么聊呢?这里有一张图示说明。
师讲解具体要求,巡视并指导。
生汇报交流:
生1:我们觉得歌谣的魅力在于它郎朗上口,充满了童真童趣。
生2:是的,而且读着读着,那种活泼俏皮的感觉就出来,很有意思。
师:真棒。掌声送给他们。刚刚大家讲述的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趣”。(板书:趣)
过渡:这一首首歌谣,伴随我长大,更长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
生3:我们觉得歌谣的魅力在于歌谣中有美好的情感。
生4:虽然人们生活贫苦,可是将美好的心愿寄托在歌谣中,这使得歌谣读来不仅有趣也很有情。
师:能用一个字来提炼你们的观点吗?(板书:情)
师(总结):柔和的月色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将这一首首歌谣传递到了小孙友田的心间,如同在他的心田里播撒下了一颗颗种子。
【课堂微讲坛,旨在通过微讲坛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歌谣的魅力,“讲述”是个难点,却也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教师提供了讲述的图示说明,让学生清楚明晰地了解讲述的流程,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多角度、多层面地讲述对歌谣魅力的研究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提炼研究心得,既能提炼学生的思考过程,又能提升其对文本的理解,可谓言意兼得。】
五、深化主题,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通过微讲坛,我们谈到了歌谣的魅力,其实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研究,在大家的预习单中,教师还看到了同学们更多的思考。
生读自己提出的问题。
师:下节课,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和发现,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堂不是以40分钟为终结点的,安排学生读自己就文本提出的其他问题,无疑是将40分钟的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以新的问题拉开研究性学习的序幕,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真正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