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歌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不断发展,其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爱国主义的传承和弘扬是维系当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稳定、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无形纽带。如今许多高校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已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理智灌输、情感渗透、危机意识等方式。而本文主要从渗透式德育的视角出发,对当代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 高校;渗透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 渗透式德育的内涵
所谓渗透式德育即以和风细雨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隐性德育方式。其本身具有潜隐性、渐进性、持久性、平等性、广泛性等特点。其中,潜隐性是渗透式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突出特征,指教育者在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教育目的的情况下,将思想、意识、立场、观点等通过载体来传递,通过情境来感染,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渐进性体现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应如水滴石穿般锲而不舍。持久性指渗透式德育的教育效果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渗透式德育下受教育者是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无意识地接受了教育,众所周知,领悟而来的内容远胜于被动接受而来的持久稳定。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富有感情。平等性指渗透式德育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话语权,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这一特点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性、自主参与和内化,符合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在这一状态下,至于是否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学多久完全由受教育者决定。广泛性指滲透式德育内容包罗万千,教育载体丰富多样,教育方式灵活多变,是一种全方位、多维的教育形式,广泛的存在于高校的教育时空中,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包括物质环境,也可以包括精神文化氛围;既可以是静态的环境设施,也可以是动态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渗透式德育视角下谈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指从德育思维上的方法论角度出发讨论新时代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当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创新的一种表现。比如它本身的特点体现的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内在需要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灵活、正确地认识与把握新形势下全球化与信息化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总而言之,渗透式是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应重视这一方式的实施。
二、 高校运用渗透式德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课堂灌输严重,忽视渗透式德育的实施
缺乏渗透性,依赖课堂灌输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渗透式德育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发展,但很多高校仍不顾实际教育效果坚持传统的口头宣讲或灌输方式。这种传统方式本身并非全无可取之处,而是很多高校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堂上爱国主义宣讲内容空洞而无效,为省却麻烦并使爱国主义教育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忽略学生的主观感受,一意孤行传达自己所谓的正确思想观念而忽视情感渗透。梁漱溟1922年所做的一篇题为《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传统教育重情意,西洋人的教育重知识,教知识是教给人生活的工具,教情意是教给人生活本身。所以,教育即是“调顺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但是,中国的教育却又往往把教知识的方法用来教情意,结果反而搅乱了情意,妨害了情意。这段话用来说明当代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适用,当代许多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往往让学生把爱国主义内容当死知识来记,用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程度进行测评。这是极不科学的,考出的分数说明不了其实际的道德水准,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也不见得就是真正的爱国者。
(二) 渗透式德育下高校发起的爱国主义活动过于“形式化”
高校举行的爱国主义活动原本应该以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目的,有一定的活动背景和意义,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爱国注意教育活动时活动内容空洞,形式生硬,纯粹为了举行活动而活动。比如,有的高校在举行这类活动时往往在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日来到之际,做几场专题报告,组织一两次参观学习,搞一些形式上的会议或出几期专刊等。这些活动看似开展的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因很多主题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后很多学生都没能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更谈不上能将爱国主义内容及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主观感受并整合到自己的价值观中。总之,现在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虽然增多了,但爱国主义热情并未见得比过去高涨。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许多高校的爱国主义活动流于形式,活动中不给学生话语权,导致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从而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 高校不注重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作用
环境创设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环境创设的一部分,且同样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许多高校在运用渗透式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能想到课堂内专业知识、学科内容方面的渗透,能注意到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渗透,却往往忽视校内基础设施发挥的渗透作用。另外,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也指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及其物质形式表现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因此,学校的各类建筑、环境设施并非毫无生命,毫无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但是现在,相对于许多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高效老校区,部分新建的高校中管理者过于追求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效果,许多建筑物只重现代化外观,许多环境设施只成摆设。比如,一些高校建筑墙面上的涂鸦追求绚丽多彩的视觉冲击效果,忽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传达,或者有意传达却主题不鲜明;比如,校内道路两旁的报刊专栏,为迎合大众口味喜爱刊登一些娱乐化、商业化气息浓重的所谓社会热点,却给时政性的新闻、国家要事等留有极少版面;再比如,校内的一些“标语牌”许多都没能发挥其宣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功用。
三、 渗透式德育下针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将渗透式作为新时期高校课堂设置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前面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方法上仍存在很多传统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堂灌输严重,理论说教频繁,缺乏情感教育投入等。在这里我们不刻意去否认传统教育采取的一些教育方式,而是以一个新的视角着重叙述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教育方式也该推陈出新。所以,新时期高校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采用具有认知强化功能的灌输式德育的同时,要注意结合现代实际,贴近学生心理及实际生活需要,多多采取注重情感投入,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内容的渗透式方法。陆有铨教授曾指出:道德的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目的的制定,也规定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道德教育的本质目的是要培养有德性的人。即德育目的既指向行为又指向情感体验。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被指使,可能是行为习惯,也可能是带有功利目的的。然而德性是关乎人的行为和情感體验的,需要终身践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真实的体验,道德情感的获得最终指向道德行为的产生。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道德教育中使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愿意付诸实际行动的人,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更多的应指向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只有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感受才能让他们切身的体验到这种情感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自愿的形成爱党、爱国的思想观念并很好的践行爱国主义行为。而渗透式德育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方式其本身重视潜移默化、注重情感渗透的潜隐性、渐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真实情感体验的获得。所以,渗透式德育的实施有利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实现,当今高校在进行爱国注意教育过程中要以渗透式德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突破口,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的获得。比如,在课堂设置上,开发关于时政的德育校本课程;注重爱国主义思想在各学科内容中的渗透;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渗透阵地;课程内容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要贴近学生的现实价值感受;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意识,而非直接给出一个所谓的准确且必须接受的做法,更不要以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程度进行测评。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无压迫感的体验、感受和领悟祖国的伟大情怀,并由此产生发自于内心的对祖国的爱。
(二)理解渗透式德育的实质,避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过于形式化的问题
渗透式德育的实质是教育者为达到一定德育目标,有意识地选择和运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相关载体,采用科学方法,间接且持久地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和体会中接受教育。这里有几个关键点,分别是:达到德育目标、有意识的选择相关载体、采用科学方法。而当今许多高校在运用渗透式这一方式开展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时往往只注意到“无意识”、“间接性”、“潜移默化”等特点。而忽略掉“达到德育目标”、“采用科学方法”“持久”等关键点。所以才有了上述问题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于形式化问题。我们都知道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个个体对国家民族的爱不是空虚的,其形成也非一蹴而就,它总是随着个体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点滴积累而成。所以,当今高校在运用渗透式这一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要少一些形式上的专题会议,参观学习。多一些实际意义上的主题打造,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要充分尊重他们,给予一定话语权以使他们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比如,高校在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中可以打造以“爱家、爱亲人、爱乡土”为主题的活动。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总是最先认知和熟悉自己生长的身边环境,总是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产生美好感情,对亲人产生无限眷恋,对故乡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强调这些主要是想表达,当今高校在举行爱国主义活动时不要像例行公事一样,或定期或心血来潮的举行一些过于偏重宣扬英雄事迹,歌颂伟大人物,强调敢于为国家利益牺牲一切的空洞且近于功利性的活动。当然,这里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这类活动的意义,只是讲这类爱国主义活动渗透内容相对于“爱国、爱乡土”这类活动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再加上一些高校总是形式化搞这些活动,并不注重活动后学生的反思和总结情况,导致爱国主义情感渗透效果不佳。总之,渗透式德育下的爱国主义活动要具有实质内容,要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即收到持久德育效果为主要目的,不要纯粹为了渗透而渗透。
(三)创设良好校内环境,重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首先要创设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的良好教育环境,这个教育环境包括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主流思想营造的大环境,对于这一大环境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各专家学者有不同看法,主流的观点是这一环境本身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对于这一块在这里不作赘述。另外校内环境作为对高校来说可控性很强的一种渗透载体,本身包括物质环境的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这里着重要说的是校内物质环境创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部分,这部分可以说是渗透式德育丰富多样教育载体中的极小部分。比如“图书馆”“教学楼”“报刊专栏”“标语牌”等的创设,这些基础设施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关联不大,所以许多高校往往容易忽视校园物质环境在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方面的“匠心”付出。然而实际上,校园里哪怕一尊雕塑、一幅壁画、一处园林景观甚至一间寝室的悉心打造都能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所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在重视课堂内容、课外活动渗透的同时要注意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创设,比如,报刊栏中多刊登一些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供学生饭后或校园散步的路上进行观阅,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可以打造一些伟人雕像,摆放刻有他们丰功伟绩的石碑;在一些专门作涂鸦的墙壁上设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等。总之,高校要重视基础设施环境创设释放出的强大心理敦促力量,重视其对学生的“情感陶冶”、“潜移默化”作用。
总结:当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单纯的课堂灌输模式;克服课外渗透活动中的“形式化”问题;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作用,从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入手,入情入理地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的人格。这对于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教育者在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用心利用各种校内资源和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的同时能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改善其道德行为,从而影响、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让学生学会真心关爱身边人、身边物。当代高校要重视渗透式德育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李明伟.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J].中国教育报,2002(2).
[4] 薛莉.学校隐性德育及其特点探微[J].中国德育,2006(10):15-17.
[5] 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1):8—11.
[6] 朱云海.隐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开发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3(5):25—26.
[7] 高德胜.中国现代教育问题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3.
[8]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9]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