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殿斛+姚冠新
摘 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当前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大势所趋,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为基础的社会创新,这一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双向互动。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角度介入黔中营盘地区村民2016年重建地戏的公共事件为例,在社会治理理论探讨与PEST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和总结作为社会组织的地方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社会管理(服务)的双元主体模式的成功经验,用战略管理的PEST模式分析营盘村民重建地戏的历史际遇和理性选择。
关键词:黔中长顺;营盘地戏;社会组织;战略管理;PEST分析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当下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田野民族志作业绕不开的视角和话题。以来自基层的田野报告多见于学位论文答辩来看,面对风生水起的非遗语境,选择处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时很难有如同田青所说“谁说‘非遗文化一定要发展”的胆识,而是亦步亦趋地诉说“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须。我们往往迎合音乐学学位论文的标准,做满一章音乐形态的分析以证明传统的价值和特色,然后“非遗”的话题就成为田野作业民族志的要义。
对此,如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不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等入手,对于国家责任的建议和意见就自然而然地成发号“私令”;而就微观的地方性文化建设问题而言,不以民众需要和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非遗”项目的申说和民间传承的诉求就成了学人想象的乌托邦。
PEST模式一般应对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加上SWOT分析(相当于诊断),从而明辨优劣,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和实施。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田野问题研究中采用该两者,有利于从组织目标实施建设的角度提供方法和视点,使应用民族音乐学在面对当下的社会非遗问题时有了分析的指向和阐释的理论。
为此,运用PEST模式分析2016年黔中长顺营盘社区重建地戏事件,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角度解读营盘村民重建屯堡地戏的宏观环境并提供传统文化传承的经验和启示。这有两个认知前提:一是重建地戏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共事务,而是社区持之以恒的地方战略规划;二是营盘村民是一个大的亲戚群体,具有准组织的性质,可以根据需要结成基层社会组织,实施和运行团队目标。
一、重建地戏事件
(一)历史场域
在黔中腹地有一个营盘小村,坐落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与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交界处。在崇山峻岭中,这里曾是区、乡(级)治所①,现规划为社区(村)②。该村位于安顺屯堡文化圈边缘,靠近全国闻名的特困麻山③地带,是民族杂居的“老少边穷”地区④。营盘是一个民族分水岭,一个重要交通关隘。从北而南,渐入苗夷腹地——归化(今紫云)地界。“归化”之名,是雍正王朝“羁縻”政策的体现⑤。《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说,“明贵州各卫,大抵是‘三分守城,七分下屯,于要害处分设关隘、哨卡……卫、所、堡、哨设立于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 [1]237,而清代的“镇、协、营、讯、塘,遍布州县,不唯占据府、州、县城,而且安置在广大农村……”[1]239久之,这些营盘(地)慢慢地变成了居民点。
营盘北面“白虎山”上有防御工事和碉墙,南面“青龙山”,东山“扎营坡”,北边“校场坝”(古代操练或比武之地称“校场”),西边寨脚叫“辕门口”(古兵营门称“辕门”),这些都是军事性质的地名,是屯堡关联的自称和他称(称它)。“营盘”建置亦应是清朝屯兵的结果,营盘历史上曾建立过“榜上书院”(今营盘小学),还组建过“安(顺)紫(云)长(顺)”边区游击队“营盘游击支队”。⑥
营盘是两地区三县市边界的商贸集散地,造纸业小有名气。营盘村民自称为“营盘人”,祖辈多造纸经商。同姓不婚,街内联姻,整个营盘街形成一个大亲属群,互助互惠,具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意识。周边汉人与原住布依同姓(宗)聚族而居,务农耕种,亦有群体认同意识,具有团结担当的大义民风。
营盘居民的构成体现着屯堡文化的内涵。内地军屯往往随着第一代屯人的年长日久和原住民的羁縻王化慢慢变成后续商屯和民屯之地。贵州屯堡史的研究表明,“调北征南”后“调北填南”,军屯后续是商屯、民屯,是屯堡长治久安的移民手段。但军屯建房与布依相似,区别于安顺屯堡的碉楼样式和功能。
杨殿斛 姚冠新营盘村民重建地戏的效能研究——基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PEST模型分析
(二)文化怀旧
地戏是贵州安顺屯堡文化圈的身份标识。笔者曾于2006年在营盘重建的“观音寺”里向几位六十余岁的老年妇女询问当年“地戏”的情况。这些老人家满怀深情地回忆说,营盘地戏是从安顺学来,“脸子”(脸谱)雕刻很好,可惜“文革”中被烧掉了。在这些老人的心里,庙宇与地戏都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然而,“文革”初期营盘屯堡文化的活态标志地戏“脸子”被烧毁在营盘村民的心里成为一个痛苦的记忆,一个失落的所谓屯堡文化身份。
(三) 地戏重建
2016年7月5日,微信收到几张家乡排练地戏的照片,旁边的老人是那么地熟悉。(图1)70多岁的老人,辅导教传还是那么地执着,惟妙惟肖,像汉代说书俑那样生动,一下唤起了我多年来对营盘地戏的牵挂。这次地戏重建可是有礼有节的合法活动。当然,这些成熟的经验与2008年重建春节活动的教训不无关系⑦。
“营盘地戏筹备小组”起草了《关于成立营盘地戏筹备委员会恢复营盘地戏表演的请示》 《關于恢复营盘地戏的倡议书》和《营盘地戏筹备委员会成员名单》3份文件。此外,为方便联系和沟通,还建起“营盘地戏文化联络站”QQ群和微信群。8月11日,在营盘戏坝举办了一个民间“开光”启动仪式,长顺电视台和《贵阳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开光活动是地戏表演的一次开箱仪式,表面是对神的恭敬,实质上是人的理想的现实折射。与其说是传统地戏再建的宣传展示,不如说是民意的合法性争取。endprint
2016年10月25日,在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支持下,营盘戏协成立,全称为“长顺县摆所镇营盘地戏协会”。组织机构把营盘籍的县政协副主席、大学老师和科局官员等列为顾问,安排了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具体管理地戏重建事务的营盘村人,教练组长何杰老师兼唱词、唱腔教练,卢兴顺和陈碧权老人任动作教练,还设有表演和后勤组管事。同时,拟就了《成立戏协请示》 《营盘戏协章程》 《地戏发展规划》 《意向会员名单》和《经费预算》等文件。11月21号颁发戏协社会团体登记证,使得营盘地戏重建逐渐取得国家认可,能够名正言顺地从事社会活动。县民宗局牵头规范营盘地戏组织隶属,推动地戏重建工作,还拨款2万元,加上自发集资(镇政府3000元等)4,4672万元⑧,满足了启动需要。
至此,营盘地戏重建的合法化的“名”和款争取已经初步完成。随后,营盘的父老乡亲们集资购置了地戏的基本道具,如鼓、锣、脸子(壳)、服装等什物,营盘街上的老年人手把手地教年轻人学地戏。敝帚自珍,子承父业,血肉文本的传承出场,事实地证明了营盘地戏文化的历史存在。
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实施和“多彩贵州”⑨文化展演的有力推动下,营盘地戏在传承人所剩无几的时候赶上了传承的晚班车。营盘地戏呈现的艺术样式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大相径庭,但由于是前辈的传统,不管是怀旧还是纪念,地戏的老腔老调、锣鼓声腔在当下的营盘复兴。一群年轻人在三位知晓地戏的老人指导下,不辞辛苦地学习排演,使地戏担当的教化责任又在营盘的时空中展演出来,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建设的示范事件。
二、PEST模式分析
PEST分析是战略咨询用来帮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一般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4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这个模式被公共部门管理借用以研究自身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富有成效和意义。营盘地戏协会的成立和地戏的重建体现了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可借用该模式试为分析。
(一)地戏协会建立
营盘地戏协会的成立是一个民间社会团体组织化运行的结果,称为民间组织也罢,称为社会组织也罢,其实质就是民间的行会组织。营盘街的人是一个亲戚圈,具有准组织凝聚力的特点,应需要就可以成立相应的团体组织。使用“社会组织”的概念指称“地戏协会”,主要是与公共管理理论接轨,与政府组织相对的民间组织、草根组织和公共管理学理上的“非政府组织”等意,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组织与城市目标成熟的第三部门显然又有很多的松散和传统元素的混合,故称“社会组织”为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改造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了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团体组织,国家管理迅速推进到村寨家户,传统文化存在的空间被严重压缩。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有所复兴,特别是那些扎根于乡镇社会底层的民众组织(草根组织),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二者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
组织是什么?当然是一拨人。当一拨人形成一个组织后,就可以有序地推进团体目标,而这种目标往往不是个人可以实现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提供各种专业性服务,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功能的不足,也使社会组织在大量社会管理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在2016年7月5日,营盘民众以舞狮队为基础,通过宣传、发动,把重建地戏作为营盘民间文化长远发展的公共事务(战略规划),利用营盘村社的泛亲戚群关系,结成重建地戏的社会组织,实施和运行团队目标——重建地戏。于是,历经亲戚圈—舞狮队—地戏筹备组—地戏协会的过程,按照国家社会组织管理的程序,最终成立政府认可的合法化社会组织“营盘地戏协会”。这个协会组织把基于屯堡文化基础的地戏逐渐复兴起来,成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成功范例。
(二)PEST模式分析
重大文化事件的发生,有时是历时与共时耦合的产物,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重建地戏对于营盘村民来说是一件大事。重建地戏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新时期以来多年的呼声,二是也有“文革”等运动的伤痛的历史记忆。这两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张力拉扯着重建的方向,直至2016年的夏季,多种因素促成了重建地戏的良机。对于一个地方民间社会,重建地戏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地方性的战略规划。2016年营盘地戏重建实踐的成功推动得力于协会组织的建立。集思广益,以团队组织的名义调动社会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戏重建的进程。试以图2的PEST模式分析之。
1. 良好的政治环境
文化事件的发生和建设涉及的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作为民间社会的文化建设,营盘地戏重建恰逢良好的国家政治环境。不仅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中国(2004年加入)实施了12年,中国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更在于建立了“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州(州级市)—县(县级市)”四级保护体系,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今年(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等,国家政策环境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支持力度很大。
而对于具体的营盘社区的政治环境而言,虽然政府没有主动承担和引领文化建设的重建地戏传承之计,但经过2008年营盘民众自发组织开展春节活动,民众文化建设的自主选择,如广场舞、运动会、舞狮赛、对山歌等都有了很大的空间,加上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文化义演,地方官员与营盘村民的关系得到改善。地方政府全局性考虑的轻重缓急不一定能够及时积极支持某一文化事项,但是,绝不会粗暴干涉地方文化的发展;而且,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也是地方政府的题中之意。endprint
2.日渐宽松的经济环境
西部小镇乡村的经济情况是很难用GDP说事的。记得2013年笔者调查民间山歌情况时,长顺资深音乐学者李德懿先生说,你看看那些翻山越岭过来赶场(集)的农民,拿升把(几斤)粮食来卖,粑粑(很便宜的零食)都舍不得吃一个,却不忘买山歌碟去听。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乡间民众的精神需要不是贫困的经济就可以阻隔,只是满足的途径不一样而已。传统艺术样式的生产成本低,而且与传统文化相关联,时值当下的文化复兴的环境,乡间文化建设的民间资本的筹集不是困难之事。这就是营盘地戏重建很快募集到启动资金的原因。
而当下的营盘社区,虽然因为国家(政府)的治理需要被撤并,从乡降为社区,但积极发展的国家投入和政府规划却持续不断,穩步递增。在紫王葡萄的产业化种植和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民众的经济收入有了进一步提高。相当部分年轻人到东南沿海打工,使区域内的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同时,随着承包到户、退耕还林以及扶贫搬迁等工作的开展,人们比以前富裕,区域内人口增多,闲暇时间更多,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适当的人文环境
营盘聚居着早期汉人、原住布依和屯堡汉族等三拨人。这里汉人文化与布依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学校文化与乡土文化、政治文化与乡民文化、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等多重文化层叠融洽。街上异姓联姻形成了大亲属群,周边村寨聚族而居的布依族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影响着整个营盘村民的性格塑造和群体行为实践。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开通推动了营盘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大众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孩子教育也是社会文化风尚。自实现“普九教育”以来,读大学生的人多了,外出打工的也多了,人们的见识日渐丰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等能够及时地传达到大众百姓之家。这样,“非遗”保护以及重视传统文化的政策也能及时深入民间。“文革”阴影的逐渐淡化和年轻后辈的无畏,以及“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热的推动,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成为基层政府和民众当下的理性选择,也就说社会文化环境使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屯堡地戏”重建呼之欲出。热心传统文化的民众聊起家常,在2016年暑期的闲暇促成了“重建地戏”的呼吁。
4.现代的科技发展
大众传媒及时把传承屯堡地戏文化的事例传达到民间乡野,激活了营盘乡间年长者的地戏记忆,也激发了年轻人重建地戏的勇气。同时,QQ技术和微信交流的便利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推动了地戏重建在2016年发酵。摄像、录音技术成为推动地戏学习的有力辅助工具,及时录制激励的视频、报道政府的关心、联系外出演出的消息等等。当然还有地戏唱本的电子查阅、排练安排的传递、地戏唱腔的模仿等等,都得力于当前大众传媒的技术和手段。在地戏QQ群和微信群里,随时可以查阅到捐资买单、唱段录音、交流录像、协会章程、组织机构等。
这样,在一个组织或准组织确定一个战略目标后,环境是否适宜就成为实施的关键。2016年的6月底,营盘几个舞狮队的青年人在一起谈论训练,突然话头一转,就扯到多年来蕴藏在营盘人心头的记惦——重建地戏。在没有基层政府的大力支持,拨款不多,协会揭牌仪式没参加(以贺信形式参与)的情况下,也达到了国家在场的目的(民间说的“护身符”)。县里相关部门的合法化肯定——办理社会组织登记证,为重建地戏正名顺言了。于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珍惜,起草文告,宣传要义,募捐物款,重建地戏工作开始了。
三、地戏重建效能分析
无疑,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其效能如何取决于地方基层政府的价值取向和官员认识,也就是支持力度,不管是舆论上的还是经济上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但怎样将社会组织(地戏协会)作用的效能放大,怎样促进政府与民众双元主体合力,从而破解社会文化传承的困局,提出化解对策和思路值得思考,这对于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和推动工作效能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比较规范和成熟的公共组织来说,PEST分析便利简捷,其不确定因素较少。而对于第三部门来说,情况就变得复杂而迷离了。特别是民间组织,很多处于准组织状态。民间活动虽成本较低,人们不依赖之生活,但是一旦这种民间组织的力量被发动起来,即可以弥补政府部门的不足。营盘地戏重建地戏的效能分析如下。
(一)重建地戏组织身份的合法化
自从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Jean-Francois Lyotard) 出版《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⑩,合法化问题不仅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关注,也推动世界上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对自己身份合法性的觉醒。社会组织是与政府组织相对的民间组织、草根组织和活动团队,与公共管理学理上的“非政府组织”等意,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或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 非营利性组织)。与城市成熟的第三部门相比,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组织显然又有很多的松散和传统元素的混合。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进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凝聚力价值的征召,以及国家管理“统治—治理—服务”的转变,使民间社会治理有了一定的空间。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特别是那些扎根于城乡社会的基层民众组织(草根组织),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物品)。
但是,国家向来重视社会组织合法性问题,不仅是对于社会是否推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能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社会组织存在。因此,营盘村民以舞狮队为基础,从开始(2016年7月5日)拟定政府请示、公民公告,通过多方宣传和发动,到2016年11月21号县民政社会组织管理所办理“长顺县摆所镇营盘地戏协会”社会团体登记,明确业务范围为“保护和传承地戏文化,开展文化传承和交流”,办理地戏组织和业务行为的合法身份,排除“莫须有”的地方因素干扰,从而为名正言顺地开展地戏重建和传承活动提供了前提保障。endprint
地戏协会安排了一个十余人的顾问名单(图3),主要由营盘籍的文化学者、国家机关人士等组成。顾问名者有支持家乡文化发展的担负,更有诠释国家传承文化政策的义举。
(二)建立地戏双元主体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认为公共组织的管理主体是多元的B11,高丙中2016年在《公共文化的概念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双元主体问题》B12中论述民间文化经过国家机构认可之后成为“公共文化”,其多元主体简化为政府与社会“双元主体”。当前我国建立在全能国家管理模式下的社会组织多是政府意志支配的产物,民间百姓(民众)自发的组织不多,既有传统社团的涣散组织特征,也有现代社会的元素。通过培育和引导,一些社会组织可以独立生存,具有第三部门的特点和能力,能够为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这些组织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推动业缘關系的发展,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基层政府容易忽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而过多地关注维稳工作的防范,导致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缺位。
地方基层文化建设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基层政府公共管理的要务,但是,传统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仍然遇到很多问题。双元主体意识的游离,使政府(官员)与社会(民众)在对待传统文化的主体性选择上有着功利性的驱动。政府(官员)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统一,且民众主体意识隐退或缺位参与,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所以,营盘2016年重建地戏的效能首先得力于合法化的认定,然后是社会(民众)主体的积极参与。虽然双元主体表现还不太平衡,但社会各界以及行会组织等合法机关(组织)的积极支持弥补了一定的不足,使得地戏重建还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地戏协会战略规划
在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报告中,SWOT分析相当于是诊断,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从中找出发展的机会与优势,为PEST模式分析提供战略规划的外部定位。SWOT的SW部分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部分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分析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将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用系统分析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决策性,有利于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规划。
营盘地戏协会SWOT模型分析组织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参见表1。不管是从地方政府的文化发展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际遇中,“重建地戏”是当前作为文化组织的营盘地戏协会具有的优势和机会的最佳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因素众多,保护成效各异。贵州六枝的梭嘎苗族民族文化村主要以国家出资维持,召集民众凭人游览(摆设),客去民散,客来民演,如此传承,实在可叹。山东临沂平邑县下令丧事简办,礼乐不兴,而唢呐“非遗”成为无源之水。河南罗山皮影戏,民众承头,政府支持,发展不错;冀中管乐,民众承头,社会呼应,发展如常。如此,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审时度势,建立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双元主体到位,何愁传承不行?
基层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提供公共服务,值得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借鉴。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成效如何,要从社会组织(团队)公共管理战略规划的角度研究,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放到地方(组织)文化发展的高度制定战略,分析优势与机会、劣势与威胁,然后有的放矢地提出具体而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唯有发挥优势抓住机会,规避威胁改变劣势,不隔靴搔痒,不人云亦云,方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 语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共服务效能提高,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效能的认识,促进国家对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的关注,推动基层社会组织的正常成长。因此,研究基础社会组织的效能作用不仅必要,而且迫切性。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效能作为研究课题是当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笔者从事音乐研究之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的跨学科探索,由此带来的理论和方法的关照,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系统化、精细化的研究和实施。
综上所述,在国家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大好形势下,2016年营盘村民以舞狮队为基础,组成“长顺摆所营盘地戏协会”,广泛宣传,积极发动,重建屯堡地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成功范例和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值得研究的范例。
责任编辑:钱芳
注释:
①民国31年(1942)设置区公所,建国初期设公社,1983年后改为乡,2014年区划调整,又变成了摆所镇的营盘片区村。
②营盘原来是乡,2015年又调整划为摆所镇的一个社区。
③麻山地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惠水县、长顺县、罗甸县、平塘县和安顺地区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县等六县结合部,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④参见长顺档案局:《发现红色之路——长征路上的长顺》,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作为革命老区,1935年4月中央红军过营盘西进归化;1946年中共地下党员吴学礼烈士创办《大众报》并组建“安紫长”边区游击队“营盘游击支队”等。
⑤清雍正八年(1730年)于今县城置归化厅,置归化工理苗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因“归化”二字含意欠雅,遂以城西紫云洞,改名为紫云县。
⑥参见《长顺县志》第96、657页。
⑦参见杨殿斛、杨殿金:《春节活动组织:当代乡村建设中的文化自觉——黔中腹地营盘社区2008年春节文娱活动叙事》,载《音乐探索》,2016年第2期。
⑧据营盘地戏筹委会2016年9月29日公布的《营盘地戏复兴资助单位及个人名单》,见http://qun.qzone.qq.com/group#!/555071276/share。
⑨“多彩贵州”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为“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宣传贵州”而由省委宣传部从2005年开始主抓的系列文化活动。
⑩[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B11陈振明主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B12高丙中:《公共文化的概念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双元主体问题》,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76页。
参考文献:
[1]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