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军 蔡善保(通讯作者)
(1新乡医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2安徽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卷曲螺旋结构域结构基因或其表观遗传的改变与许多恶性肿瘤有关,特别是在转移侵袭性较高的肿瘤中多发现其表达异常。近年多项研究表明,CCDC家族分子与肿瘤细胞侵袭、迁移及转移表型的获得有着直接的联系[1-3]。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中CCDC34与微血管密度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普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标本80例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其中:男6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2.4±8.2岁,病理类型均为腺癌。
所有标本用4%甲醛固定24h,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4um,贴附于预先用1%多聚赖氨酸处理的载玻片,65℃烤片1h,采用SP法按常规步骤进行检测,兔抗人CCDC34多克隆抗体滴度为1∶50,鼠抗人CD31多克隆抗体滴度为1∶100,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已知阳性标本作为阳性对照。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细胞核和/或细胞质内出现特异性片状或颗粒状棕黄色着色为阳性细胞。观测10个高倍视野,计数1000个肿瘤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阴性:无棕黄色染色或阳性细胞百分率<10%;阳性:阳性细胞百分率10%~50%;强阳性:阳性细胞百分率>50%。
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整张切片,在肿瘤浸润区确定微血管最密集的3个视野,然后在高倍镜下计数视野范围内阳性染色的微血管。取3个视野计数结果的均数为该切片的MVD。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CCDC34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值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图1所示,80例胃癌组织中CCDC34的阳性表达率为80.0%,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其中28例呈高表达,36例呈低表达,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与正常胃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CD3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如图2,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CD31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2 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VD值的比较
相关分析显示:在胃癌组织中二者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说明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密切相关。
如图3所示,与低表达CCDC34的胃癌患者相比,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降低,危险系数HR为1.42,提示胃癌患者抗体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关联密切。
图3 差异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生存曲线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尽管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胃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依然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且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更差。胃癌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是受多基因调控的复杂基因改变的过程,其生长和转移的重要基础是肿瘤内血管的支持。因此,在胃癌中深入开展有关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及开发新的有潜在价值的靶点及药物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CDC34表达的阳性率为80%,而在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并不表达。肿瘤分化程度越差,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越高;淋巴结转移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更高;同时,随着TNM分期的增加,CCDC34的高表达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进一步生存分析发现,与低表达的胃癌患者相比,高表达者总生存期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CCDC34表达上调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扮演着促癌基因的角色,强阳性表达可能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另外,我们还发现,胃癌组织中CCDC34高表达与CD31标记的MVD呈显著正相关,在胃癌中强阳性表达的患者往往提示肿瘤分化差、病期晚、预后差以及较高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值。因此,CCDC34在胃癌中可能作为新型血管生长因子促进其肿瘤血管的生成。
综上所述,CCDC34可能成为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点,值得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索,将其发展并投入到临床。
[1]黄晶,肖琳,巩小婷.新分子CCDC134的功能研究[D].第十届国际免疫学学术会议,2008.
[2]Kobayashi S.Identification of a new secretory factor,CCDC3,in adip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0;39:29-35.
[3]张秋杰.胃癌组织中CDX2表达及其与Ki67的关系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
[4]钟佳伶.CCDC134、UCHL1基因与胃肠癌转移关系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