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OD模式下语文课堂新生态教学案例评析

2018-01-10 01:57牟凌霞
成才之路 2018年36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语文课堂

牟凌霞

摘 要:采用BYOD能够突破数字化教室教学的局限,可以重构学习环境,搭建无处不在的学习场,优化教学方式,使混合式的学习方式得以真正实施,有助于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愿景。文章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对BYOD模式下的语言课堂教学进行评析。

关键词:BYOD模式;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自带设备

中图分类号:G623.2;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6-0062-01

信息技术改变了学校传统教与学的模式,让学习能打破课堂的篱栏,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中开展。BYOD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一是探究性学习,基于技术手段探索真实世界的问题;二是合作学习,基于小组合作的超时空学习,学会与线上线下的同伴、教师和专家合作,基于平台进行组内或者班内的高互动、高反馈;三是自主学习,利用微视频或自己选择的资源进行主动学习。BYOD是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简称,是指学生携带着个人拥有的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进入学校,并使用这些设备访问学校相关平台的信息、应用程序和服务等。BYOD将变成学生用于分享、交流和探索信息的理想学习工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小组合作,构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课堂学习新生态。下面,本文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对BYOD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评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该文通过记叙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高龄寻访药材,与弟子庞宪住破庙,吃干粮,在月光下记录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材的事,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教师可用互联网思维改变课堂,构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课堂学习新生态,让学习逐步成为“输入、创造、分享”的综合体验。

一、数字化教学片段一:预习反馈,以学定教

1.学生自主介绍李时珍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是谁?课前同学们查阅了资料,并发布在了班级分享圈,有的是截图,有的制作了PPT。一学生上台投屏,对照自己制作的PPT介绍李时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反馈生词新词

师:同学们在平板上完成了“词语大闯关”,检测了生字新词的读音和字形,请看正确统计图,字形闯关中第3题“端详”的详,有的同学与“吉祥”的“祥”混淆了。“读音闯关”中,对于“断垣残壁”的垣,错的同学较多,谁来领着大家读一读?“垣”的意思是什么?“生嚼涎滑”的“涎”也有同学读错,它表示什么?你还知道带有这个字的成语吗?“生嚼涎滑”是什么意思呢?

3.交流思维导图

师:预习时还画了课文的思维导图,已经发布在班级分享圈里,谁的思维导图点赞数最多,请他上台跟大家交流。师评价:你读书真仔细,找到了课文叙述的线索,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的。

设计意图:备课时,教师在全景平台上发布了课前导学任务,包括基础性的字词闯关练习、课文脉络梳理和绘制思维导图、搜集名人资料等。学生进行自主课前预习,并将预习情况分享到学习平台,这样,前置性的学习就为课堂教学找到了切实有效的教学起点。通过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非常清楚地通过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以学定教,依托学生在预习中生成的资源进行补偿性教学和分享性指导。

二、数字化教学片段二:聚焦问题,互动生成

1.聚焦文本核心

师:想一想李时珍和弟子庞宪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离家外出考察,寻访药材,你觉得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

2.任务单导学

师:这份辛苦都隐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快速阅读课文1~4小节,完成任务单: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里读出了师徒俩的辛苦,找出关键的词句,并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2)完成后拍照上传到班级分享圈中。

3.全班交流,学生上台投屏汇报,同伴相互补充

生1:我从“好幾个月了”“晓行夜宿”体会到李时珍为了寻访药材,走了很长时间的路,而且他们师徒俩走遍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行程有一万余里,说明他们行得苦。生2:我圈出的关键词是“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从这些词语中看出这是一座破败不堪的寺庙,这个地方根本无法住人,脏乱不堪。生3:这样破败的古寺大家都不愿意过夜,可是李时珍师徒俩决定就在这里住一夜,说明李时珍师徒俩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甘愿吃苦,不怕吃苦。师:刚才同学们的交流非常充分,讲述也有理有据。学习不仅是个体行为,更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启发,所以大家可以浏览班级分享圈中其他同学的笔记,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批注。

设计意图:本课重点段落的学习采用了任务单导学的方式,学生精读作批注呈现了其自身独特的体会和思考,然后在全景里进行分享。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学习他人批注的过程中进行思维对接,形成新的意义结构。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从他人的批注中得到启发,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二次完善,达成能力的提升。而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不着痕迹地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向冬临.多媒体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2]韦芳,覃贤.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语文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