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冬:永驻于全局的“边界”

2018-01-09 20:26
中国摄影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亚当斯风光边界

1985年,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成功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人们在赞叹声中领略到了曝光分区控制法的魅力,而当时年少懵懂的我并不曾想过这位大师对于我未来人生的意义。1995年,我留学来到了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同年第一次来到了著名的优胜美地国家森林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当我走进安塞尔·亚当斯画廊(Ansel Adams Gallery)的那一刻起,艺术风光摄影承载起了我的梦想和理想。在经历了十年日以继夜的学习与练习后,2005年我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回到中国成为了一位独立职业摄影师,开始踏上了摄影艺术的追求之路。

常常有人问为什么我要选择回到中国做摄影?作为一名独立摄影师,作品的民族性是至关重要的。当需要完成自我表达时,离不开作者本身成长的文化环境与背景。这也更体现在艺术风光摄影中,生活经历里所有传统地域文化的积淀都会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当中,并潜移默化在创作的各个环节。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我使用的拍摄技巧风格深受亚当斯影响,力争构图精致精准、光影表现完美细腻,追求对摄影语言的充分把握。其中,如何实现本土化成为了我艺术思考的重要课题,这需要我更多地对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和运用进行深入学习掌握,最终才有可能做出具有传统文化审美特质的作品。一幅成功的影像应当具备作为艺术作品的元素,同时还能够从中看到它给人们带来的,只有通过摄影才能感受到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我在创作中诠释对自然万物的个人文化理解,正如我始终相信风光天地间可以产生许多讲述故事的视角,每条江河﹑每条山脉都有着它们在自然中的角色,对这种自然性格的表达传递也是成为艺术风光流派的原动力之一。回溯我们由古至今的山水文化,更能领悟到古人将自己的精神思想和存在价值与自然景物紧紧联系起来的意义。

生活中,大家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都希望能透过作品看到表象以外更多的内容。摄影对于观者可以仅仅是画中成像,而更多也是意在影像之外。所以,摄影的“边界”也就更加成为了需要长时间去探索思考的课题。所谓“边界”是取景框,世景无限,如何截取其中有限的部分,既呈现世界观和文化归属,又能隐含文化传承的意义?欧洲古典绘画“窗景”式视觉经验,使用的摄影方式如同猎取,临门一击有着日常的“永驻性”,但仍属于世界的“局部”,它的全局却在“边界”之外。我的摄影作品则是我对展现“中得心源”的古老经验和“外师造化”的探讨研习,其中的难度,是物理世界与精神境界转化的问题—“边界”内即完整世界,内在的深层思考即看山不是山。这是中国美学的妙处,就像我们看到的作品,是诗、是画、是禅、是古,偏偏不是摄影,因为这些山形树意已经“脱相”,成为冥想中的“意象”。

艺术和科学构建了今天我们眼前的世界,艺术不断拓展人类的视觉与思维的边际,科学实现着时空距离的变化。而摄影完美地结合了艺术和科学,让我们可以把真实的世界从物理时空中抽离出来并在永恒的艺术时空中呈现给别人。每个成功的影像不仅让我们记住过去,看到今天,更展示了未来和永恒。对我来说,摄影不仅仅是掌握相机,熟知新器材与新技巧,成为一个高端匠人,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在对艺术以至民族文化的追踪中进行更深更广地学习与思考,通过摄影本身可以在人生哲学层面得到启迪,并成为收获生活逻辑的依据和理念方法的重要途径。

评委评语:

董冬的摄影创作,既借鉴了西方精致写实派的传统理念,又揉合了中国山水画中“极简主义”的精髓,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实现了风光摄影新的美学追求。其作品宽宏中不乏精炼的细致表达,朴拙中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希望,理性深刻的思考与严谨的艺术态度,可以助推他在未来的探索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董冬

1974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摄影系副主任。在摄影教育和创作上都有建树,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获得IPA国际摄影奖自然风光类入围奖、TIFA东京国际攝影大赛艺术风光类金奖,出版《风光摄影的技巧与思维》等著作。

猜你喜欢
亚当斯风光边界
呆伯特
拓展阅读的边界
风光新580
风光如画
风光ix5:当轿跑邂逅SUV
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各国首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