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东
摘 要: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女子修身教育的内容较清朝相比具有较大的改变,本文力图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修身教育开展的背景,并且以《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为例探索修身教育的具体内容,总结概括民国时期女子修身教育的特征。
关键词:民国;修身教育;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0B-0127-02
一、 修身教育与《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
广东省劳动局培训处编的《名词、历史资料汇编》中,对修身教育做了科学的界定:修身教育就是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教育。《礼记·大学》中提到:“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我国在1922年之后,也开始设立修身科。
《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是由教育部审定,上海中华书局发行的,按民国学制,每年三学期分编三册,全书共九册,是供高等小学学校使用的修身教科书。文字通俗易懂不晦涩,极有趣味,适合儿童领悟、省查或模仿。旨在涵养儿童之德性,导以实践之躬行。教材采用圆周法,以一二年为一周,第三年为一周,每周依德目次序,自家庭、己身以推及社会、国家。
二、开展女子修身教育的背景
(一)政治因素
1840年英国對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资本主义的舰船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封建君主专制逐渐瓦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各阶级也相继展开了救亡图存的自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等,这些运动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女子被视为男子的附庸,在整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中,女子教育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女子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学习为妻之道、为母之道、为媳之道,直到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一次实施了男女平等思想。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人世间的男女同样是“皇上帝”的儿女,所以男女之间自然是平等的姊妹关系。洋务派开办大批民用工业,招收大量女工,使得女子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虽然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失败了,但是期间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康有为、梁启超以进化论、天赋人权、民主平等为思想武器,宣传男女平等思想。虽然说在这一时期女子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仅就女子修身教育而言还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传统的“三纲五常”依然是女子修身教育的核心内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胜利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女子修身教育依然带有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源。
(二)经济因素
帝国主义依仗自己的武力优势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在中国境内开设工厂、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传统的“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被打破,男子群体的体力优势被弱化。中国经济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中国的工厂开始招募女工,希望以此夺回经济上的主动权。中国的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谋求职业,自营自立,这也是女子修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思想因素
中国的女子教育思想产生于晚晴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从教会开办的女子学校中认识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意义。发起女子教育的集大成者郑观应认为妇女缺乏教育就缺乏谋生的本领,而且郑观应认为女子受教育对于子女的成长极为重要,他在《致居易斋主人论谈女学校书》一文中说:“襁褓之婴,孩提之童,亲母之日多,亲父之日少,亲母之性多,亲父之性少”。其后,梁启超、康有为高举男女平等的旗帜,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康有为认为“凡人生,不论男女,人人皆有天与之体,即有自主之权,上隶于天,人尽平等”。他认为女子要想获得独立之权必先获得受教育权。而梁启超认为实行女子教育对于和睦家庭、教育子女具有重要意义。“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即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也始终关注女子教育的发展,提倡要求女子和男子一样是国家的主人。女子也由原来的“贤妻良母”向“女国民”发展。
三、女子修身教育的主要内容
虽然民国时期女子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传统的“贤妻良母”依然是女子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女子修身教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着教育,在新政体下女子教育必然包括与传统封建教育截然不同的内容。女子角色意识的崛起在《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的内容条目中得以显现出来。关于中华新制修身教科书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来概括,分别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
(一)对个人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被漠视的状态,人们对女子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传统方面,比如,打理家庭、传宗接代。民国初期,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意识到女子也是社会中的一大资源,而且这一大资源还基本处于废置阶段,为了满足新时期的新要求,人们开始兴女学来全面提升女子的素养,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女子要养成良好的品德,例如,能够勤俭节约、谨言慎行、干净整洁、自省宽容、知错能改、诚实守信,惜时等等。《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有着大量的关于品德修养的课文内容,在学到第一册的教学内容“早起”时,高等小学学校常常教诲师生宜早起,并指出求学贵惜时,惜时之道贵能早起。文章还指出“行善则人尊之,行恶则人贱之。而行之善恶视乎习惯之善恶,故习惯不可不慎也”。这些都能敦促女子养成良好的品德,涉及到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女子应该勤学苦读,提升知识修养。新的社会形势之下,女子受教育不再是奢侈品,在《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中女子受教育是备受推崇的,女子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勤奋学习。再次,女子应注重身体之健康,要成为真正的“良母贤妻”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只有女子身体健康,才能孕育健康的宝宝,养出强壮的国民。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二)对家庭
虽然民国时期鼓励女子走出家庭自立自营,但是对女子来说家庭还是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是否和睦直接影响女子本身的幸福,進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因此,女子应该竭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待老人要孝敬恭顺。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女子对待父母、公婆要孝顺,对待兄弟、姐妹应当相互友爱,兄友弟恭,出嫁之后也应该处理好妯娌、姑婆之间的关系,不给丈夫增添烦恼。对待戚族应当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不能肆意诋毁轻贱。对于丈夫宜“敬于心 戒于事 夫夫妇妇而家道成矣”。夫妻之间应该重信义,相互尊敬,只有这样才能和睦家室,夫妻和顺。
(三)对社会
“家庭之外更有社会,吾人居于其间受种种之便益,故对社会亦有种种之义务。”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家庭在享受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对社会的义务,比如,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卫生、遵守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中也有很多关于社会的文章,在第六册中公众卫生,社会之秩序,社会之进步,公德,社会都倡导女子应该履行社会义务。
(四)对国家
古代的中国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直到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侵犯,爱国教育才逐渐地被人们重视。在《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的《爱国》一文中指出“吾人之所以生活者赖有社会尤赖于国家。”人们生活在国家之中,即使国家再贫穷,弱小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是因为有国家的保护,爱国能使国家更加强盛。对于高等小学的女子来说爱国就是坚守民族精神,扬我国威于海外,保护国家物产,遵守国家法律,精炼自己的技艺,履行国民义务,比如,纳租税、服兵役。
四、民国时期女子修身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在矛盾之中求发展
女子修身教育植根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子修身教育既要继承传统的女德、女范,也要吸取时代的营养,体现新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所以说民国时期的女子修身教育既要变革自身的陈旧规律又要从传统中寻求变革的根据,这种思想上传统与反传统的二律背反使得女子修身教育在矛盾之中缓慢发展。
(二)体现了女权意识的觉醒
《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中的关于女子修身教育的内容体现了女子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而且女性开始参与政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人人生而平等,女子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女子能够入学受教育,能够自谋职业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国民教育、选举议员、真国民等等都体现了女权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劳动局培训处编. 名词、历史资料汇编[M].广州:广东省劳动局培训处,1983.
[2]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