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并分析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同时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同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 社会保障水平 经济发展 适应性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经济增长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在保障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保证每一个国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在经济界的相关研究中,社会保障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经济的发展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相互适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得越好,用于保障人民权利和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越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得越完善,人们的收入就越高,就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就越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经济快速增长对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保障的基本面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保障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不但扩宽了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源,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仅可以增加国民的收入,而且还能增强国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反之,经济如果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则会对社会保障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经济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会加大政府的财政压力,分配到社会保障的资金就会变少,细化来说就是分配到每个国民手里的收入也相应减少,这样就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保障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其他国家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社会保障起步早、水平高、制度完善;而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较低,社会保障起步晚、水平低、制度不完善,有些贫穷国家甚至还没有社会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
(二)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再分配,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社会保障能够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拉动内需。众所周知,消费是整个经济链条上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研究表明,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增长0.2%,而消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增长0.8%,是投资的4倍。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收入,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另外,社会的每个个体都可能面临失业、伤残或意外等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对于个人是一种灾难,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成为社会问题,进而引起社会矛盾。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使广大民众获得帮助,减少各种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养老压力,有利于稳定民心,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社会保障制度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既不能落后于经济发展,否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产生各种各样的民生问题;也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水平,超出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开支又是多方面的,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过多,必然导致国家在其他领域投资变少,也会导致社保基金入不敷出,加重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
我国东部、南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起步较早,社会保障待遇较高,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对完善;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也相对滞后。因此,我们要缩小地域经济的差距,努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二)就业、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保障对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平稳,但是社会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因此,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和完善同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众对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关注。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需要制度的支撑,因此要加緊建立覆盖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最落后的是农村地区,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实现各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使社会更加公平
近几年民众对社会保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社会救助工作体系、机制、制度还不完善,存在救助渠道不规范、救助制度碎片化,各项救助之间衔接不紧密,救助效率效益不高,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不合理等问题。目前的社会救助资源主要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救助资金支出不算少,但执行过程中怎么监督、怎么分责不明确。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8项救助和社会参与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坚持社会救助与劳动自救相结合的原则,为具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等。为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管理部门要对救助对象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变化,及时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救助;救助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特困供养人员为主要救助对象,将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纳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的救助范围,还要向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应急性基本生活救助。endprint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切实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
社保工作涉及面广,事关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保障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政策,规范社保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切实保障群众利益。要着力在结合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探索完善社保可持续发展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协调、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四)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基金制度,在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增值
社会保险基金关系着每个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一要建设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培育市场化的独立基金管理法人机构。二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监管体制,确保基金投资的安全稳定。为了确保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与有效,需要建立与完善社保基金运作的监管体系,通过监管体系中监管制度法规的建设与相应的监管机构的建设,确保政府机构对多元化投资的监督与管理,调控基金资产的结构与比例。三要丰富社保基金的投资品种,扩大社保基金投资渠道。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
四、结语
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适应性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保障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社会保障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作者单位为周口市淮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作者简介:葛峰(1968—),男,河南淮阳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社會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 (24).
[2] 杨翠迎,何文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01).
[3] 张怡恬.探究“社会保障之谜”: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辨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7(04).
[4] 李想.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经济视角,201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