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晓洄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笔者就此开展专题调研,重点了解工矿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及培育新理念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驱动 营造氛围 问题和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笔者结合调研谈几点思考:
一、近几年创新工作情况
(一)对标管理深度推进
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铜矿山的宏伟目标,建立了对标一流指标体系,明确了44个攻关指标。
(二)精简高效稳步实施
“十二五”期间,通过“大班组、大工种”、机构优化、全员绩效等方式的推广与运用,矿职能部室精简46%,班组数精简37%,在册员工数从9720人精简到9111人,真正做到了增产不增员、减员不减效。
(三)全面预算持续深入
作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深推单位,按照“明责任、敢亮底、重质量、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边实施,边改进,顺利完成了全面预算指标体系建立,实现了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
(四)党建工作科学融入
党委稽核因势利导,构建了“五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充分调动了机关与基层、行政与党群的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助推中心工作;支部特色打破壁垒,开辟了“双联共建”新渠道,合作共赢破解难题;全员创星内涵延伸,主动对接全员绩效管理,良性互动、双向考评;百垒夺旗融合创先争优,整合了党建资源,比生产、比管理、比党建,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活力.
(五)社区共建有声有色
2012年开展至今,先后设立“三乱”整治、党员服务等8个共建项目,为提高居民意识、加强社区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开展义工活动突破2万人次,总服务时长突破6万小时,营造了矿山文明新风尚,弘扬了矿山正能量。
二、创新科技营造发展氛围
(一)搭平台
搭好展示平台,充分发挥QC、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等创新载体作用,鼓励广大科技人才,围绕本职、发掘智慧、展示成果。年来,先后涌现了以邹宗伟为代表的52名省级以上“技术能手”。
(二)强队伍
德铜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矿山战略发展的基石。一手抓载体,组建了以培养高技术人才为主体的职工技能训练中心,成立了以技术攻关、锻炼队伍为依托的创新工作室,开办了以学习充电为宗旨的职工夜校,为矿山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展成果
五年来,先后有9个项目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228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刘建生电动轮前悬挂拆装等4个项目被列为先进操作法。
三、对“创新驱动”的几点建议
(一)鼓励创新驱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一是要着力宣传引导,解决观念问题。大力提倡“创新不分岗位、不讲年龄、不论资历,人人均可创新”理念,引导全员增强创新意识,立足本职,把创新当做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理想追求,从点滴做起,从平时做起,养成乐于创新的行为习惯。
二是要细化任务目标,解决战略问题。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比较详实的公司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将阶段性目标任务与中、长期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分解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分工,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层层推进。
(二)现有的创新平台(如江铜创造的八个载体)存在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调研中,我们也听到了基层对公司现有的创新平台(如江铜创造的八个载体)建设反映的一些意见或建议:如,基层反映较多的就是平台载体多,内容重复,基层负担过重等等。对此,我们建议,一是对现有的八个载体进行整合,做精做优,不“撤胡椒面”,减少形式化。二是对好的项目进行总结提炼,复制推广,同时开展“回头看”活动,促进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形成制度。三是加速经验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要创新,人才是关键,如何做好人才的“提素质、增活力、建队伍”工作?
一是要提素质。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和机制。如:建立“职工技能训练中心”,通过专家授课、导师带徒、周未课堂等活动,培养高尖技术人才,努力形成尊重技工、崇尚技术、努力成才的良好氛围:启动创新人才队伍信息库建设,对技术骨干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采取“不断提升、不断巩固、不断发展”的举措,广纳贤才。
二是要增活力。推行“長家”分离、评聘分开,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成才通道,如通过设立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专业技术岗位,完善遴选、退出机制,提高待遇,从而调动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探索建立公司创新创业基金,重奖在创新领域或解决困扰生产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重要贡献的科技创新团队或科研带头人。
三是要建队伍。加快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传授技艺、技术交流、技能攻关和实现绝技绝活传承的积极作用:适时开展职业经理人和科研带头人选聘,促进产学研用更加紧密结合,联合打造创新驱动力。
(四)紧扣提质增效做哪些创新?
一是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应用技术向发明技术的转变。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资源提取、资源利用、工艺完善、绿色发展等技术研发与技术攻关,为公司孵化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形成新供给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增添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是要加强管理创新。加强精细化管理,保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走内涵式发展,推进各项管理精细化,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不断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益、安全环保效益、设备效益和人才效益,以实现效益最大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