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踝部手术比较

2018-01-09 07:57张庆锋李景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踝部蛛网膜神经

张庆锋,李景军

奈曼旗义隆永镇卫生院麻醉科,内蒙古通辽 028300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神经阻滞技术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神经阻滞是一种新兴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在术中和术后能够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为了解蛛网膜下隙阻滞与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踝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病例70例,均为2015年4月—2017年2月在该院择期行踝部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并同意。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 14 例;年龄为 27~83 岁,平均(49.6±5.2)岁。 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6~82岁,平均年龄(49.8±5.1)岁。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P>0.05),可用于临床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心电图监测、开放上肢静脉、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并输注5 mL/(kg·h)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给予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处进行股神经阻滞,以股动脉外侧约为1.5 cm的位置作为股神经穿刺点。坐骨神经阻滞首先将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连线,然后第二条线从大转子中点向内向下与第一条线平行,将第一条线三等分后与中内1/3处向尾线作垂线,穿刺点即为垂线与下面线的交点。正确连接神经刺激仪,然后调节电流强度为1.0 mA,将针的位置调整至上肢相应神经区域有明显肌颤动后,将电流强度逐渐降低,若电流强度在达到0.5 mA以下后仍有肌颤动存在,在两处分别推注10 mL罗哌卡因。对照组患者给予蛛网膜下隙阻滞,指导患者取仰卧位,然后对患者的L2-L3或L3-L4间隙实施蛛网膜下隙穿刺,在穿刺成功并有脑脊液流出后给予7.5 mg 0.5%的布比卡因,在完成麻醉后指导患者改为仰卧位,并将阻滞平面调整到T8以下。该研究所有操作均由同一麻醉医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分为I-IV,若阻滞范围完善,患者安静、无疼痛,则为I级;患者面部有疼痛表情,阻滞范围欠完善,则为II级;患者呻吟躁动,阻滞范围不完善,在辅助用药后有所好转,但仍不理想,能够勉强完成手术,为III级;麻醉未成功,应用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为IV级。观察和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5、20、30 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术后随访48 h,观察两组出现神经损伤、头痛等并发症的例数,并比较其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学方法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 t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麻醉5 min后,研究组的阻滞范围为L1-L3,对照组阻滞范围为T10以下。研究组与对照组的麻醉成功率均达到了100%,阻滞效果均为I级。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2.2 两组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通过对两组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发现,两组麻醉前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20、30 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次/min) 血氧饱和度研究组(n=35)对照组(n=35)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麻醉后30 min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麻醉后30 min 148.1±6.9 146.4±5.7(143.1±4.6)*(142.5±4.9)*148.2±6.7 145.2±5.5 128.5±4.4 122.3±3.9 86.7±5.8 85.7±5.4(86.2±4.9)*(85.1±4.7)*86.6±5.7 84.9±5.1 73.4±4.6 78.8±4.9 78.5±4.1 80.8±4.3 82.3±5.2 83.6±4.9 78.6±4.3 81.1±4.5 82.9±5.6 84.7±5.2 0.982±0.029 0.983±0.027 0.984±0.030 0.985±0.031 0.981±0.028 0.982±0.030 0.983±0.032 0.984±0.029

3 讨论

在踝部手术过程中,良好的镇痛和麻醉效果非常重要。神经阻滞是临床常用局部麻醉方法,患者术中能够保持意识清醒,且具有并发症少、局部镇痛完全等优势[1]。蛛网膜下隙阻滞在下肢手术患者中较为常见,但是该方法会给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2]。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结合,操作简便,且对患者全身系统影响较小[3],因此该文对其在踝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该研究中,通过对研究组应用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则应用蛛网膜下隙阻滞,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麻醉成功率均达到了100%,且阻滞效果均达为I级,但研究组麻醉20、30 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方法的阻滞效果和麻醉效果相当,但是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更有助于减轻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踝部手术患者中,股神经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具有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相当的阻滞效果,且具有对患者生理干扰小,操作简便等优势,可在临床进一步加强应用。

[1]陈云俊,夏艳,胡海青,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8):749-751.

[2]温开兰,牟玲,杨孟昌,等.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J].四川医学,2015,36(8):1116-1118.

[3]邓福谋,周志东,连芳,等.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高龄患者单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53-55.

猜你喜欢
踝部蛛网膜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高级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神经”病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