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01-09 07:57冯瑞雪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神经功能脑梗死

冯瑞雪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脑梗死属于临床较危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临床发病率逐渐提升,若患者发病后未得到及时救治,则会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1]。临床当前治疗脑梗死的方法较多,不同方法应用于不同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疗效均存在显著差异,为此,为进一步了解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该次研究对象筛选69例脑梗死患者,实行分组对照,一组采用卒中单元治疗,一组采用常规治疗,康复效果均不同,现将研究结果展开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选取69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治疗方法为依据分组:实验组35例,45~80岁,年龄均值(62.50±4.63)岁;男女例数比:21 例/14 例;参照组34 例,46~78 岁,年龄均值(61.20±5.66)岁,男女例数比:20例/14例。临床对69例患者行头颅CT、MRI诊断,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所有患者均完全排除脑出血、颅压过高、高血压、严重精神障碍、其他合并恶性肿瘤等患者。观察2组患者信息,发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入院后,医务人员对患者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予以患者控制血糖、改善循环、保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降血压、调脂、抗栓等治疗,待病情稳定2~3 d后,根据具体病情变化展开康复指导训练。

1.2.2 实验组 采用卒中单元治疗,方法为:①构建卒中单元管理小组:组员有康复治疗师、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等,推选组长负责管理,而后制定相应的卒中单元治疗内容,涉及康复训练、按摩等;②康复训练指导:经专业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实际病变变化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及指导,对于急性期患者,对于急性期患者需指导其绝对卧床休息,选择适宜体位,确保各个关节位于功能位,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后可进行康复训练。比如,指导患者做瘫痪肢体肌肉、关节锻炼、体位变换、肢体摆放等训练[2]。训练需由大关节至小关节,从简单至复杂,并于患者承受范围内指导训练,以免劳累。在患者坐位期,可予以平衡练习,保持有效坐位,多练习肌力,下床后可慢慢帮助患者站位、步行、上下楼梯,而后根据恢复情况指导患者作相应的语言、生活训练。③按摩:待患者病情稳定以后,临床针对其病情变化安排康复治疗师对其进行穴位按摩,,每日按摩两次,每次按摩20 min左右,在按摩穴位时,按摩力度需以患者耐受程度为主。比如,在按摩上肢时,可轻轻按揉曲泽、手三里、天府、外关、内关、合谷等穴位,时间保持在5 min左右;按摩下肢时,用食指、拇指轻轻按压昆仑穴、足三里、双膝眼穴,而后按压血海、伏兔、阳陵泉、梁丘等。

1.3 观察指标

临床对2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进行评定:①肢体运动功能:选FMA运动功能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越高;②神经功能:选脑卒中量表展开评分,分数介于0~35分,量表包含11项内容,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越差[3]。

1.4 效果评估

临床对2组治疗有效率展开评估,治疗后,发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5.0%~100.0%,即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0%~44.0%,即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低于18.0%,即无效。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方法

选SPSS 20.0统计学软件展开数据处理,针对文中涉及的有效率、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等统计结果,以(%)、(±s)表示,分别进行 χ2检验,t检验,若2组上述指标对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对2组临床有效率

治疗后,实验组35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参照组34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比对可知,实验组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参照组76.47%(P<0.05)。

2.2 比对2组康复效果

治疗后,2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等评分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2 组康复效果对照[(±s),分]

表 1 2 组康复效果对照[(±s),分]

组别 上肢运动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缺损实验组(n=35)参照组(n=34)95.64±3.81 78.81±5.49 96.56±2.66 77.28±3.61 5.14±1.22 19.37±2.16

3 讨论

临床认为,脑梗死是因各种因素阻碍机体脑组织血液供给,从而伴发缺血、缺氧坏死,造成管腔狭窄甚至是闭塞,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若未及时救治则会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4]。因此,临床应选用一种安全、高效地治疗方法来治疗脑梗死患者,这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该次以69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卒中单元(实验组)、常规治疗(参照组),结果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97.14%,比参照组76.47%高(P<0.05);2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等评分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将卒中单元治疗方法运用到脑梗死中,效果明显,经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语言训练、按摩等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预后。卒中单元疗法运用时,需很多人员积极参与,既能在固定病房中,也可和其他科室合作,组间治疗团队,团队各成员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帮助患者及早康复[5]。

综上所述,临床选卒中单元治疗脑梗死,能够明显提升临床康复效果,使患者运行功能、神经缺损得以明显改善。

[1]杨清泉,周婷婷,林乔,等.超声波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8):62-63.

[2]韦玉鲁.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8):2112-2114.

[3]王世刚.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9):163-164.

[4]闻万顺,叶祥明,李厥宝,等.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及NHISS评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111-113.

[5]徐丽,植秋婵,关素芳,等.5E康复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0):134-135.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