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1省79地市(州)储粮场所中印度谷螟和麦蛾的发生分布调查研究

2018-01-09 10:42王殿轩白春启白旭光吕建华唐培安邵小龙贺艳萍
关键词:生态区储粮储藏

王殿轩 ,冀 乐 ,白春启 ,白旭光 ,李 慧 ,阎 磊 ,吕建华 ,唐培安,邵小龙,贺艳萍

(1.河南工业大学 粮油食品学院,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1;2.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3.武汉轻工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我国11省79地市(州)储粮场所中印度谷螟和麦蛾的发生分布调查研究

王殿轩1,2,冀 乐1,白春启1,白旭光1,李 慧1,阎 磊1,吕建华1,唐培安2,邵小龙2,贺艳萍3

(1.河南工业大学 粮油食品学院,粮食储藏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1;2.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3.武汉轻工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麦蛾和印度谷螟都属于世界性的重要储粮害虫,可危害小麦、稻谷、玉米等多种粮食,对储粮数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了解其在不同储粮场所中的发生分布情况对昆虫生态和科学防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调查了中国分别属于4个主要储粮生态区的11个省79地市(州)的不同粮食企业中麦蛾和印度谷螟的发生分布情况,调查包括粮库、大米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农户、粮食市场等557个单位和农户的储粮场所。主要结果为:印度谷螟在属于第四储粮生态区的河南省、辽宁省和山西省的发现频率分别为36.8%、39.5%和42.3%,明显高于属于第七储粮生态区的广东省的7.8%,在属于第五储粮生态区的福建省、浙江省、湖南省和湖北省调查地市的发现频率分别为21.2%、25.0%、13.6%和18.9%。印度谷螟在饲料厂和粮食市场的发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5.7%和35.1%,在大米厂、农户和粮库中的发现频率较低,分别为12.8%、13.0%和23.9%。麦蛾的发现频率较高的省区分别是属于第五储粮生态区的浙江省(75.0%)、湖北省(41.5%)和属于第六储粮生态区的云南省(44.7%),其次为属于第四储粮生态区的山西省和第五储粮生态区的福建省(26.9%、24.2%),较低的为属于第四储粮生态区的山东省和辽宁省(2.4%、7.9%)。麦蛾的发现频率最高为大米厂的26.9%,其次为粮库24.5%,在饲料厂、农户、面粉厂和粮食市场的发现频率较低,分别为16.7%、18.5%、16.8%和21.1%。

麦蛾;印度谷螟;发生分布的

0 前言

印度谷螟Plodiainter punctella Hübener和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均为世界性分布且严重危害储藏物的害虫,我国的多次储粮昆虫调查结果也显示其发生普遍[1],被列为我国储粮主要害虫[2]。印度谷螟食性复杂[3-4],不但危害粮食及其制品,还危害各种农副产品及动植物药材、干鲜果品、皮毛等[5],其幼虫尤其喜欢取食籽粒的胚部,可危害粮食及其制品和20多种坚果、水果、糖果和植物[6]。印度谷螟对玉米危害最为严重,其次是小麦和稻谷,1~3龄幼虫以危害粮食胚部为主,然后剥食皮层,随着虫龄的增长,幼虫取食量增大[5]。印度谷螟除造成直接储藏物质量和品质损失外,其活虫、虫粪及虫尸在美国食品产业中也被视为重要污染物[7]。在美国常发生于面粉厂、食品仓库、饲料厂[8],在我国也常见于许多储藏场所,甚至出现于家庭和办公场所。麦蛾可危害多种粮食作物,如稻谷、麦类、玉米、高粱等,其中小麦、稻谷受害籽粒的质量损失率可达56%~75%,玉米受害籽粒的质量损失率可达13.1%~24.0%[9],其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尤为严重。麦蛾以幼虫危害麦类和谷类,对小麦的危害尤为严重,其可在仓内和田间繁殖[10]。上述两种蛾类在世界和我国各省分布普遍,其发生则会受到不同地区和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储粮场所防护、流通存储方式、储存物品管理等影响,在了解其分布的基础上掌握其发生特性如储粮场所、粮食种类与性状、不同地区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则更有利于其科学治理。在1974年和1980年的商业部组织的全国性(除台湾省外)储粮昆虫区系调查中,报告了麦蛾和印度谷螟在我国各省广泛分布[3,11]。赵养昌等[9]历时5年的调查发现麦蛾在我国除辽宁、新疆外,各省均有发生,在后来的一些专题调查中也报道印度谷螟和麦蛾在我国各省均有分布。害虫的发生还与储藏物品种类和环境条件有关,如麦蛾的适宜发生温湿度条件为25~30°C和60%~80% ,在35°C以上和相对湿度低于50%不易发生[1 2]。印度谷螟幼虫夏季在中、下部活动,成虫、幼虫6~8月在囤垛阴面中、下部活动,其幼虫一般只发生在玉米仓,其他品种如稻谷、小麦粮仓不易发生[1 3],并且其对玉米危害最严重,其次是小麦和稻谷等[5]。迄今关于印度谷螟和麦蛾在某省内不同地市的发生分布及其差异、在不同储粮场所或不同类型企业间的发生及差异等研究缺乏。作者于2016年和2017年夏季对我国11个省的79个地市(州)的粮库、大米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面粉加工厂、农户、粮食市场等557个单位进行现场采集,调查分析了印度谷螟和麦蛾在所调查省内不同地市、不同储粮企业场所等发生分布特性,以期为这两种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先后于2016年和2017年夏季,在位于分别属于4个不同储粮生态区的11个省选择了79个代表性地市(州)的储粮场所进行现场采集,调查的具体地市包括:云南省的昆明、曲靖、红河、德宏、文山,海南省的三亚、海口、琼海、文昌,广东省的东莞、惠州、汕头、梅州、河源、茂名、阳江、江门、肇庆、湛江,福建省的漳州、厦门、莆田、龙岩、福州、南平、泉州,浙江省的宁波、湖州、台州、温州、金华,湖南省衡阳、长沙、怀化、岳阳、常德、益阳,湖北省的恩施、咸宁、武汉、麻城、襄阳、荆州、荆门,河南省的南阳、平顶山、洛阳、周口、漯河、商丘、开封、濮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三门峡、郑州、许昌、信阳、驻马店,山东省的菏泽、日照、青岛、烟台、聊城、济南、临沂,辽宁省的锦州、本溪、丹东、铁岭、沈阳、大连,山西省的太原、大同、朔州、吕梁、临汾。在以上不同地市(州)现场调查的单位共计184个粮库,78个大米加工厂、65个面粉厂、42个饲料厂、131家农户和57个粮食市场。

1.2 昆虫采集及处理

所进行的调查为现场标本采集,发现的蛾类成虫用平底指形管收集,之后以高温处死来保持翅面上的花斑完整,再以单独个体干燥保存于适当容器中,以便后期鉴定。发现印度谷螟幼虫时,将其连同现场物料收集至透明塑料圆盒(上口准=73 mm,底部 准=50 mm,高度 30 mm,容积 50 mL)中,再放入适量配制的饲料培养至老熟幼虫进行鉴定,之后移至奥氏保存液中保存。

2 结果与分析

涉及我国4个主要储粮生态区中11省79个地市(州)粮库、大米加工厂、面粉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地方农户、粮食市场等557个单位中印度谷螟和麦蛾发现数量情况见表1,在所调查场所发现印度谷螟和麦蛾的危害物类别及蛾类的主要栖息部位见表2.

2.1 印度谷螟和麦蛾在不同省区的发生分布

表1显示,印度谷螟在所调查的省份(除海南省外)都有采集发现,在属于第四储粮生态区的河南省、辽宁省和山西省调查地市的发现频率分别为36.8%、39.5%和42.3%,明显高于属于第七储粮生态区的广东省调查地市的发现频率(7.8%),在第四储粮生态区山东省调查地市的发现频率为16.7%。属于第六储粮生态区调查地市的印度谷螟采集发现频率也比较低,只有13.26%。属于第五储粮生态区调查省份福建省、浙江省、湖南省和湖北省调查地市中,印度谷螟的发现频率分别为21.2%、25.0%、13.6%和18.9%,大体居于前述诸省份调查地市的发现频率数值之间。从调查的储粮生态区所处我国的南北区位来看,印度谷螟在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的北方省区的发生程度似乎高于环境温湿度相对较高的南方省区。这可能与印度谷螟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4~30°C有关[6],即温度过高反而不利于印度谷螟的发生。

麦蛾在属于第七储粮区的广东省和海南省调查地市(州)的发现频率分别为15.7%和17.7%,在第六储粮生态区的云南省调查地市(州)的发现频率为44.7%,在第五储粮生态区的福建省、浙江省、湖南省和湖北省调查地市的发现频率分别为24.2%、75.0%、12.1%和41.5%,在属于第四储粮生态区的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辽宁省调查地市的发现频率为14.7%、2.4%、26.9%和7.9%。结果显示,麦蛾在不同省区的采集发生频率差异明显,在同一储粮生态区内的不同省份间采集发现频率也出现明显差异。麦蛾的采集发现频率高低与储粮生态区和省份所在的南北区位以及相应省份的积温大小对应性不明显,如在南方积温较高的福建省发现频率较低,而在区位相对偏北部的湖北省发生频率则较高。

表1 不同省份中印度谷螟和麦蛾在调查类型单位中的发现数量及统计Table 1 Statistical data of collected unite on P.interpunctella and S.cerealella in investigated provinces

2.2 印度谷螟和麦蛾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发生分布

从表1可见,印度谷螟和麦蛾在所调查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农户中均有发生分布。印度谷螟在饲料厂和粮食市场的发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5.7%

和35.1%;在大米厂、农户和粮库中的发现频率较低,分别为12.8%、13.0%和23.9%。在饲料厂和粮食市场的发现频率较高的原因与这些场所存储的粮食种类多样和复杂、储存场所形式多样和复杂等有关,也与这些场所针对害虫感染的防护措施缺乏有关。印度谷螟在大米厂的环境中发生较少,可能与该害虫对稻谷、大米等的喜食程度较小有一定关系。相比而言,麦蛾在大米厂内环境中的发现频率最高,达26.9%,其次为其在粮库的发现频率为24.5%。麦蛾在饲料厂、农户、面粉厂和粮食市场的发现频率普遍较低(16.7%~21.1%)。调查中也发现,在储存稻谷的粮库中有较多的麦蛾发生,结合麦蛾在大米厂的发现频率也较高的情况,说明麦蛾易于出现在储存稻谷、大米的场所。麦蛾在饲料厂、农户、面粉厂和粮食市场的发现频率较低的原因,除了与储藏物料的种类有关外,还与这些场所的防虫措施、环境条件、感染虫源等有关。

总体上看,印度谷螟和麦蛾在调查的各省份均有分布,但在其分布区内不同储粮场所的发现频率差异明显。从不同储粮场所发生这两种蛾类的结果看,在所有调查企业中发现这两种害虫的单位数量约占1/3。这说明,印度谷螟和麦蛾在其自然分布区内的不同储粮场所发生除了与防治措施有关外,还与害虫感染来源、环境条件、储藏时间或周期等有关。

2.3 储粮场所中印度谷螟和麦蛾的感染物品及栖息部位

从表2的发生场所与物料情况可看出,印度谷螟和麦蛾可感染所调查储粮场所的几乎所有储藏粮食及相关产品。从采集到蛾类虫态和其危害习性看,印度谷蛾和麦蛾因其善飞而易于感染储粮,采集时其在这些物料上已感染较长时间,也可能为临时感染即被采集到。从害虫的生活习性分析,调查采集到的印度谷螟幼虫通常会较长时间感染物料,并已对这些物料造成危害。从调查中发现有的大米厂存储有稻壳,有的面粉厂存储有麦麸,而调查中发现这些物料上两种蛾类都比较少,这说明印度谷螟和麦蛾对物料的感染会受到物料成分的影响,含有营养或能量物质较多的大米和面粉等会比稻壳和麦麸更易于被感染。

表2 不同省份调查场所中印度谷螟和麦蛾感染物及栖息部位Table 2 infested products and collected position of P.interpunctella and S.cerealella in different provinces

从调查采集害虫的部位看,印度谷螟和麦蛾的主要发生与栖息部位是在储粮场所的墙面、地面、角落等。这一方面说明蛾类成虫善于爬行和飞行达到墙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是印度谷螟的幼虫也是比较易于出现在粮面上。

3 讨论与结论

印度谷螟幼虫夏季喜欢在粮堆中下部活动[5],成虫和幼虫6~8月在囤垛阴面中下部活动,其幼虫一般只发生在玉米仓,其他品种如稻谷、小麦粮仓不易发生[13],且其对玉米危害最严重,其次是小麦和稻谷。本调查中除玉米中大量发现印度谷螟外,在调查的7个省份中有82个小麦储存场所,16个稻谷储存场所也采集到印度谷螟,在调查的9个省份的47个面粉、大米、饲料中也有发现印度谷螟,甚至在苦荞的储藏场所也可采集到印度谷螟。印度谷螟在南方冬季的危害过程主要是深秋在粮仓揭膜通风后外界成虫飞入粮仓内,在粮面产卵。经过1~2个月(环境温度的高低决定时间长短)的孵化期、幼虫期(幼虫期危害粮食),幼虫老熟后便爬出粮面寻找隐蔽处吐丝结网越冬,到次年春天化蛹繁殖[13]。本调查虽然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印度谷螟成虫和幼虫也有许多是出现在粮堆表面上。

赵养昌等[9]报道,麦蛾是世界性储粮害虫,我国除辽宁、新疆外,各地均有发生。本调查在辽宁的储粮场所发现了麦蛾,说明麦蛾至少是在赵养昌等调查后由其他分布地区扩散至此。麦蛾习性产卵于粮粒外部,新孵化的幼虫钻入粮粒后在其内部生长发育[14]。本次调查中未能进行粮堆解剖检查,调查结果中发现麦蛾的统计均以采集成虫计算。麦蛾适宜于25~30°C和60%~80% 温湿度条件下发生,其在35°C以上和相对湿度低于50%时不易发生[12],本调查期间麦蛾在北方省份发现频率较低,可能是因环境较为干燥,在南方有的省份发生较少则可能与环境温度过高有关。

致谢:对国家粮食局、相关省粮食局和地方粮食主管部门及企业等单位的协调、参与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河南工业大学储藏物昆虫研究室的同学们(郑祯、赵海鹏、王潇蓉、赵欣欣、高源、马昀钊、周鸿达、郭旭、张瑞杰、姜碧若、梁彦伟、霍鸣飞等博士、硕士研究生,金城震、董侣、王亚维、王智颖、任畑霖、苏莉梅等2012级、2013级和 2014级本科生)分别参加了不同地方的昆虫样品采集、分离等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1] 严晓平,周浩,沈兆鹏,等.中国储粮昆虫历次调查总结与分析[J].粮食储藏,2008,37(6):3-11.

[2]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GB/T 29890—2013[S].

[3] 何玉友,赵锦年,高爱新,等.松花粉工艺处理对防控印度谷螟的效果[J].林业科学研究,2015,28(1):134-139.

[4] CONSOLI F L,FILHOB F A.Biology of Sitotroga cerealella(Oliv.)(Lepidoptera:Gelechiidadae) reared on five corn (maize) genotypes[J].JournalofStored ProductsResearch,1995,31(2):139-143.

[5] 贾胜利,刘树伦,张金伟,等.印度谷螟的危害与综合防治[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1):24-25.

[6] AHMED S S,HASHEM M Y.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life stages of Indian meal moth Plodia interpunctella (Hübner) and almond moth Ephestia cautella (Walker) (Lepidoptera:Pyralidae)to modified atmospheres enriched with carbon dioxide [J].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2012,51(1):49-55.

[7] SAMBARA J U K R,PHILLIPS T W.Responses of adult 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ner)(Lepidoptera:Pyralidae) to light and combinations of attractants and light[J].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r,2008,21(5):422-439.

[8] ARTHUR F H,CAMPBELL J F,TOEWS M D.Distribution,abundance,and seasonalpatterns of Plodia interpunctella (Hübner) in a commercial food storage facility[J].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2013,53(1):7-14.

[9] 赵养昌,李鸿兴,高锦亚.中国仓库害虫区系调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86-87.

[10] 汪全勇.麦蛾的危害特性及防治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1991(1):61-64.

[11] 陈启宗.我国常见贮粮昆虫的分布调查[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4(4):5-10.

[12] SHAZALI M E H,SMITH R H.Life history studies of internally feeding pests of stored sorghum: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 and Sitophilus oryzae (L.) [J].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1985,21(4):171-178.

[13] 陈明,周继荣,唐江生,华南地区冬季印度谷螟的危害现状及生物防治[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6(1):36,51.

[14] THRONE JE,WEAVER D K.Impact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life history parameters of adult Sitotroga cerealella(Lepidoptera:Gelechiidae)[J].Journal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2013,55:128-133.

INVESTIGATION ON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PLODIA INTERPUNCTELLA AND SITOTROGA CEREALELLA IN SEVENTY-NIN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ELEVEN PROVINCES OF CHINA

WANG Dianxuan1,2,JI Le1,BAI Chunqi1,BAI Xuguang1,LI Hui1,YAN Lei1,ZHANG Hao1,Lü Jianhua1,TANG Peian2,SHAO Xiaolong2,HE Yanping3
(1.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Grain Storage and Securit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Grain Storage and Logistics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2.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Modern Grain Circulation and Safety,Nanjing 210023,China;3.College of Food and Engineering of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

Plodia interpunctella and Sitotroga cerealella both are important insect pests in grain storage around world which can cause serious damage o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wheat,paddy ,maize and so on. Knowing their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storage situation sh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insect ecology and scientific control.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557 stored grain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grain depots,rice mills,feed mills,flour mills,farmer storages and grain selling markets located in seventy-nin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belong to eleven provinces of China respectively. The main results included that the collecting frequency of Plodia interpunctella were 36.8%,39.5% and 42.3% for Henan,Liaoning and Shanxi Province of the fourth ecological region of Chinese grain storage. The frequency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for Guangdong Province of the seventh ecological region. The collecting frequency for Fujian,Zhejiang,Hunan and Hubei Province of the fifth ecological region was 21.2%、25.0%、13.6% and 18.9% separately. The collecting frequency,35.7% and 35.1%,of Plodia interpunctella for feed mills and grain selling markets were higher than that,12.8% ,13.0% and

23.9%,for rice mill,farmer storages and grain depots relatively. The collecting frequency of Sitotroga cerealella for Zhejiang Province(75.0%),Hubei Province(41.5%) which and Yunnan Province(44.7%)which belong to the sixth ecological region were on the highest and higher level. The frequency for Shanxi and Fujian Province was on second high level. The frequency for Shandong and Liaoning Province were 2.4% and 7.9%,on lowest level. The collecting frequency of Sitotroga cerealella was 26.9% for rice mills,24.5% for grain depots, 16.7%for feed mills, 18.5% for farmer storages, 16.8% for flour mills and 21.1% for grain selling markets.

Sitotroga cerealella;Plodia interpunctella;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S379.5

A

1673-2383(2017)06-0110-0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378.N.20171226.1723.03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6 17:24:10

2017-10-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401004-3-2);云南省重点产品开发计划项目(2014BB007);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13002)

王殿轩(1962—),男,河南清丰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储藏物害虫综合治理。

猜你喜欢
生态区储粮储藏
黍稷种质资源的经济系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种质资源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大都市生态区综合规划思路研究
胡萝卜冬季储藏注意事项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桃如何储藏
便于储藏的美味
沼气在防治储粮害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