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琳
【关键词】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展示;合作;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3-0078-02
“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是指在音乐课的前三分钟时间里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然后学生自主选择展示形式和内容进行展示的活动。这种自主展示为学生创设了社交机会,能满足其自主表达的需求。
1.自主展示,满足儿童自我表达的需求。
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中领略音乐的美与趣,教师就要蹲下身子,从儿童视角出发,为儿童的自我表达提供帮助。
选择合适的展示顺序,促进儿童逐级表达。在“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满足儿童自我表达的需要,允许他们自主决定展示的先后顺序,学生可以选择在第一周的音乐课中进行展示或是后半学期进行展示。当音乐展示能够被自己选择和控制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胜任感,从而更加自信。
建构适度的音乐经验,对接正式音乐展示。显然,儿童已有的音乐经验是不足以让其很好地应对“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或者他们并不一定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所需要的音乐经验进行适度建构,从而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展示。如增加学生在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方面的表演经验,或为学生创编“音乐课前三分钟”礼仪歌,以明确展示的规范及要求。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而获得经验,比如:看到同伴用灵动的眼神、充沛的情感和动听的歌声进行演唱后,学生也就明确了自己唱歌时要努力的方向了。
2.自主合作,创设儿童社交的机会。
在“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实现对音乐学习的自我规划与自我控制。
从“演员”到“编导”,实现自我规划。所谓从“演员”到“编导”,就是引导学生实现从运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音乐体验的个体“演员”转变为组建团队、全面规划的“编导”。在“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的自我规划中进行的。
当学生明确自己的展示任务后,他们会着手制订自己的计划,并沉浸其中。比如:主动邀请伙伴并与其约定练习的时间、地点,当任务无法完成时再找时间继续练习。学生自我规划学习的时间并进行效率管理,在面对面的协商中,讨论如何使表演更精致,更有吸引力。他们围绕在活动发起者的身边,不断地探究和练习,遇到困难时,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使学生迅速找到与伙伴交往的渠道,此外他们对音乐感受、鉴赏与表现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从“观众”到“主角”,实现自我控制。在“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学生是放松、舒展的。作为集体音乐活动中的主角,学生在欣喜地参与活动的同时,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也会得到增强。一些忽视集体规则的学生在团队中受到感染,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了规则的重要性;生病在家的学生惦记着自己团队的表演,小伙伴们则主动要求等他病好一起表演;一些原本内向的学生因受到邀请而释放自我,享受音乐集体活动的乐趣。学生或是对伙伴更包容理解,或是变得大胆和自信,或是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学生角色由“观众”转为“主角”后,他们音乐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激发,同时也学会了在集体生活中进行自我约束。
3.自主创造,引领儿童实现自我超越。
创造性是音乐的基本属性。“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欢迎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创造。活动中,曾有一名学生演唱了一首不知名的歌曲,全体师生都被他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当被问到歌曲的名字时,该生表示这是他无意间哼出的,因很喜欢这旋律,所以在“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中与大家分享。这一举动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关注,他们纷纷表示:我也有这样的瞬间,下次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音乐。
创造从模仿开始。在“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中,不少学生选择以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示,然后加上自己创造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进行展示,学生会在课堂上观察教师的舞蹈动作,也会把伙伴表演的动作记在心中,然后边模仿边理解、积累和记忆。对于那些舞蹈语言积累较少的学生来说,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创造则是模仿的结果。
对话伙伴的智慧。在“音乐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学生与伙伴进行交往与对话,进而进行创造,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音乐。比如:一个高年级学生的组合准备进行歌曲演唱,经过讨论,他们首先对动作进行创编,加入了捻指、拍手和踏脚等动作,之后又加入了自创的固定节奏型完善声势,接下来他们编排队形,还出人意料地加入了流行說唱元素。这样,一个丰富、完整、立体的展示项目就诞生了。学生创造的火花被点燃,并实现了自我超越。
(作者单位:南京市宝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