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当代价值探究

2018-01-08 11:55赵翱东陆荣
职业·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赵翱东?陆荣

摘 要: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是对个体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最高评价。高职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凸显,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也是优化人才培养体制,解决企业用工需求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探究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了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当代价值和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为2017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教学团队建设研究成果。

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让全社会再次将关注点聚焦到职业精神的塑造上来。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因此,在新时期,构建完善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工匠精神的提出,为高职教师提出新要求,结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是高职教育转型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十九大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工匠精神本质上属于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品质,工匠精神源于对职业的坚守与创新,专注并精于职业才是真正的“匠人”。因此可从以下四方面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1.敬职尽责

对工作充满敬畏和热爱是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源于对职业的认可和坚持。从工作本身出发,踏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将工作作为个人成长的动力,建立对职业的忠诚。

2.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始于专注,终于极致,聚焦于工作,并精于工作,这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这是对职业精神的拔高和提炼。不甘于按部就班,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力争做到极致,这是大国工匠的显著标志。

3.创新突破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创造力和生产力,這是工匠精神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摒弃教条式的规章制度,基于工作本身创新工作模式、突破思维禁区,才能丰富工匠精神。

4.分享传承

工匠精神具有分享与传承的内涵。匠人在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流程,引领行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工艺能够延续,对记忆的分享与传承是十分必要的,匠人往往会通过人才培养传授工艺,这也是职业精神的体现。

二、工匠精神的缺失给高职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高职育人环境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的进步使得高职教育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对高职学生而言,除了传统的技能学习以外,对更加开放多元的育人环境有更强的诉求,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重要基础。

但是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育人环境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学校文化建设缺失工匠精神的内涵,学生缺乏自我认同、职业规划不清、自我定位模糊等情形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

2.学生职业精神严重缺失

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都将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偏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精神的塑造”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缺少时代精神的指引,对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对知识的应用处于较低层次。

3.容易导致校企合作基础不牢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又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但是从合作成效而言,合作资源的不均衡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无法真正实现长久合作,校企合作的基础不牢。

4.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教师既对特定工作或者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思路。但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缺失“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阻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高职学生增强自我认同感

社会对高职学生与高职院校存在认识误区,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较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受到严重影响,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树立明确且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并促使自己为之奋斗。

大国工匠对职业的坚守,不会因为外界干扰而动摇,几十年如一日,最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坚守是工匠精神实现的基础。因此,对高职学生而言,学习工匠精神,加强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能力,才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思想误区的最好反驳。

2.有利于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在高职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由原有的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这一角色的转变给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结合专业实际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同时,需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教学活动,认真总结教学的不足之处,积极与学生沟通,探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难点。

3.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夯实合作基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企业对人才需求出现相悖的情况,即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符合企业文化以及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较少,这是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重要因素。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岗位匹配度是评估其是否能够胜任该岗位的重要维度,而岗位匹配度有两个主要评判标准,即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由此可见,优秀的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和职业品德这两个关键指标。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能够较好地将上述两个要素进行整合,提升学生岗位匹配度,从而显著增强校企双方持续合作的意愿,促使双方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比重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建设进入新阶段,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在高职教育中要明确工匠精神的重要地位,将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素质统一起来。工匠精神体现了时代感和使命感,大国工匠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其具备的工匠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使学生正确认清国家发展形势,培养学生使命感,建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例如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的分享班会,让学生將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加强技能学习,提升职业能力。

2.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

专业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职业精神塑造的薄弱环节。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转变“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轻职业精神的塑造”的传统观念,将合作精神与职业精神融入课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实践课程作为重点学习内容,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得不少学生在实践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无法直面问题,出现畏难和逃避心理,甚至将这种心理带上了实习岗位,导致工作无法持续开展,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学习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努力突破认知难点和操作瓶颈,通过不断试错认清问题的本质,并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

3.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

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双师型教师的角色与定位非常关键。“双师型”教师本身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丰富的生产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理论与实践相契合,推动自身能力的不断完善,所以全方位培养“双师型”教师十分必要。

首先,在高职院校内部创建文化氛围,比如通过举办基于职业精神的校园征文比赛、校园工匠评选活动等方式,让教师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其次,邀请大国工匠来校开展各种交流会和讲座,对学生和年轻教师形成榜样效应。最后,引进和聘请产业教授,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

4.基于现代学徒制,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弘扬工匠精神

现阶段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合作,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情形下,基于现代学徒制,夯实校企合作基础,是深化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重要途径。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需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学生的角色应在学徒和学生中反复切换,增强对理论知识在不同实践场景中的应用和验证;第二,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形式应该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有助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第三,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增加对师傅以及其他学生的评价,以此作为学生最终的学业评价。

工匠精神提倡分享与创新,因此在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以及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都应该作为评估其职业态度和品质的重要参照。

五、小结

十九大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高职教育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工匠精神具有使命感和时代感,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长期秉持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需要从诸多方面同时推进,才能发挥工匠精神对不同个体巨大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薛茂云.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2]艾素平,朱勋春,高再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7(32).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