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公正
摘 要:新课改提出,初中物理课堂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进而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帮助学生将知识牢牢掌握。结合教学实践,从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质疑、注重实验演示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打造更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模式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散学生思维为教学主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这样才能突出学生主体性,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理念,打造“共同体”模式
新课程确立了“师生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即教师与学生是两个相互依存的个体。这一理念将传统的“师教生学”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了“师生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初中物理课堂应构建平等、和谐、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师生通过交流合作才能共同发展,使“共同体”达到相互吸引、包容、分享。
例如,在学习完“杠杆”相关内容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概念,提出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具,找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学生提出了订书机、天平、鱼竿、撬棍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所学的杠杆特点,逐一分析它们的“一点二力二臂”,然后将学生提出的杠杆用具进行分类。在师生互学下,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不仅加深了已学过的杠杆知识,教师也新认识了很多用具,师生共同取得成长。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师生即是学者优势构建者,教师作为“共同体”的引领人,不仅引导学生人格,在精神指导上也起到了重要
作用。
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思维深入
提出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初中刚接触物理这门深奥的学科,认知能力有限,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很容易对新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这种矛盾的心理,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质疑,并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以发散式提出问题,同时自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物理知识印象。
例如,在学习“平面成像规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越近,镜子里的图像会越大吗?”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回答:“近大远小,当然越近就越大了。”教师让学生再想一想,学生联想平时照镜子的情景,有的同学还拿出随身的小镜子看,发现学习的平面镜成像规律与自己的认知产生矛盾,于是提出质疑。这种质疑让学生对平面成像知识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问题,对课本知识印象更深刻。
三、注重实验演示,提倡多样学习
初中物理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以知识和学习能力为学习载体;其特点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从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让学生能从探究中找到物理的特点,构建自己的物理学习体系。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多样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相关知识时,教师发现该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改变了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手探究。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教师先提出大气压强的概念,然后再列举大气压强的例子方便学生理解,最后写出求大气压强数值的公式,學生再根据公式做一堆练习题加强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枯燥,而且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亲自演示托里拆利实验的话,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大气压强概念自然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对什么是压强也更容易理解。随后,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提出有哪些大气压强现象。然后教师再推演出测试大气压强数值的公式。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公式计算出常见的压强的数值。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被迫式学习不同,是由学生自主观察理解了压强概念,然后又结合生活自主算出压强数值,彻底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初中物理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取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实验演示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只有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朱瑞省.谈生本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00.
[2]杨淑敏.低成本实验构建初中物理“生本课堂”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3]顾文敏.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亚太教育,2015(7):46.
[4]李秀舫.谈从以生为本入手提高初中物理力学学习的有效性[J].才智,2014(18):116.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