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丽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特别是目前的高高考改革,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查阅相关资料,茶余饭后和学生的交流及每接手新一轮起始班级问题,对上述现象感受更为深刻。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和研究,我觉得造成这样的先状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作文教学走的还是老路子,应试考试的背景下,很多老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更多的是繁琐的对文本的解读,老师讲得口感舌燥,学生听得昏昏入睡,谈起所得,收获无及,原因就在于有些老师重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作文前指导,轻作后讲评,重共性,轻个性等。
关键词:现状 语文课程 标准策略 职业幸福感
引言
1998年的一天,我和一本书的偶遇,开启了我对作文教学的探索,从此在这条路上,我始终把真实的生活世界作为引导学生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创新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演讲比赛,向一些报刊投稿,创办文学社,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这句如雷贯耳的口号,足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可是就是如此重要的一种能力课历来让中小学生头痛。虽然语文课费时不少多,效果却差很多,老师还常感叹学生无话可说,学生更是埋怨作文枯燥无味。我觉得对写作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说话。把说的话,写在纸上不就是写作文吗?其实,人人都有写作的潜能,就如同人人都有说话的潜能一样。大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写作果然是一件苦事么?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这就说,即使目不识丁的山村农妇,说起一件事来也往往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记录下来稍加修改,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但是,写作课却难倒了众多学生,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写作课把学生限制得太“死”了。学生还没有想到说什么,就被那些写作的清规戒律束缚住了,全然没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激情。[2]
如何突破写作教学这道难关呢?我认为走“作文随笔化”的路子,能走出一马平川来。
小小随笔,别有洞天!小小随笔,妙处多!它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学习兴趣!它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它能使作文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它能引导学生诗意地栖息在世界上,逐渐寻找到更好的自己,寻找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新解读
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了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一项综合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成功,更有不少老师在作文技法训练方面有了许多收获。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滥于模仿而少创造,情感虚假苍白而少真情的通病。而大量作文课堂教学更是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有学者将传统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归纳为这样六点:“应题”的束缚,“应体”的拘泥,“应命”的违心,“应法”的尴尬,“应套”的就范,“应试”的无奈。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目的、任务重新作了定位。其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将义务教育分成4个学段,分别设置了阶段目标,注重了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3]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随笔化呼唤新路径
1.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生活素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写作“无米下锅”的现象比较突出,面对这种现状,我曾经想到“给米”,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我尝试让学生“找米下锅”。具体做法:
2.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这虽然超出了课堂教学,但却为作文课堂教学打基础。
课前三分钟微不足道,但积沙成塔、集腋成裘,长期坚持下来时间还是很可观的,一个学期每人至少可以轮到5次的训练机会。可以实话实说、名言解读、书海泛舟、开心辞典等、新闻发布会,可以提前准备,可临场发挥。世界上找不到一片相同的树叶!何况最富有智慧的人呐!学生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三分钟内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疑也同时间接地扩大了其他学生的生活领域,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风景,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4]
3.创设情境,拓展写作思维的角度。
比如,上学期期我们举行了庆祝建党95周年合唱比赛,我就结合这次活动,话题,引导学思考,结果学生有唱红歌”,联想到了红军25000里长征,联想到了不同的生活之路,联想到漫长而艰辛的人生之路……联想到目标、方向、勇气、毅力、智慧……而且从随笔的反馈来看,大部风学生写得相当不错,我很满意这堂课的设计和效果。学生“找到了米下锅”,我也很开心。
4.开阔学生视野创新作文的形式。
从七年级下学期看,大部分学生作文逐漸生动起来,但是作文形式过于呆板,有些学生三段,甚至两段,此时我就要引导学生在作文形式上进行突破,如我会给学生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借鉴的杂志如《作文与考试》《作文通讯》《作文素材》等阅读,从中学习如何写题记,利用小标题,写后记,采用隔行分段的形式等,这样,首先解决在形式上老三段的问题。
5.丰富体验,解决“米源枯竭”的问题。endprint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写作的“米”大多源于对生活的积累。教师教学要把写作于生活密切联系。比如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构思(写什么),自己写法(怎样写),开头一段(或结尾一段)等,让“没米”的学生先“借米下锅”,为他们创造机会,慢慢“找米下锅”,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总之,改进作文课堂教学,由“无米下锅”----引导学生“找米下锅”----让个别学生“借米下锅”----“有米下锅”,应该是我作文教学随笔化教学策略尝试中,也些年来感觉无论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是修身养性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写作是做自己心灵最好的朋友,珍藏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忧伤;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维系朋友间的友情与关爱;写作是反思、归纳、总结、整理,写作是欣赏、原谅、关爱、鼓励,写作是分享、酝酿、升华。作文就是思想和语言的结合体,是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是提炼与传播的技能。[5]
三年下来,每位孩子都会积累几本这样的随笔和读书笔记。这些本本对于学生漫长的求学路与人生成长而言,是有深远意义的。长期坚持些随笔有许多好处,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他们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去年教师节,在美国读研的孩子发短信再次提及随笔时回忆往昔感概道:“在我看来,程老师管理班级最好的一点是搭建了一个随笔平台来关注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并且无论这个学生成绩如何,在随笔或读书笔记、三分鐘演讲活动里她总能挖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位学生。我还记得咱们班里有一台电视放在电视架上,有一次该我打扫卫生,我低头在扫地,抬头的时候没注意,头磕在了电视架上。程老师看到了,立刻放下了手里的事情,把我拉到了医院让医生给我清理检查。其实并没有多严重,但是当她当时关切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到现在还深刻的印在我脑海里。我的成绩在班内只能算是中等,而且经常会上下波动,每当出现下滑,程老师总会不厌其烦的把我拉到一边谈心。当然,批评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批评了之后她还会鼓励我,会谈及我的闪光点,或者我做的还不错的地方,让我充满了向上爬的希望,让我有继续努力的拼劲。现在回想这些,程老师的这种教育理念真的很好,若单只是批评或者只是一味地鼓励,我都有不可能达到现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光是对我,我认为程老师对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花了很大的心思,对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样的用心。所以在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那一届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当然,从程老师的角度来说,代价也是很大的,我作为一个学生都能想象得到一位班主任做到这样用心会有多累。但是对于程老师而言,她会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作为师者,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师者的使命是激励!是鼓舞!是唤醒!
教育需要智慧,更需要情怀!我们做语文人更需要修炼我们的舞技。这些年的摸索,在今年的聚会上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魏晓旭一番感慨:“初中,正是一个学生从少年迈入青年的起始,从稚气走向成熟的转折,回想那时的我们,有点自傲,有点叛逆,也有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身的上进。正如一团初燃的篝火,炽热、炫目,但也带着一丝迷茫,如何让这星星之火最终成就燎原之势,可谓是对一名初中班主任最大的考验。而程老师做到了!遥想当年,程老师对学生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在方法上循序渐进,在生活上处处关心。她为我们悉心整理了很多或文采飞扬、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文章,这一篇篇文章悄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为我们设计了一套卓有成效的随笔系统,以随笔的方式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鼓励同学们劳逸结合、良性竞争,课下大家是无话不说的伙伴,课上大家是你追我赶的战友。作为一名班主任,程老师的眼光非常长远。除了她亲任的语文教学,程老师还经常和其他科目的老师沟通,与同学们一起设计学习计划,从全局上对各科目进行协调,如同一名舵手,帮助全体同学顺利的乘上初中这条大船,继而扬帆远洋。现在还记得当初我们那一届中考的辉煌,全市前六名,我们一班便占有其三,更是囊括了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而在此,再次向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
让我找到悄无声息的滑入学生灵魂之中,与学生的心灵共舞的最佳相处的舞台。[6]
在这小小舞台上,师生诗意和谐的校园生活里创造所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
小小随笔,将生命点缀在枝头,得到的,珍惜!飘散的,不念!
参考文献
[1]刘念王敏主编的《教师的力量》,青岛出版社。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9年11月。
[3]魏书生《魏书生教育作品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
[4]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3月。
[5]《教师博览》原创版 ------- 《浅谈对作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董志廷2017年1期。
[6]《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 ------- 《点亮真诚这盏灯》 2014年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