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莉
摘要:根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从创新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师资等方面分析创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利于有效改善和促进创新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课程;教学创新
一、引言
2015年底,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创新能力培训体系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和创新应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创新能力培训,能够激发和增强人的创新意识,对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课程设置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三大类:设备及其应用,水质处理技术和工程施工技术。关于设备类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门:《水泵与泵站》《建筑设备》《给排水工程设备》《建筑消防设备》《水工艺仪表与控制》等,该类课程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内容多且杂,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使用。工程施工类课程主要包括:《取水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给水排水工程结构》《水工程施工》《土建工程基础》《工程测量》等,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实际应用的技能。水质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水处理生物学》《水质工程学(上、下)》《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工业水处理》《水分析理论基础》等课程,该类课程具有专业理论深度,主要培养学习的理论应用能力。
根据国家的要求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可以发现,设备类的课程,对于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来说,能学会合理使用已经很难,而且设备多为成套的结构,以这部分知识为基础进行创新教育内容,不实际。对于工程施工类课程,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指导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教育,而这部分内容正好是高校教师的短板,因为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施工单位的经验,是从高校——高校的学生——教师角色的转换。因此,这部分内容设置为创新课程的内容,不妥当。对于第三类课程,有关水质处理技术方面的课程,结合高校教师的科研方向和课题,设置为创新课程的内容是可行的。一方面,专业教师理论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教师的实际课题为创新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当前,兰州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创新课程主要有:《一体化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及运行管理》和《自动检测系统在水工艺中的应用和评价》。这两门课程均围绕着专业必修课《水质工程学(上、下)》开展,以该课程的理论为基础拓展、延伸专业技术和理论的应用。
三、教学实践
《一体化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及运行管理》课程设置两年内,共开设了3个学期,参加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90人;《自动检测系统在水工艺中的应用和评价》开设了一个学期,参加学习的人数为30人。经过两年的教学经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置时间
《一体化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及运行管理》于2015年秋季第一次开课,选课学生为2012级给水排水工程的学生,学生已经完成了《水质工程学(上、下)》的课程和课程设计,对该部分内容很熟悉。在这种条件下,开设创新课程,学生的接受度高、兴趣大,学习积极性高,尤其是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小组提出了3个设计方案(每个小组3人),教学成果显著。而于2016年春季开设的同样课程,选课的学生包括了2013级和2012级的学生,授课难度大。首先,2013级学生还没有修习《水质工程学(上、下)》,对课程内容一点不了解,创新课程等于从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计算公式学习,费时、效果不好,达不到技术应用提升的目的,只是提前学习了《水质工程学》课程的部分内容,教学进度慢。其次,针对2012级毕业生,面临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内容,也无心求学。由于涉及两个年级的学生选课,讨论组分配不易合理,讨论组也失去了讨论设计方案的意义。综合3学期的教学经验发现,课程开设的时间很关键,如果开课时间不合理就失去了创新课程的教学意义,也无法达成创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大纲和内容更新
创新课程总课时为20学时,课程内容应涉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实践操作和最新前言技术。专业理论部分应与《水质工程学(上、下)》的基础理论内容相衔接,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化,而不是从新学习一门新知识。实践操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专业能力。最新前言技术介绍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应用的思路。因此,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学时的分配很重要。
在《一体化污水處理构筑物设计及运行管理》课程开设的3个学期中,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讨论安排了14学时,其中讨论6学时。实践操作4学时,专业前沿技术介绍两学时。对于这种学时安排,不同学期的学生反映不同:对于熟悉《水质工程学(上、下)》的2012级学生,认为讨论时间少,理论教学多;而对于不熟悉《水质工程学(上、下)》课程的2013级学生,认为理论教学少,讨论浪费时间。可见,教学大纲和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制订。
对于前沿技术介绍的两学时,应每年固定进行更新,以保证技术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三)教学模式:
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查资料。提问题,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技术的实用性。课堂讨论以授课教师提出的污水处理水质和标准,设计方案,以讨论组的形式汇报设计成果,并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质疑。实践操作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设备的组装、运行和管理,由任课教师现场提出问题,讨论组解答和补充。endprint
在课程开设的周期内,学生普遍表示喜欢讨论课和实践课,记忆深刻,学习效果显著。而对于理论教学环节,学生还是普遍接受度不高,这方面还须要采用更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四)考核方式和结果
考核以作业(查找专业资料)和讨论组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综合考核。通过专业资料的查找和整理情况,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专注度;而通过讨论完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行能力。当前,学校对学生创新课程的评价仅有通过和不通过两种结果,这种评价太笼统。这样无法实现对学习优异的学生准确评价,打消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对混学分学生的督促,不利于促进其更好地投入学习过程中。
(五)师资培养
《一体化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及运行管理》课程开设的3个学期均由一个任课教师授课,由于知识面所限,有些前沿的技术考虑不周。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也有自己专业知识的局限,因此,对于创新课程,应建立团队制,使更多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模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維方式选择自己的创新道路。
(六)实践条件及保障
目前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实验室仅有一个常规水质工程设备及水分析实验室,小型可组装设备没有,较新的检测设备缺乏,这也限制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课程的开设。有必要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乐趣。
四、问题思考
《一体化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及运行管理》课程开设了3学期,《自动检测系统在水工艺中的应用和评价》课程开设了1学期。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建设,发现了不少问题,也收获了不少成果。首先,学生是接受创新思想和创新课程的,但是如何更合理地安排课程时间和课程内容是任课教师优先思考的问题。其次,师资的培养很重要,对创新思想的培养起带领作用。实践条件的改善是创新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理论转化成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最后,如何实现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是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何伟伟,桑君,贾会敏.浅谈《创新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必要性[J].广州化工,2011,39(24):170,178.
[2]王晓君.课堂发问,思维含量值多少[J] .读写算,2014,28:37-38.
[3]周锦乐,齐顾.关于创意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8:113-114.
[4]路文.关于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28(2):33-34.
[5]王吟,张晓东,陶红,黄远东.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课程教学及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2016,1:208.
编辑/王君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