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与新时期农村高中教育的对接策略

2018-01-06 20:24王利锋
考试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走班制制约师资

摘 要:新高考政策的执行,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成为新时代高中教育的聚焦点,从国外走班制的蓬勃发展,国内部分重点高中教育的摸索前行,有很多期待与思考。通过研究走班制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嫁接环境“文化阻滞”,从分班、排课、教学、评价等方面寻求对接策略。笔者致力通过制度引领,突破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配置的制约因素,尝试农村高中教育变革式发展。

关键词:走班制;3+x;农村高中

一、 走班制在基层高中推广的必然性

(国发[2014]35号)规定:进行考试科目改革,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相关度,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特别指出:“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在走班制模式下,上课的老师与教室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中上课,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走班制主要有以下优点:

(1) 以因材施教原则,多元智力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支撑,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以学生集体为传授对象,秉承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保证效率;有利于学生自我独立意识的形成和自主发展,核心价值是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体差异性,让学生的特长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鼓励、倡导他们自主规划和管理学习、生活,以及人生规划。

培养出具有多样性、专业性的人才,满足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人才战略需求。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意味着农村高中规模与数量将呈逐年增长态势,农村教育的发展瓶颈、短板将更加凸显,解决农村高中教育问题,不仅要解决好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配置发展的“硬件”问题,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好理论、机制先行的“软件”问题。

二、 走班制推进的制约因素

对走班制在国内高中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准确定位,为其在农村高中教育中融合性、创新性发展,疏通脉络。

1. 文化阻力——理念制约

“走班制”生长的文化土壤源于西欧,最早出现在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教育文化,不同程度开展走班制教学,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美国的“小班教学”与赏识教育结合的走班模式、韩国的公民共享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模式、芬兰的兴趣选修课模式,等等。

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文化对于教育的内容、模式具有制约功能;带有西方文化基因的走班制表现出以下几个文化特征:

(1) 学生的自主性,最直接的表现是每个学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课表。

(2) 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师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对于中国长期受等级制、宗法制影响,“师为生纲”的学习文化中始终突显教师的主导性,制约学生主体性发展。

(3) 走班制是对教育教学的创新,对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推行过程中会带来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革新。

教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经验性、人情化和权力性的基因深深根植于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与方向,所以,当富于开拓性、崇尚个人主义、追求民主的走班制走进中国课堂时,会陷入中西方文化地不断碰撞。需要广大从事基层教育者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包容、变通,使走班制教学在农村高中生根、发芽。

2. 国情条件制约——资源配置不平衡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大大提升,但对具有较大人口基数的农村而言,资源短缺仍然突出,也是制约走班制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硬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匹配不均。

但随着中国的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使很多资源短板问题将在普及高中教育之时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个制约因素将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 走班制该如何“走”

尽管农村高中教育的保守、资源滞后制约了走班制的发展,但是阻力不具有决定性的,需要整合、创新,培育出一颗适合农村土壤生长的种子。

1. 分班

在走班的硬件、软件制度不够完善的初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先研究政策后,再分班,然后引导学生选班。《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必修内容后方可确定选考科目。笔者认为,应该在高一结束后开始分班,可以考虑以下分班模式。

①交换生

走班初期,学生主要倾向于原有的理科组合与文科组合,在原有的文理分班的基础上小范围调整,理科A班同学个别选地理课的可以与文科B班个别选物理课的同学作为交换生听课,这样可以使各班学生听课人数不会相差太大,但这种模式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不便,需要授课老师落实到制度。

②分层走班

对于学生选择的组合比较多,人数参差不齐的情况,综合考虑到必考、选考、学考(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选考: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学科中选三门纳入高考;学考:学业水平考试科。)在学校的师资、硬件齐全的条件下,行政班开设必考、学考学科课程,待学考科目全面结束后,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可以在学科内分层走班。

③分类走班

对于学考与选考需同时进行,可以考虑行政班开设必考课程,同一学科按学考与选考分类走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针对必考与选考科目再次分层。

2. 排课、教学

对于模式①的班级,与传统的固定行政班授课方式相同,对于人数差别较大、师资不够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微课的形式开展;模式②对师资与硬件条件的要求较高,全员、全科走班制时可以采用“思维排课软件”智能排课;对于模式③,在师资、硬件缺乏的情况下,学考科目可以考虑大班额开课。

无论哪一种模式,笔者认为微课可以大量引进,因为微课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可以多个教室同时上课,也可以通过云平台,在不同的班级、教室、学生按需选择学习,特别是师资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但大量引进微课时,需要老师对微课的录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精备课,精良制作备课素材、视频,同时老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轮巡答疑。

3. 考核、评价

任何形式的教学效果,都需要有效地评价才有生命力,校际、老师、学生之间的横向评价,还有教改前后的纵向评价。只有具导向性的评价机制建立起来,新形势下的教学实效才能得以保证,而不是一轮改变后,师生动了起来,但是秩序“乱”,衔接脱节,时间浪费在“跑”班上面等。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师生进行评价:第一,对各个行政班进行考核,重在突出班主任的管理;第二,对各个组合的考核,重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对各个学科的考核,重在突出对学科教师的考核。

参考文献:

[1]扬琴.美国高中“走班制”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张善超,李宝庆.高中走班制的文化阻力及其超越[J].教学与管理,2016(4):4-7.

[3]许伯祥.走班制学生管理的几个注意点[J].教学与管理,2016(1).

[4]蒲先磊.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

[5]朱咏梅.“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设计探析[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3):299-300.

[6]田文军.农村中学高考改革中走班制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6,(11):78.

作者简介:

王利锋,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郏县第一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走班制制约师资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