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例谈

2018-01-05 23:42黄吉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循序渐进诵读文言文

黄吉辅

[摘要]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分类;循序渐进;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1402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应的中考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何让初中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

一、实施诵读策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为此,从七年级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笔者就从朗读训练抓起,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给学生具体明确的导向。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诵读,再更深层次理解文意。

做任何事贵在持之以恒。每个学期开学,从第一周开始,除了每周一次的早读亲自跟读外,笔者还要求学生每天晨读都能读一读经典名篇。一个月后,笔者就抽时间让学生开始默写课文中精彩的名句、片段,然后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及时去修正提高。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其实是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

当然,这只是学生诵读的成果,到了真正教学课文的时候,笔者还和学生一起探讨更多深层次的东西。

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笔者从文章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和感悟。文章首先写三峡两岸的山峰,写出了两岸群山连绵不绝,中間略无阙处,山高谷深的特点。接着写三峡四季之水,作者没有按四季的顺序而把夏季之水放在开头,是因为三峡夏季之水最能体现它水势盛大,急流滚滚,一泻千里的雄浑气势,最能体现它的雄壮之美。第三自然段作者却把春冬两个季节合在一起写,是因为三峡春冬两个季节的景色大致相同,这样安排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又使文章的篇幅更为严密、紧凑,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则是抓住了三峡“林寒涧肃”忧伤凄美的特点来写的。

感悟至此,笔者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全文的逻辑结构—— “三峡山水之美”。

这样从最初的诵读到自主探讨感悟,学生对《三峡》的行文结构、层次的理解,就有了多角度的豁然贯通的体会了。

二、实施分类策略

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步骤其实与学习其他文言知识是并行不悖的。而在自主探讨的过程中掌握好方法及方向,那效果会更佳。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文言文词语的特点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在初中阶段最常出现的虚词大概就十四个。它们的用法一般都比较固定,让学生抓住它们的变化规律,再结合具体的例子多练习,自然就有较好的积累。如“之”字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见的有四种,即用作代词、动词、助词、无实义。而这四种用法中只有一种无实义的用法较难把握,其他三种则是较容易掌握的。

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文言文最难教的是实词,因为它千变万化,在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句子中意义往往不同。教师有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对它们的理解自然不成问题,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间还不长,积累的东西还少,几个回合下来,他们就会晕头转向了。所以,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就得有一定的方式方法。

首先,教会学生分类记忆,即把文言文中最常用的几种实词分门别类地去记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一般的实词。也就是每学习一篇文言文都要学会对文中的词语做归类,即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通假字、几个古今异义词、几个词类活用等。接着引导学生平时的复习巩固也要遵循分类的规律,而不能拿起书本眉毛胡子一把抓地胡来。只要用分类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训练,最后就会有好的效果。

三、实施循序渐进策略

把文言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词语进行翻译,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传统翻译方法中“留”“换”“补”“增”“删”“调”的“六字诀”。

其次引导学生注意特殊句子的翻译。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互文句等几类。如对判断句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它的句式特点,即常见的两种样式:“……者……也”或“……也”。认定它是判断句后,翻译时就要在原来的句子中加上“是”字,即翻译为“……是……”就可以了。《醉翁亭记》中的句子“环滁皆山也”就是判断句,则要译为“环绕滁州城四周的都是山”。

倒装句则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如《陋室铭》中的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则要调整为“孔子云:‘有何陋之?”也就是要翻译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相对而言较难翻译的是互文句子。“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子表达方式。如果按一般句式字字直译,那么译出来的意思可能与原意相去甚远。如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直译的意思为“如果不是中午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月亮”。意思表达好像有些模糊不清,而较合理的翻译则应把句子拆开来分别说明才更到位,即“如果不是中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来说明三峡山高谷深这一特点。还有此文中的另一个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也要交叉调整语序才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述,即“素湍回清,绿潭倒影”,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两岸美丽的景色”。当然互文句在翻译中或拆或合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四、实施探究策略

掌握了文言文的诵读、字词和句子的翻译后,笔者还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学习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主旨。

如柳宗元为什么写《小石潭记》呢?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大家。当时的他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了解了这些背景,他写《小石潭记》其实就是写他自身怀才不遇的遭遇,是借景抒情的写法。到处充满奇趣的小石潭却被丢弃在那荒蛮之地而无人赏识,这哪里是写小石潭?分明字字都是在写他自己满腹经纶而无人赏识的遭遇呀!这样,《永州八记》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们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其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所以要学习前人精妙的写作手法,做到古为今用,借古开今来丰富自己的素养。像《小石潭记》中的移步换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托物言志等手法,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掌握的。在平时写作中练习前人这些成熟的写作技巧,是学生学习和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实现写作能力迁移及内化的过程。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循序渐进诵读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写字教学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