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霞+檀祝平
摘 要: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之“高”的精神要核和重要内容。工匠精神历经“古今中外”内涵之演变,“宁静致远”匠魂之追求,欲达到“由技至道”理想之境界,却不断遭遇现实“荆棘丛生”之桎梏。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载体。“里应外合”的综合境域、“育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圆融中和”的指导思想、“曲径通幽”的培养路径是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四大要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四大要义
作者简介:胡彩霞(1984-),女,江苏丹阳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檀祝平(1971-),男,安徽怀宁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1-0015-05
“工匠精神”并非新潮词汇,只是因为工业革命爆发、机械化生产大变革,使其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以至于时至今日,“工匠”一词还不断被曲解甚至笼罩着某种贬义色彩。其实,工匠精神在我国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也曾被诸多知名哲学家、思想家等作为道德实践不断推崇。近年来,“工匠精神”再次被不断提及,并且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热词。究其原因,既有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各层级领导的呼吁倡导、新闻媒体大力宣扬的因素影响,更是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内涵积淀的需要。工匠精神能促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从职业能力向职业素养转变,也是企业、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诉求。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更是指出,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要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和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指导下,如今,工匠精神不仅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更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喚[1]。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之“高”的精神要核和重要内容,工匠精神境界越高,高技能人才层次也越高。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涵”、“魂”、“道”、“梏”等四个方面内容,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过程,提出引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境”、“根”、“和”、“径”四大要义,不一定十分恰当,期待与职教研究界同仁商榷。
一、析工匠精神之“涵”,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境”
每个概念都有一个内容或者一个“内涵”以及一个范围或者一个“外延”,概念建构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足够精确,存在着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缺陷[2]。古往今来,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描述不一,对其内涵理解历经历史演变,可谓是“蔚为壮观”。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考察工匠精神的历史演绎,从而分析工匠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澄明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应达到的现实境域。
(一)“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的内涵演变
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维度、视角展现了古今中外工匠精神内涵演变,场景“丰富多彩”。第一,博览古今,从古代“工”、“匠”及“工匠”的语义演化分析,探索传统工匠精神“真善美”的价值意蕴,总结出当代工匠精神在不同专业成长阶段体现出的不同层次维度与内容维度(薛栋,2013[3]、2016[4])。第二,贯穿中西,通过中西比较,主要对比分析了工匠精神在德国、日本、美国的内涵体现,总结出德国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勤奋敬业、严谨认真的工作伦理观、日本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团队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美国工匠精神强调的是一种思维状态而非指向未来的一些兴趣或技能的集合(邵勇等,2016[5];杜连森,2016[6];亚力克·福奇著、陈劲译,2014[7])。第三,百家争鸣,现代视域下不同角度对工匠精神的新解读,诸如:互联网时代匠人个体生存方式的转变促成了工匠精神重视创造创新、凸显个体自主性和人的价值、强调现实统一[8];从中国技术哲学“技”“艺”“道”的三境界分析工匠精神的工艺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匠心”的价值追求[9];从时间性向度的视角,认为工匠精神所呈现的主观价值设定得益于工匠对时间的行为感受与生命体验[10];等等。由此可见,对“工匠精神”概念、内涵的理解丰富多样,在本质上尚未达成一致。
(二)“里应外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境域
从以上对工匠精神丰富内涵的梳理发现,其不统一的原因既有从古至今在口耳相传、语义理解等偏差形成的解释多义性,也有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应用形成的概念模糊性,同时,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具体领域关注侧重点的差异性。“工匠精神”并非是一个框定了的、可以“一劳永逸”定义的词汇,它会因外在环境的变化以及涉及到的具体领域而在内涵建设上有所发展。因此,“工匠精神”不是一个孤立的词汇,它应与外在环境、内部领域相结合,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引领也应基于其“里应外合”的综合“境域”。这个“境域”是指:在高职教育领域,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既要从高职教育内部发展环境的角度关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及职业生涯发展,也要紧密结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行业背景等外部环境。
1.从高职教育内部发展来看,工匠精神折射出的“德技并重”是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必然结果。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高技能人才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体现的重要方面,符合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这不仅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从职业能力向职业素养转变的价值超越,满足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需求,也是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诉求。endprint
2.从高职教育外部环境来看,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对弘扬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现代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背景的“机器换人”时代给劳动力市场就业数量、质量与结构带来了系列变化与影响[11],无疑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不仅是企业、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诉求,更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打造技能强国,促进中国制造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追工匠精神之“魂”,寻高技能人才培养之“根”
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12]。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内容丰富、深浅不一,有必要追思通往工匠精神内涵最深处的“匠魂”——敬畏、入魂,达到人与物的高度契合[13],从而追寻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之“根本”。
(一)“宁静致远”——工匠精神的“匠魂”追求
“宁静致远”最早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是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工匠精神最高级阶段所体现的“境界追求”——“物我同一”、专心致志、静思反省、德技并重等正是工匠精神之“匠魂”——“宁静致远”[14]。“宁静致远”的“匠魂”是对技术生存层面的“匠技”和富有创造力的“匠心”的更高级别升华。正如美国亚力克·福奇对比分析的表层工匠与深层工匠:“表层工匠们通常大肆宣扬他们的方法、工作过程,以及他们创造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而深层工匠们不在乎传播媒介,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改变我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方式”[15],也就是说,工匠精神达到一定境界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职人精神”、淡泊名利、追求极致的宁静心态,而不是轻浮急躁、急功近利。被称为日本“国宝”的世界领先级中小制造企业中的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不计较工本,苦心钻研,感性拿捏,在‘制造过程中享受到极大的喜悦,直至‘一品入魂”,在冈野工业“无痛注射针头”、小林研业“iPod镜面加工”、Hard Lock工业“防松螺帽”、三鹰光器“精密光学机械”等日本精益制造中精益求精、宁静致远的工匠精神之“魂”得以极致绽放。我国工匠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当今工匠精神最容易缺失也是最難达到的就是“匠魂”——“宁静致远”,匠人们只有朝着“宁静致远”的“匠魂”追求努力,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我国才能真正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才能消除“中国工厂以人海战术为武器”的国际形象。
(二)育人为本——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的本质绝对不是把大脑灌输满,而是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灵魂和心智”(奈斯比特语)。宁静致远的工匠精神崇高境界追求的正是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灵魂与心智,是高职教育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最高目的与最终归宿,真正体现育人为本,此乃高技能人才培养之根本。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面临“招生难”的困境,依旧是因为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和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仅仅是按照既定流程操作的“机器”,即职业教育乃“制器”的目的。“制器”作为价值取向的技术教育是一种“工具化”的教育,“人”的生存的无限可能性与丰富性都被整个工业社会“促逼”成为一种功能化与单向度的存在,变成了工业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割裂了个体生存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向度[16]。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换人”对职业教育培养规格提升提出了挑战,仅仅掌握某项技能的人才也不是企业最需要的,最受企业青睐的乃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职业人”,尤其是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的的高职教育,更是应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工匠精神的养成。正如亨利·福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明明只需要雇佣每一双手,来的却是一个人”,这就说明高技能人才除了应具备高超的技术技能水平,更应追求高层次职业精神,也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育人为本”。
三、载工匠精神之“道”,融高技能人才培养之“和”
对于“道”的理解,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尤为经典,提倡遵循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我国当代知名教授王前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辩证了“道”与“技”的关系,认为“道”是“技”的理想境界。鉴于此,工匠精神作为“技”的重要体现,“由技至道”是其理想境界,相应地,工匠精神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是追求“技”之上的“道”,从而达到高职教育各要素间的“和”。
(一)“由技至道”——工匠精神的理想境界
追根溯源,工匠精神的“由技至道”思想在《庄子·天地》中:“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以及《庄子·养生主》中“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充分阐释了庄子“技近乎道”的哲学思想;再有,清朝魏源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提出“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等等。“由技至道”,即追求“技”之上的“道”,目的在于使人为设定的途径和方法逐步转化为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途径和方法,以至于达到能运用自如、天人合一的程度[17]。“运用自如”、“天人合一”乃“道”的思想精髓、工匠精神的理想境界,也正是应和了工匠精神的“匠魂”阶段——宁静致远。随着社会变迁与时代进步,工匠精髓的外延也在扩大,它不仅仅体现传统手工业的“匠人”品质,更多的是表达各行“职业人”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对“职业”在精神上的敬畏与入魂。越是在智能化“机器换人”时代背景下对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如今,越是需要超凡脱俗、精益求精、宁静致远的“德技并重”的工匠精神具备者。
(二)“圆融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工匠精神“由技至道”的理想境界强调“天人合一”,注重的是技术活动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平衡、有机统一。王前教授用“圆融中和”一词表达技术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技能与工具的关系、人力与自然力的关系、技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这对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