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腾
混合式课例研修在传统课例研究的基础上融入混合式学习理论,通过“三备两磨”和两次课堂教学实践,引领教师革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提升教学效益的同时,发展专业能力;在丰富校本教研内容与形式的同时,提升研究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有效提高学校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一、混合式课例研修的涵义与价值
一般意义上的课例研究指的是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是教师个人或专业共同体立足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具体的课例进行观摩、评价、反思和改进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修融合混合式学习理论,将传统课例研究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集体智慧,广泛搜集并优选基于学情、教情的教学资源,通过协作备课、观课、议课,开展学习、实践、交流、反思、改进和提炼等系列活动。它是共同研究并打造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与发展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混合式课例研修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性实践活动,它不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改进,而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循环,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等鲜明特征。混合式课例研修能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和合作能力;提升教师的反思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二、混合式课例研修的实践与应用
混合式课例研修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以“磨课研课”为主要形式,将常规教研与教师培训有机结合,通过“三备两磨两上”,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多方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通过主题化、系统化的研修活动,引领教师革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 混合式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
一备试上→一磨→二备再上→二磨→反思再备
2. 混合式课例研修的操作方法。
一备试上:依据研修主题,确定研修内容。主备教师解读教材,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借助网络搜集资源,观看名师课例;结合学情与教师教学风格独立备课。完成后,将教案分发给备课组内其他教师,并进行试讲。同时,将课堂实录发布在学校网站或网络交流平台。
一磨(协作备课):授课教师说课,组内教师集体研读教材,再次确认教学目标,根据试上情况对教法与学法提出可行性建议。同时,通过网络,征集专家与同行的意见和建议。
二备再上:主备教师综合各方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教案并进行公开展示,邀请教研员和同学科教师观课,形成课堂观察量表。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和思维状态、学习效果。
二磨(评课议课):上课者和听课者集中交换意见,总结成功的方法,积累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对前后两次授课的效果进行对比和归因分析,针对预设与生成的差异,教学中的困惑与缺失,探讨解决办法,并推演此类课型和相似内容的一般教学方法。
反思再备:总结议课要点,再次修订教学方案;根据预设与生成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预案;回顾反思“三备两磨两上”过程,形成课例研究报告,通过网络发布推广,供同学科教师借鉴。
三、混合式课例研修的传承与创新
混合式课例研修传承了课例研究的“三备两磨”与同课异构,借助混合式学习理论,丰富了课例研究的内容与形式,提升了教研的实效性。
1. 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教研的目的是研究和解决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共同探讨教学改进与专业提升的策略。混合式课例研修立足于改进教学和促进共同发展之目的,倡导由“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专业成长的合作者、建设者和促进者。因此,观课不再只是单纯地听教师如何讲,看教师如何做,而是更要观察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与目标达成。要运用理性的思考,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议课也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判,而是依据“观”中所得到的信息,听课者和上课者展开平等对话,进行讨论反思。特别要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差异,通过质疑、探询、求证,共同建构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2. 内容上的传承与创新。
混合式课例研修强调研究主题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教导处全面考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的实际需要,教研组针对本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与突出问题,确定每学期的研究主题,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分配研修任务。如,小学数学可分为新知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每种课型按知识领域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实践等共12个主题,每学期选择2~3个主题,逐一实施。通过两至三年的研修,让教师对本学科常见课型和主要教学内容有全面的理解,既保证主题突出,也保证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不同学校在教研室的协调下选择相关主题下的不同内容,同题异课、同步互动,实现校际间资源共生、共同成长。
3. 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
备课时,通过网络搜集成功案例,通过协作备课优化教学方案。集体智慧下形成的再教方案提供了丰富的预设与多样化的实施策略,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丰富并共享了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与共同提升。
磨课环节不只是校内交流研讨,通过网络晒课,将教案和课堂实录展示出来;利用社交平台(如QQ群、YY社区)搜集同学科教师的建议,提出问题寻求广泛的支持与帮助。教研员、校外同行与磨课团队一起交流互动,提高了研修的深入度与广泛性。
上课环节保留“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让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法或不同内容的同一教法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并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深入研讨,持续反思。引入“师徒同教”,让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用同一教案在不同班级授课,促进共同成长;增设“接龙上课”,选择相同主题下连续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授课,让参与者亲历课堂变革与效益优化的过程,增强研讨兴趣,提升教研效益。
四、混合式课例研修的效果与反思
混合式课例研修以研究課堂教学为重点,以备课、磨课、上课为主线,通过研读教材、搜集资料、设计教学、交流研讨、反思改进、总结提炼,进一步提升课例研修的针对性、系统性与发展性,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信息技术的融入,丰富了教学资源与教研形式,扩大了参与面,深化了参与度,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系列化的研修主题,让教师在两至三年内,对本学科各类课型进行了一次全面研讨。研修中产生的困惑引发教师的学习需求,激励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实现技术与理论的同步发展。循环往复、不断递进的课例研修,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持续增长,螺旋发展。
可见,作为学校教研的重要形式,混合式课例研修将公开课变成研究,变成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学研究的实效性,还能帮助教师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角度革新教学行为,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专业素养,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对基层学校而言,混合式课例研修中的主题设置如何更科学合理,研究任务的分配如何实现新老结合,研究成果如何固化成为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报告,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