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品红 刘维光 时 静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医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270)
傍针刺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赵品红 刘维光 时 静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医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270)
目的观察傍针刺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证候积分程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证候积分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傍针刺法可明显改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此法操作简单,显效迅速,作用持久,且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颈椎病;针刺疗法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为颈椎病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枕部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视物不清、眼目干涩、听力下降、耳鸣、口干、恶心、干呕、腹胀、腹泻、心悸、胸闷、心律变化、血压变化、汗出异常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由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因复杂,其临床症状繁多,但又不具有特异性,其体征少,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故加大了诊断和治疗难度。2015-01—2017-06,我们采用傍针刺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44.55±11.14)岁;病程1 d~6个月,平均(30.35±10.32) d。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46.49±9.86)岁;病程1 d~6个月,平均(31.56±9.67)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临床表现:①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枕部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心跳加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肢体发凉、畏寒、多汗、失眠;②交感神经抑制的症状,包括头晕眼花、上眼睑下垂、流泪、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强、嗳气。体征: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凡是符合上述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并排除眼科、内科、耳鼻喉科等其他疾病者,即可诊断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适合针刺治疗且依从性好;③年龄20~60岁;④具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且意识清醒,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及随访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不按规定接受针刺治疗者;③年龄<20岁或>60岁;④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⑤孕妇或计划怀孕以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傍针刺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低头,前额自然垂于床面,充分暴露颈部,先在患者两侧颈夹脊穴各直刺7针(主针),得气后再在两侧主针外0.5~1寸处向颈椎中心各斜刺7针(辅针),以针尖接近主针为佳。治疗前常规消毒选穴部位,针具选用华佗牌0.30 mm×40 mm针灸针,进针深浅以得气为度,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并辅以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L-I-3型,重庆市国人医疗器械公司)照射颈背部(约距皮肤20 cm左右,以患者温度适宜为度,注意防止烫伤皮肤),留针30 min,每日1次。
1.3.2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均取双侧。操作:患者取俯卧位,低头,前额自然垂于床面,充分暴露颈部。进针深浅以得气为度,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并辅以TDP治疗仪照射颈背部。留针30 min,每日1次。
1.3.3 疗程 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1.4.1 证候积分 比较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程度。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拟定证候积分评定标准,依据患者交感神经症状出现的频次,给予不同分值:最常见症状包括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每项按程度分为4级,由轻到重计0、1、2、3分;其次为耳鸣、视物模糊、心慌、心动过速(或过缓)、记忆力减退等,每项由轻到重计0、1、2分;胃肠道不适以及出汗、面红等其他症状相对较为少见,有症状计1分,无症状计0分。总分0~6分为轻度,7~14分为中度,15~20分为重度。
1.4.2 疼痛评分 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VAS卡上有0~10共11个数字,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治疗前及治疗后均由患者选择1个数字来代表疼痛程度。
1.5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颈部活动自如,正常工作生活无影响;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自如,但长时间低头工作后症状易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颈部活动好转,低头工作后易复发;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4]。
2.1 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程度比较 例
表1数据经秩和检验,2组治疗后证候积分程度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证候积分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病变导致颈椎周围的筋膜、韧带、肌肉、软组织等炎症刺激交感神经纤维而引起的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表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本病病因病机目前还不明确,有学者认为,颈椎失稳是导致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最主要的病理机制[5],由此可引发椎间关节创伤性炎症刺激及机械性刺激,进而诱发交感神经症状;但吴华荣等[6]认为本病不仅与颈椎不稳有关,还与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及脊髓缺血的耐力密切相关。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失稳及其继发病理改变共同作用引起。研究发现,当刺激交感神经纤维时可引起周围血管反射性的痉挛,但由于病变所在部位的不同,交感神经某段受累时,即可出现交感神经的抑制或兴奋,从而使临床症状增多,且易与其他类型颈椎病并存,增大了诊断的难度[7]。颈部存在着的交感神经纤维大部分伴随血管分布于邻近结构,亦可直接分布于周围组织。颈部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分别连成左右交感干,故又称颈部交感干神经节。颈交感干神经节由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交感干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颈段两侧、颈血管鞘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分布至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并参与心丛及咽丛组成[8]。故颈交感神经受刺激时会出现心脏异常、汗出异常及肢体感觉异常等一系列症状。我们采用傍针刺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选穴位均位于颈部肌肉上、颈部脊柱两侧、颈部横突之间,恰对应颈交感干位置,故针刺之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调整颈部肌群应力,减缓椎间盘的压力,从而改善颈部的血流供应,减轻颈部组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与压迫。陈宁[9]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及其邻近穴位可改善颈椎局部血流及血管情况,从而缓解与阻断炎症介质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可调节脊神经根和交感神经,使其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降低脊髓前角的兴奋性,进而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基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基础研究的不足,导致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现有的临床研究多为回顾性,所报告的有效率也不尽相同[10]。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可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包括介入微创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西医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介入微创治疗,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11];保守治疗主要是扩张血管,降低神经兴奋性,改善微循环,促进水肿及炎性物质的吸收等[12];常见的介入微创治疗主要为交感神经节阻滞法[13]、关节囊交感神经阻滞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14]。国内外均有研究认为大多数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一定的改善[15],这就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中医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如针刺治疗[16]、中药治疗[17]及小针刀治疗[18]等,其中针刺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作为最古老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具有简便易行、价廉效优、无副作用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中医学中没有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对应的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为“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提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多由于生活习惯,工作姿势,年老体弱,肝肾亏虚等,但亦与局部长期劳损或外伤有直接关系,在上述因素情况下,风、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从而产生经络受阻,瘀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肾主骨生髓”,若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则出现骨骼脆弱,肢体无力,故骨易退变。《素问·调经论》云“肝藏血”,《素问·痿论》又云“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颈部的筋骨韧带钙化而退变,故肝肾不足,特别是肾精亏损为本病之本,而血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为本病之标,故本病一般以本虚标实多见。治疗当从“痹”论治,实证者以通痹为主,虚证者当以补虚为主,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19]。颈项部为脑髓之门户,是头与躯干联系的一个生命通道,许多经脉由此通过,是联系全身脏腑的一个枢纽。颈椎血流通畅,气机升降得以保障“元神之府”,脑就能总司调节一切生命活动之职,则脏腑功能正常。颈部为督脉和膀胱经必经之所,本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及“治病求本”的原则,采用傍针刺法既可以通过加强局部治疗作用,达到舒筋活血、调和气血之功效;又可以疏通督脉和膀胱经的气机,激发督脉和膀胱经的阳气,使其阳气充盛,颈部血流通畅,推动颈部气血到达脑部,起到养脑、充髓、醒神定志之效。张锡纯云:“盖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心主神明,脑与神明息息相关,脑为“元神之府”,最赖心血充养,故气血充足,神明得养,心脑同治,诸症皆除,从而达到改善全身脏腑功能的效果,正如《针灸大成》所云:“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尚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因此,通过傍针刺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精穴疏针,尚得其要,能够取得明显的疗效,临床值得推广。
傍针刺法是一种局部多针刺法,可加强针感和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舒筋止痛等功效。傍针刺法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官针》云:“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是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直刺是刺经,斜刺是刺络。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亦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变特点为反复发作,正符合傍针刺法“治留痹久居者”的适应证。《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可见针刺可以疏调经络,调和气血,起到“通”的作用,正所谓“通则不痛”。陈修园认为“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而傍针刺法则加强了颈部的刺激量,既疏通了颈部的经络气血,使气血能够运达脑部髓海,进而使头脑清明,又缓解了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进一步改善了脑部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缓解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本研究采用的证候积分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该证候积分评定标准评价指标较全面,能客观地反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的整体情况,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VAS为临床最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该评估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疼痛的程度,有利于临床上更为直观地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证候积分程度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2种治疗方法对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2组临床证候积分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傍针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针刺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7.
[3] Revill SI,Robinson JO,Rosen M,et al.The reliability of a linear analogue for evaluating pain[J].Anaesthesia,1976,31(9):1191-1198.
[4]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0.
[5]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81-883.
[6] 吴华荣,申勇,吴占勇,等.颈椎病发病学中的不稳定因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12-15.
[7] 闫伟,刘明,孙立军.交感型颈椎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87-88.
[8] 聂绪发.局部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8.
[9] 陈宁.针刺腕骨穴联合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7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11):55-56.
[10] 袁文,梁磊,王新伟.对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3-5.
[11] 梁磊,王新伟,袁文,等.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14-19.
[12] 杜建明,丁晓方,杜梁栋,等.交感型颈椎病的综合保守治疗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350-352.
[13] 陈国超,高志成,李莉萍.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57-58.
[14] 杨有庚,任宪盛,杨晨,等.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0):1408-1410.
[15] Goldberg ME,Sehwartzman RJ,Domsky R,et al.Deep cervical plexus block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J].Pain Physician,2008,11(6):849-854.
[16] 项柏冬,韩春霞.针刺颈夹脊穴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1072-1073.
[17] 朱圣兵.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7,49(5):68-71.
[18] 王寿兰,刘方铭,王轶,等.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新方案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1):138-140.
[19] 王瑞松.胡翔教授治疗颈椎病临床经验与特色[J].河南中医,2012,32(7):824-825.
10.3969/j.issn.1002-2619.2017.11.028
R681.531;R245.31
A
1002-2619(2017)11-1715-04
※ 项目来源:2014年度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局科技项目(编号:2014BWKY012)
赵品红(1988—),女,医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对中风后遗症、颈腰椎病、面瘫等疾病的治疗。
2017-09-20)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