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党红 葛支忱 孙丽 戴莉 孟洁 朱玲 许婷婷 程铖
血管活性药物泵对泵更换技术的应用研究
孙党红 葛支忱 孙丽 戴莉 孟洁 朱玲 许婷婷 程铖
目的 探讨泵对泵更换技术的建立对于住院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40例心脏病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包括120例传统更换组以及120例泵对泵更换组,观察、比较传统更换技术和泵对泵更换技术维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等的影响。结果 传统更换技术对于血压及心脏电生理具有显著的影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波动(P<0.05),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均明显上升(P<0.05);泵对泵更换技术更换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波动程度较小(P<0.05),未见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上升(P>0.05)。结论 泵对泵更换血管活性药物对维持药物持续泵入以及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减少血压波动,并降低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
血管活性药物;泵;更换方法;心脏病
心脏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往往需要联合血管活性药物进行血压的控制、心功能的改善以及心律失常等的抑制,在更换连接泵的过程中,由于多巴胺、硝普钠等药物的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导致体内心功能不全或者心脏手术术后的患者血压变化、房性早搏以及室性早搏的发生[1],特别是对于术后6 h内的患者,轻微的血管活性药物浓度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选取心血管内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40例心脏病患者,包括传统更换组以及泵对泵更换组。传统更换组120例患者,男66例、女54例,年龄54~74岁,平均(62.6±7.7)岁,体质量指数(BMI)(23.08±1.95)kg/m2,吸烟史16例,合并疾病:糖尿病20例。泵对泵更换组120例患者,男68例、女52例,年龄51~76岁,平均(61.8±9.0)岁,BMI(22.85±1.87)kg/m2,吸烟史14例,合并疾病:糖尿病24例。两组患者一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更换组:推注多巴胺的微泵“残留提示”报警时(剩余药液0.5~1.5 ml),按“停止”键,取下注射器,将配好药物的新注射器连接延长管,安装入泵内,按“开始”键,按原速度泵入药物。
泵对泵更换组:在旧泵针泵入结束前5分钟,按原有剂量配置,将配置完毕的泵针连接泵管及头皮针并置于微泵泵槽内,按快进键完成排气直至头皮针处有液滴,将泵针的头皮针连接在原泵针的同一个肝素帽中,设置泵针的参数,在泵针发出残余报警时,同时按下旧泵通道停止键与新泵通道开始键,开始记录数据。
所有数据经双人录入后,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独立配对样本以及自身配对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更换技术对于血压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硝普钠治疗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均明显上升(P<0.05);泵对泵更换技术硝普钠治疗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上升程度较低,波动程度较小(P<0.05)。
传统更换技术对于心脏电生理具有显著的影响,硝普钠治疗的室性早搏(次/h)以及房性早搏(次/h)发生次数均明显上升(P<0.05);泵对泵更换技术硝普钠治疗组未见更换后的室性早搏以及房性早搏发生次数的上升(P>0.05)。
血管活性类药物是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的一类药物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求做到精确、安全、有效[2-3]。微量泵具有操作简单、定时、精确、流速稳定、易于调节、小巧便携的优点,双泵法使用三通装置,并需在更换泵针时同时调节旧泵针与新泵针的泵入速度,可以避免在打开三通的瞬间超过预置量的药液进入体内而引起的血压波动[4-5]。本研究中重点探讨了多巴胺、硝普钠的泵对泵连接技术对住院患者血压以及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虽然更换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无明显差异,但传统组以及泵对泵更换组更换多巴胺后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泵对泵更换技术更换后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波动程度较小(P<0.05),泵对泵更换技术更换后的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发生次数上升幅度较小,心律失常发生次数较少(P>0.05),提示泵对泵更换能够改善心脏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泵对泵更换改变了传统更换法需暂停泵入血管活性药物的过程,确保血管活性药物持续匀速泵入[6-8],可以避免传统更换法将药液快速压入连接管内的因素对于患者收缩压的影响。
表1 硝普钠药物不同更换技术的血压结局
表2 硝普钠药物不同更换技术的心律失常结局
综上所述,泵对泵更换血管活性药物对维持药物持续泵入以及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降低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
[1]凡孝琴. 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时不同封管方法的比较[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3):7.
[2]冯佳,俞申妹. 心内科病房二级护理站的管理实践[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12-514.
[3]郝云霞,周政,刘庆荣,等. 从心血管专科发展看护理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645-649.
[4]洪丽霞,华平,吴惠文. 重症白塞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03-204.
[5]靳秀荣,张会芳,宋芳. 微量泵安全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6):51-53.
[6]石丽,刘加林,王琪,等. 5例生物泵辅助治疗终末期冠心病患者的术后监护[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00-401.
[7]谭力. 重症心脏监护病房应用微量注射泵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J]. 重庆医学,2011,40(19):1967-1968.
[8]张伟英,涂岚,王万娟,等. 86例三尖瓣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297-299.
Application of Pump on Pump Replacement Technology for Vasoactive Drug
SUN Danghong Ge Zhichen SUN Li DAI Li MENG Jie ZHU Ling XU Tingting CHENG Che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ubei People's Hospital, Yangzhou Jiangsu 225001,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ump-to- pump replacement technology on hospitalized patients using vasoactive drugs. Methods 2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prospective analysis in our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including 120 cases of traditional replacement group and 120 cases of pump-to-pump replacement group.W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and frequency of arrhythmia between traditional replacement group and pump-to-pump replacement group. Results Traditional replacement technology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electrophysiology,which caused obvious fluctuations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 0.05), and more arrhythmia (P< 0.05); while pump-topump technology had lower level fluctuations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 0.05) and less arrhythmia (P> 0.05). Conclusion Pump- to- pump replacement technology can maintain continuous drug pumping and guarantee hemodynamic stabilit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fluctuations of blood pressure and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vasoactive drugs; pump; replacement method; seve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472
A
1674-9316(2017)27-0069-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7.037
2014年度院级科研基金项目(YZUCMS201438)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科,江苏 扬州 225001
程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