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财山
【关键词】 德育;感恩教育;感受爱;寻找爱;回报爱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1—0031—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赢得友谊、拥有快乐。要使学生学会感恩,就要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全民精神文明建设筑就坚实的根基。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提高认识中感受爱
对“感恩”的理解不仅仅是感激帮助过你的人,它还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细腻的情感。感恩是让人懂得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懂得珍惜和爱护自然,懂得感激和回报。感恩教育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需要爱的教育者,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让爱的火种在教师的心中燃烧,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师队伍中举行与“爱的教育”、“感恩教育”的有关活动,让教师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汇成源源不断的感激,在内心里对“感恩”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才能将“感恩”化为“感动”,而这种感动就是唤醒、是激励,用这样的感动才能去滋润无数渴望在爱中成长的幼小心灵。
同时,感恩教育的开展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把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如何开展感恩教育等以“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告诉家长,并通过设计一些孩子与家长互动的实践活动来增进家长与学生对爱的理解。例如,在母亲节时,让孩子为妈妈洗一次脚,这是对家人的爱,是对亲情的感恩;在植树节时,提倡家长与孩子们共同植树,这是对大自然的爱,是对社会的感恩。只有当孩子们感受到了他周围的人,他生活的空间处处有感恩,处处可以感恩时,他才会受到深刻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实践到行动中去。
二、在活动互动中寻找爱
感恩教育不能空喊口号,而是要让老师和学生在正确认识爱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活动来深化对感恩的理解。首先,在校园里,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应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使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比如,从校园布置着手,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教室布置比赛,让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充满感恩的气息;提倡学生设计“感恩画、感恩卡、感恩诗、感恩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校每一个活动充满感恩,富有生机,散发感恩的能量。
在具体的学生活动操作中,在校园范围内可以启动一系列的“爱的活动”:如“我爱我家”、“最让我感动的老师”、“感谢有你主题班会”、“学做手语操《感恩的心》”、“设计爱心实践作业”等。这样的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間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挚爱,能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能够看到同学、朋友之间的友爱。而一次次认真的听讲,一张张写满感谢话语的卡片,一件件小事,都记录了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的爱,感受到了感恩之情。
三、在自觉行动中回报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心不应仅仅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而“爱的活动”能够唤醒孩子对爱的理解、对感恩的关注。孩子们通过知恩、识恩、感恩,才会懂得用自己的爱去回报他人。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同学之间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并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要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的爱和感恩:动手做一张爱心卡,把它送给让我感动的人;为地震、冰雪灾害里的人们捐款捐物,他们更需要关爱;进行实践调查,寻找身边的感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学生们在爱中成长了,在爱中进步了,他们懂得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与事,他们懂得珍惜已得的爱,他们也会懂得在得到的同时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总之,感恩教育不仅是需要爱心的教育,也是需要耐心的教育,它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让他们在“爱的活动”中加深对感恩的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