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文
【摘 要】以微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促成全新的“微文化”形态衍生,对于实现审美泛化,促成大众对日常生活审美意识的触动和启发,促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实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微文化”审美已然形成新的审美范式和价值观念,并呈现了全新的审美文化研究向度。
【关键词】微博客 微文化 审美传播 新范式
在新媒体技术推动下的“微文化”将我们带入了全新的“微文化”时代,一系列“微文化”审美形态随之形成,微创作、微阅读、微支付等创生的微文学、微影视等微消费文化纷纷呈现,新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伴随着“微文化”浪潮席卷而来,无“微”不至地渗透和影响大众全新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促成传统文化艺术和新媒体审美方式的融合改变。
一、“微文化”传播新质素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短、平、快”的便捷创作、互动交流和即时传播功能,必然更适合大众对日常生活审美信息的传达。这一方面实现审美泛化,丰富大众审美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促成大众对日常生活审美意识的触动和启发,提升日常生活审美品质。
1.碎片化信息衍生“微文化”形态。碎片化(Fragmentation)意为完整事物的零块分散状态,传播学领域借鉴的研究界定:“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技术的普及强化了个体信息的传播处理能力,大众群体因信息分类细化呈现为碎片化状态,增强了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和表现,促使整个网络生存空间形成了碎片化语境。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大众使用媒介和信息接受的方式。
同时,新媒体还实现了话语权的民间回归,满足了普通民众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的欲求,“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众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大平台。信息传播和接受由传统“一对一”的被动、单一的方式转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立体方式,加之传播终端的多元化、移动化,进一步解放了主体对媒介的束缚。尤其是移动手机实现联网,让大部分人成了名符其实的“微博控”,网民们通过微博客、微信平台随时随地创作、阅读和传播信息,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感发和信息交流状态似乎已成为一种生存常态,毫无疑问成为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此,个性价值与话语权由以往被忽视的状态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文化精英和普通大众之间那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被填平。在“碎片化”形态的推动下,日益式“微”的文化艺术重新回归大众手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2.自媒体提供“微文化”发展空间。微博客作为“自媒体”新宠,无论在电脑、手机等终端,只要有互联网信号连接传播载体,网民都能实现随时随地即时快捷地发布信息,并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整合功能,能在个人终端和公共主页上同步传播,实现信息的最大化高效性交互分享。作为微博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以电脑或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在多媒体的共同参与下,文化信息作为微博客发展中的核心承载,在多维立体的网络微博平台上实现信息的即时高效传播,从而奠定了微博与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同时,这种多终端发布信息的方式一方面有效实现信息的扩散,也促成了信息的微型化创作和审美需求。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借助wifi、4G无线网络技术连接,解决了传统台式电脑需用实线接通网络,造成网络空间的现实限制,易导致信息中断等问题。无线网络问题的解決,进一步延伸了微博客用户的数字化身份存在,随时随地实时发布、浏览、更新、评论信息,有利于信息整合,但也更进一步加强了信息的碎片化创作与发布,造成信息微型化。另外,移动终端的摄影摄像录音等多功能操作也满足了微博用户发布信息的多样性条件,创作出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新颖直观的信息制作和发布方式,更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更容易引发粉丝的共鸣,增强互动性。
3.快餐式消费促成“微文化”审美品质。新媒体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碎片化,让人们快速游走于各种信息片段中,而逐渐丧失了思考的主动性。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以往连续性的时间被种类繁多的信息分割成细碎的片段,阅读长篇大段的文章几乎成为一种奢侈,而微文字、微故事、微视频、微电影等则成为信息主流。人们置身于信息碎片的海洋无法自拔,越陷越深。在“读屏时代”的影像文化浸染下,多媒体营造的视觉画面冲击带来的直觉快感,使得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变得相对感性,追求信息的“浅表化”和“瞬息化”,越是精简的东西越会受到青睐。快餐文化和“浅文化”成为主流。这时候,以“短、平、快”为主要特征的微博客审美文化应运而生,单篇140字的字数限制,就是为了满足大众在信息交流中实现快节奏、高效率的表达需求。从博客到微博客,同属于网络媒介的“自媒体”,而微信息化则更能让普通受众的网络表达和阅读成为可能,内容要求简短,文本结构相对简单,行文构思的时间相对俭省,创作和发布的即兴化,随时随地的更新刷屏,这些高效省时的特点,不仅让“微文化”成为快餐文化的新宠,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赢得了更多的网络受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这样必促进人们对微文化的关注,以及微文化理念和微文化价值取向形成,这有利于全民创作的时代促成,进而提升整个社会文化审美品质。
二、“微文化”审美范式新拓展
“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根本性的改变,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大众基本价值观和情感观念,审美活动也是如此,各种与形态迥异的“微”形态审美文化活动充斥网络,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成分,“微文化”审美已经成了大众文化组成中日常审美的新方式,并呈现了新的文化审美向度。
1.构建新审美范式。在网络新媒体生存空间中,信息的网状传播使大众获得了自由平等的审美权利。新媒体与无线网联姻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的新网界,人们在这里能够自由表达,展现自我,养成个性化的审美心理习惯。在新媒体技术发展和普及下,网络成为新型文艺传播生存的一种重要载体。我们看到,互联网在国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网络人文世界,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文艺生存样态正在快速发展,不断刷新人们的文艺观念、生产方式和审美习惯。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创造了一种与传统社会文化截然不同的多元文化,这使得文化的相对性得到强化,也加强了新兴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生命力。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的无远弗届和触角延伸不只是一种技术拓展或工具创新,而是负载价值的——网络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底蕴”。这为新媒体“微文化”审美提供了发展依据,体现了数字化人文的价值认同。另外,网络作为新文化形态的媒介载体和表达形态,其信息创造和传播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早已成为日常生活审美的主要场所,以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园地。网页、博客、微博客、微信等信息内容主要是网民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认知、记录个人生活为主,体现了网络审美文化的通俗性。同时,这也正是新媒体艺术与生活的本质关系和人文价值体现。由此看到,以微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审美文化发展势必形成新的审美范式,更好地服务现实中的人文创造,并将日常生活审美引向更为细微深入的层次。
2.拓展审美空间。在当下,数字媒介对日常生活早已形成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媒介语言系统的更新不断刷新社会文化状态。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到:“我们的时代把研究对象最后转向语言,研讨语言媒介如何塑造日常生活。”目前网络已然成功塑造了日常生活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在对我们日常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认知方式进行重塑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思维模式和艺术表达习惯,进而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非线性叙述取代线性叙述,交互性审美取代单一性交流,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创造取代了单一的文字表达,信息游戏化、通俗化、大众化、戏谑化取代了经典化、神圣化,艺术在广泛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实现了自身的“泛艺术化”。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源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获得艺术审美意识和价值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媒介的不断发展,社会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密切关注也决定了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审美联系紧密。值得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模糊了社会生活与艺术边界,以往“束之高阁”的精英化艺术不得不逐渐与大众文化艺术相融合以寻求生存发展空间。同时,由数字图像技术衍生而来的图像视觉审美维度和数字化虚拟技术创生的虚拟现实世界与之相互呼应,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审美空间,成为日常生活审美的重要内容。
3.提升审美理性品质。多元性的网络“微文化”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民在网络重新找回昔日被传统媒介遮蔽和压抑的身份价值和话语权,文化身份的自信被慢慢拾起,对社会文化的介入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觉性。
网络审美空间的开辟和拓展,丰富了日常生活审美的内容和内涵,新的审美思潮、审美形式、审美选择不断呈现,更新着我们的审美视野和审美体验,新的审美维度将时空界限变得模糊、零散,并达到相对理想状态。“在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中,人类的日常生活总是在最表层裸露。因此,人类进入又一个创世纪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类通过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审视,以获取此前未曾觉识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思想规则”。网络新媒体强大的技术功能和无远弗届的生存空间给日常生活审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创造性和价值实现可能。其强大的信息兼容性和可塑性,不断将日常生活内容重构整合、加工改造,创生层出不穷的新文化样态和审美资源,大大丰富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围。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追求“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通过把日常生活作为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表现,实现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沟通,拓展新艺术领域的同时,再次向艺术界提出“艺术是什么”“艺术品是什么”“艺术在新媒体条件下如何可能”等问题,从而为艺术的新媒体转型提供启发和路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对“艺术是什么”“美是什么”的审美观念突破,质疑传统艺术唯美是从的美学观念,在日常“审丑”的异类美学活动中拓宽和发现审美活动领域,加深大众对日常生活审美的人文思辨性和学理品味。
我们看到,在新媒体技术促进下,网民大众逐渐习惯了以“微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不断改变观念并习惯以“微视角”关注日常生活,从事“微文化”审美活动。“微媒体”时代的个体情感体验不断在以往被忽视和边缘的群体中显现和记录,这种区别于传统长篇大段宏观叙事的“微叙事”正逐渐成为大众化审美表达的主要方式,不仅在文本形态上,也在内容题材和思想主旨上产生新变化,同时也必然形成逐渐式“微”的审美价值观念。由此可以说,“微文化”审美的兴起和发展,已然为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审美范式创新与变革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參考文献】
[1] 黄升民.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代传播,2005(06);
[2]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P104;
[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83;
[4]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P206;
[5] (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P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