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海++赵慧玲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不断形成与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了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以及宣传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微文化”平台和志愿服务的有机统一,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机制,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关键词:微时代;微文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30-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信息传播、人际交流和沟通方面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群体,在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主要特点的“微时代”下,其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应该积极利用“微时代”的有利影响,克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
一、“微时代”含义分析
自2009年以来,随着微博在我国国内的兴起和普及,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小说”“微信”“微公益”等以“微”字开头的微文化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的到来。
(一)“微时代”的含义
对于“微时代”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有学者指出,“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意的时代命题。”[1]也有学者从其特征的角度将“微时代”定义为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表现出的是追求便捷、简易、精致和巧妙的时代。”[2]还有部分学者从传播角度、受众角度、产生基础和所包含的内容对“微时代”的含义进行界定[3]。本文更倾向于认为,“微时代”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时代[4]。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微时代”作为一个全新的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
(二)“微时代”的背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据调查数据显示,到2015年的12月,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50.3%,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微博的兴起及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2015年9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2.12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48%[5]。随后以“微”字开头的微信、微小说以及微公益等的产生,更加加剧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及效率。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群体,对科技的发展和“微时代”背景下带来的软件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具有很强的接受、学习和应用能力。然而“微时代”作为互联网得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运用,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可见一斑,但是这些信息却良莠不齐,给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性。许多未经证实的信息通過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影响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认识现实的判断。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微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微文化平台取得长足发展和创新,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如何能够发挥“微时代”的技术影响力,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微时代”的特点
1.碎片化信息,内容简洁
“微时代”的“微”是有微小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及图片等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交流。在“微时代”下,微博将信息的发送字数限制在140字左右,要求通过短小精悍的话语表达一件事情或者一种心情等,实现即时分享;微信可以通过一段段简短的语音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碎片化信息,进行信息的传播;微电影则要求通过简短的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的视频记录故事和情节。这些都体现着“微时代”为我们带来的信息碎片化特点。短小精悍的信息和少量图片,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传播,这种方式在现阶段“快餐式”文化消费背景下广为关注。
2.信息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
“微时代”的产生与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在事件正在发生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况直播,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并且由于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的门槛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成员,因此微时代覆盖的“微民”辐射范围比较广,包含了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各个地区的人,这些“微民”可以查看他人发送出的公开信息,并进行评论和转发,以扩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例如明星的微博,一天之内可以转发数万次,可见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
3.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具有流动性
在“微时代”下,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发表说说,转发信息并发表相关评论,并且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登录相关网站用户客户端,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尤其是手机作为快捷的通信工具,通过在手机上登录微博、微信等软件,适时地接收相关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极大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流动性,同时也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二、“微时代”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通过网络问卷星平台和纸质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问卷调查,并对所调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微时代”背景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调查显示,48.94%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会在多方面利用微文化平台,其中开设微博平台的占40.43%,开设微信平台的占42.55%,开设QQ平台的占29.79%,并且61.7%的大学生表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利用微文化网络平台方面还是比较充分的。从上述调查可知,大学生认为,“微时代”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为志愿服务的顺利运行提供了网络工具和发展平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受到“微时代”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活动内容集中在社区服务、助老扶幼、公益环保等方面。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约占85%,助老扶幼活动的人数约占70%,公益环保活动的人数约占65%,而其他活动类型的举办相对较少,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志愿服务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模式化的集体或“一对一”的面对面服务。随着“微时代”网络的不断推动,以及个性化思想不断扩展和影响下,志愿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而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在这种需求模式下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出现单一化的问题。单一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在多种情况下与服务对象的需求呈现不一致的现象,这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不是很理想。
(二)志愿服务活动效果不显著
在“微时代”背景下,存在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出现服务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影响志愿服务效果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单一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无法满足“微时代”下服务对象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服务参与主体缺乏前期的需求民意调查;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排斥和漠视态度等。在网络时代如此发达的今天,服务群体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如果坚持通过传统单一的服务方式,在未调查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志愿服务群体的反感和排斥,从而对志愿服务采取漠视的态度,甚至出现不配合活动要求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此外,对于志愿服务主体来说,部分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不纯,大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能够在综合测评中加分,有部分同学是为了获取补贴。此类动机将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显著。
(三)志愿服务宣传机制不健全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现阶段对微时代下的网络平台——微博、微信和QQ等的使用率很高,98%的大学生已经开通并使用了微信和QQ,约92%的大学生开通并使用微博,并且半数以上(66.67%)的大学生通过微时代下的网络平台关注学校、学院举办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动向。但是在大学生群体如此高效率使用网络平台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宣传机制上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形式仍采用传统的张贴宣传海报、院系集体通知的形式招募志愿者和宣传志愿活动。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般有校(院)相关组织安排好各项事务,活动形式的时间比较固定,属于自上而下进行组织的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利用“微时代”网络平台,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务的宣传机制,提高大学生参加服务的积极性,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改善“微时代”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对策思考
针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内容、活动效果以及宣传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课题认为,应该不断提高和加强对“微时代”下网络平台的运用,发挥“微文化”的积极作用,扩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传播途径。“微时代”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以改善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微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
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应该充分利用“微文化”网络平台,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和服务需求的统一性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创新性。首先志愿活动组织团体应该对不同的服务群体进行服务需求调查,服务群体的需求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高校相关志愿服务组织或者团体应该充分利用“微时代”网络平台,一方面以“微文化”为传播媒介,形成与志愿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志愿者的动态,另一方面,通過“微文化”网络平台及时了解服务群体的需求和想法,对症下药,及时总结分析和策划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最后,志愿服务组织或团体应该突破传统单一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微文化”网络平台为工具,积极开展网络救助、网络沟通等形式的志愿服务。
(二)促进“微文化”传播,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应该不断促进“微文化”的传播,及时了解和把握服务主体和受助对象的动态,强化志愿服务效果,提升志愿服务效果评估机制。首先组织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微文化”网络平台,丰富志愿服务的培训模式,可采用“微视频”自主学习、微博和微信互动学习等方式,多方面、多层次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培训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其次高校应该利用“微文化”平台,创新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估机制,一方面要及时关注志愿者群体的实践收获,高校可以通过关注微博、微信等“微文化”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参与服务的动态,并要求大学生在相关平台发表体会、看法及遇到的困难等,并及时回应和总结;另一方面,参与主体应该及时关注和跟踪受助对象的动态和变化,通过关注受助对象微博微信或者公众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受助对象接受志愿服务前后的变化及收获,加强大学生与受助对象之间的联系[6]。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实现“微文化”网络平台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评估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效果的实现。
(三)利用“微文化”平台,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机制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机制,志愿服务组织者应该加强“微文化”网络平台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大学生高频率使用微博、微信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机制的丰富性和创新性。首先,志愿服务组织者应该改变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志愿服务宣传和服务模式,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通过微博、微信及QQ平台向志愿者征集相关活动策划和救助方案,并对有创意的策划及方案进行实施。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其次,突破传统的张贴宣传海报、班级内部宣传等方式,积极利用微信、微博及网络公众号进行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志愿服务组织者应该充分利用“微时代”下网络平台的及时性、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等特点,通过现场报道和传播、“微视频”制作、微信互动等方式,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广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8-30.
[2]史薛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工作引导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
[3]唐淑玲.“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4]郭敏.微时代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征[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
[5]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新浪微博数据中心[EB/OL].知识库,[2016-10-01]:http://www.useit.com.cn/thread-10921-
1-1.html.
[6]黄科.微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现实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