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珍玉
摘 要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制播技术迭代加速,虚拟演播室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演播场景。电视新闻主播在虚拟环境下不仅是一名传声筒,还是虚拟影像的缔造者。将播报内容用虚拟技术完美呈现出来,对新闻主播是挑战也是时代要求。不仅要熟谙虚拟技术原理,还要熟练掌握新技术,配合专业的肢体语言和恰当的互动,才能完成虚拟场景下的二次创作,实现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虚拟演播室;新闻主播;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2-0116-0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制播技术发展迅速,传播渠道和互动方式变得多元化,电视新闻主播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需要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创作转变。虚拟演播室是当下电视节目制作应用广泛的虚拟影像制作技术,是摄像机拍摄的真实场景配合虚拟演播室系统的虚拟影像的数字合成影像。虚拟演播室技术打破了以往需要布置实景的二维虚拟影像,而是将摄像机捕捉到的表演者合成到三维虚拟影像中,在创意上有更开阔的发挥空间,也降低了制作成本和绿幕抠像的失真难题。但相较于传统的绿幕演播室,虚拟演播室空无一物,虚拟影像全部依靠支持人联想,而且主持人是置身于三维的虚拟空间中,对主持人的肢体展示、空间把握、时间节点把握等都是挑战。
1 电视新闻主播的全新创作环境
在主流媒体快速推进融媒体建设的浪潮中,新技术、新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传统电视新闻创作中来,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创作环境日新月异,总体面临创作时效性更强、交互形式更复杂、演播设备操控性更高的创作特征。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①。
传统媒体的技术升级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然要求。新疆电视台电视中心前期摄录采集、后期制作系统、节目现场制作系统、节目传送和接收系统、播出系统数字化率达到100%。新闻网、播出网的网络化率达到100%。目前,有2个高清演播室,1辆高清转播车,高清频道3个,高清播控系统3套。升级更新了虎鱼网—电视台官方网站平台和维哈汉三种语言的App,扩容了新疆本地电信IDC资源和网络出口,为三网融合后的多样化节目服务和多屏传播打下基础。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相约大美新疆 共享精彩冬运》等多个大型新闻专题的编排中,都运用到了卫星实况直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报道。每条新闻都考验到主持人的编排意识和驾驭能力。在融合媒体之外,新疆电视台积极发展新闻演播室的虚拟影像技术,通过全息影像技术给新闻演播室带来更多的可能。
2 把握虚拟演播室的主要技术
在虚拟演播室中,新闻主播不单纯是新闻内容的传声筒和“肉喇叭”,而是跳出静态的坐姿固定镜头,展现出多样的动态景别,成为新闻内容中的一员,要配合虚拟演播室技术和摄像机共同完成虚拟影像的制作。可以说在虚拟演播室中,新闻主播从解说员摇身一变成了虚拟影像里的演员。因而,把握虚拟演播室的主要技术是前提。
1)摄像机跟踪定位系统。摄像机在拍摄动态的新闻主播时,摄像机的焦距、景深、水平角和俯仰角等参数会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些动态变化的参数会被实时传输到虚拟影像合成系统,系统根据影像要求再设定配合虚拟影像的摄像机参数,这就需要摄像机跟踪定位系统。目前,虚拟演播室的摄像机跟踪定位系统主要有红外线发射和接收识别、机械传感器识别以及图形识别三种。不同的识别方式运用的技术不同,适用于不同规格和配置的虚拟演播室,按照当前虚拟演播室运用的摄像机跟踪系统的普遍率来讲,首先是图形识别最为广泛。图形识别方式适用于小演播室,安装简便且容易操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识别方式主要是对镜头中图像的数据分析,主持人必须要占到镜头画面的二分之一以上,且覆盖在四个网格交叉点,否则系统识别会不准确。其次是机械传感器识别,这种传感器在单色背景下能够快速捕捉画面主体,并且跟随运动画面及时刷新数据,演员可以在演播室范围内自由活动,不必在意占据画面篇幅的问题。最后是红外线发射和接收识别,这种识别方式是把红外信号发射器安装在演播室的多个方位,用来确定摄像机的架设位置和演员的方位。该方式需要用到接收装置、发射装置,安装繁琐,需要多人操作,成本较高,一般用于大场面的电影特效镜头拍摄,电视台的演播室较少涉足。
2)计算机虚拟影像生成技术。计算机的虚拟影像有二维和三维之分,二维多用在主持人的深厚背景,用来作为模拟大屏幕,也有放在主持人身前,比如凤凰卫视董嘉耀主持的《军情观察室》节目,董嘉耀身前会出现带有未来感的触屏画面,就是二维虚拟画面前置效果。三维画面的话需要借助alias、front、softimage3D、3Dmax以及maya等软件来实现。虚拟场景的设置也可以利用搭建模型、真实灯光以及虚拟灯光等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3)视频合成技术。视频合成主要利用抠像技术,把摄像机的拍摄内容与虚拟影像合在一起,注意图层分布和画面焦点,主持人在虚拟场景中的动作和走位与虚拟场景的契合,都会在最后的剪辑环节完成。主持人全程参与节目的后期制作能够明白剪辑原理,并及时领会导播的意图。
3 把握虚拟环境下的表达方式
1)紧扣主题精准播报。不论是在虚拟演播室还是普通演播室,把握新闻内容,精准播报、生动解读是第一要义。所谓内容決定形式,要在对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再跳出内容,在形式上做文章。如果一味迎合花哨的播报形式,忽视了新闻内容的精准传递,只会是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拣芝麻。所以不论环境怎么变化,上天入地的摄像头和炫目的三维影像都是辅助手段,内容的精准表达依然是关键。2015年央视新闻的“两会”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主持人欧阳夏丹在虚拟演播室中实现了几分钟内在泰国、青岛、上海多地的“穿越式”报道。抛却虚拟演播室的“穿越”报道功劳,值得称道的是欧阳夏丹播报的新闻内容,不管是现场报道还是人物采访都发挥得自然大方,解说生动到位。
2)设定交流对象营造互动感。“对象感”的营造是播音主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象感要求主持人虽然“目中无人”,但要“心中有人”。面对空旷的摄像机镜头,在内心假象有特定的受众群体,自己不是在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眼前假象的对象听。通过假定的对象来营造交流感,从而调动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对于空无一人的虚拟演播室,如果虚拟场景中有一个或多个受访者,主持人就要调动自己的交流感和肢体动作,排和虚拟演播室系统来营造采访的画面,这种配合需要虚拟场景和真实情境的高度统一,新闻主播要重点把握三点:首先,要配合导播找准自己的站位,确定虚拟人的矮瘦、眼神方向、身体朝向等,与虚拟人对话的眼神和面向保持一致,营造交流感;其次,要熟知虚拟人的语速、音量和语调,可以同期放映虚拟人的声音来实现交流节奏的一致;最后,主持人的身体朝向要兼顾镜头前的电视观众,不能专注于虚拟受访人而忽略了与镜头前观众的交流感
营造。
3)肢体语言的二次学习和培养。电视新闻主播拥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技巧,在全景主持时,上肢动作能够辅助口头语言生动解说。而虚拟演播室具有开放的创造空间,主播需要应对图表数据、LED触摸大屏、动画形象等丰富多样的虚拟场景,这就对主持人的肢体语言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比如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的董嘉耀,在节目中经常会出现半透明的军事地图、飞机模型、地形结构等三维效果的虚拟影像,而他本人在虚拟演播室是看不见的,只能靠凭空假象来配合动作。具有新媒体体验方式的划屏、双击等动作成为虚拟演播室的常用动作,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工作之余认真研习,力求动作与虚拟影像的合二为一。
此外,还要注意在虚拟场景转换时要左右逢源,做好过渡,不能自乱阵脚。场景的转换对应的是新闻内容的切换,还是从内容出发,在语言上衔接好上下文,也可稍作停顿。变换走位也是不错的办法。切记走位不要逾越演播室的中央线,听从导播安排,从容走动。对于机位的切换导播要预先通知,主播在转换身体朝向时把握节奏,及时跟进。
注释
①朱春阳,刘心怡,杨海.如何塑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与现代传播体系.新闻大学,2014(11):9-15.
参考文献
[1]李婷.虚拟演播室技术应用研究——以校园电视节目制作为例[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2):67-68.
[2]姜悦.高清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城市电视台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163-164.
[3]段锋耀,何莉,黄黎,等.虚拟演播室技术和在线包装系统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J].影视制作,2016(3):72-75.
[4]张晓芳.电视节目制作中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应用探讨[J].科技传播,2015(12):87,74.
[5]武艳.虚拟演播室在新时期电视节目制作中的结合与应用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7(1):120-121.
[6]許婷.虚拟环境下电视新闻主播的表达方式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7):83-84.
[7]范晓光.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传播与版权,2016(9):27-28.